英雄生於四野,好漢長在八方,只要心懷熱血,敢於實踐,每個人都可以是英雄。十五歲的少年賴寧在山燃大火之時第一時間做出快速反應,為了挽救山村撲滅了大火,然而自己卻英勇犧牲,但就是這樣一位少年英雄的光輝事蹟卻被移出了教科書。
少年英才便展露無遺1973年,賴寧出生在四川省雅安市的石棉縣。自小便品學兼優,年年的三好學生、優秀幹部總會出現他的名字,這位少先隊的小主席以及優秀的少先隊員深受老師和學生的喜歡。
除此之外,賴寧也先後獲得過紅領巾讀書讀報獎章活動一等獎、地區少年兒童繪畫比賽的二等獎以及石棉縣兒童書法比賽一等獎等多個獎項。
賴寧在小學還未畢業之時便取得了保送到重點中學的名額,但他堅信只有自己經歷了過程,才會珍惜最終的結果,所以他毅然的放棄了保送的名額,以全縣第一的成績考入了重點中學。
謙遜低調的少年,踐行落實的觀念因為四川出於盆地地勢,賴寧自小便對特殊地形有著很強烈的研究慾望,自小便立志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地質學家。所以課餘時間賴寧經常會在野外觀察,然後回去記錄。
賴寧發現了大渡河河邊經常會出現一些非法捕撈的行為,於是便寫了一封長信給石棉縣的人民政府,希望可以引起社會的重視。極具社會責任感的賴寧這一年才僅僅十歲。
雅安市石棉縣的石棉山區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因素所以被劃為是火險區域。在賴寧還是小學生的時候便三次上山滅火,然而做好事不留名是他踐行的人生信條之一。
如果不是林業部門將公開表揚信寄到學校、告知社會,沒有人會想到一個十歲不到的孩子可以有這樣的智謀與膽識。相較於現在一些上山玩火的孩子,賴寧完全可以被稱為是正面教材。
山火的無情,危險的潛伏1988年3月13日,因為電線短路,山林火災再次肆虐。綠樹成林的山巒之上頓時火光四起,火借風勢,山海沒過多久便成為了一片火海。
然而更可怕的是——因為生活生產的需要,衛星電視轉播臺以及石油公司的油庫也在此山之上。一旦火勢蔓延,電和油會迅速成為助燃物,加大火災的破壞力。
賴寧剛寫完作業,和往常一樣準備外出,母親囑咐賴寧外面風大注意安全,便沒再多說什麼,她相信兒子可以照顧好自己。
但賴寧剛一出門便看見了漫天的烈火,根本來不及知會母親,第一反應便是直奔火場。
烈火熾熱也比不過一顆炙熱的內心高達二三十米的烈火毫不留情的烤炙著賴寧,無法睜開眼睛的他僅能奮力的揮動著松枝滅火。這熊熊燃燒的烈火併沒有他內心熾熱,所以賴寧絲毫也不懼怕。
很多同樣內心炙熱的少年看到這一幕也紛紛奮不顧身的加入救火行列,直到領導人員和專業人士陸續到場,強行將參與救火的學生帶離了火場。
其實賴寧這個孩子其實還是很倔強的,在他的字典裡從來也沒有"半途而廢"這個詞,找準機會賴寧就偷跑下車,準備返回去撲滅大火,他始終相信人定勝天。
每個英雄的背後都隱藏著一段悲劇大火最終被撲滅了,三千五百畝的森林也保住了,衛星轉播電視臺和石油公司的油庫都沒有釀成災難。而賴寧也永遠留在了這片森林中,他的生命定格在了撲滅大火的過程中。
賴寧的左手撐著地面,右腿保持著向上攀登的姿勢;因為擔心自己會因為重心不穩掉下去,所以右手手臂緊緊的挽著一棵松樹;眼鏡掉在地上摔成了碎片。
這個少年在離世之時還想著進取、努力,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不遺餘力,但無情的大火還是奪走了這個沒來得及繼續施展宏圖偉略的少年。
賴寧的遺體被隊旗繡制而成的被子蓋住並放置在了賴寧紀念堂中心位置的水晶棺裡。在賴寧去世之後,父母經常會去賴寧的墓碑前坐上一天一整夜,和兒子"聊聊天"。母親曾說自己經常會夢到兒子,兒子永遠是十五歲的模樣,自己也總是看到兒子的笑容。
被編寫入教材的少年英雄事1988年5月,中國共青團及國家教委決定授予賴寧"英雄少年"、"中國少年先鋒隊小主席"以及"全國十佳少先隊員第一名"等榮譽稱號。
賴寧雖然已經犧牲,但他的精神卻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他的英雄事蹟也被寫進了教科書當中,成為了歷代青少年學習的典範——英雄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同樣也可以是我們每一個人。
但時代在發展,思想也在進步,很多人對"見義勇為"也有了很多不同的定義。近年來很多專家甚至家長也開始對教科書中的文章提出了質疑,因為教材基本都是上世紀編寫的,很多文章中心已經無法激起現代學生的共鳴,所以理應順應時代變遷而刪改。
時代發展引發的觀點分歧站在現代家長的角度看,賴寧這樣不顧個人安危的"見義勇為"無異於"賠了夫人又折兵",自己一個人有精神是好事,但是盲目的一腔熱血就等於是以卵擊石,不僅撲不滅火還會犧牲自己。
所以賴寧在教科書的這篇文章到底是想教導孩子在保證自身安全的情況下去做有把握的事情,還是不顧個人安危以天下為己任的見義勇為,這兩個中心觀點出現了極大的爭議分歧。
賴寧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現行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僅能作為是一種精神鼓勵,畢竟當年賴寧僅是一個十五歲的無民事能力行為人。
後來在2012年《北京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正式實施,少年賴寧的照片也被從校園的走廊牆面上摘了下來。因為現在校園倡導的是求真務實,而不是用"強制性"的見義勇為對學生進行高調的"道德綁架"。
逝者已逝,精神永存隨著賴寧照片被摘下,我們也發現了一個道理——時代在發展,行為方式會改變,但唯一可以源遠流長且經久不衰的只有精神。
在"百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感動中國人物"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十五歲的少年,在"最美奮鬥者"的行列中我們亦可以看到他。
賴寧的父母說自己沒什麼後悔的事情,唯一後悔的便是沒能把自己這麼好的兒子撫養長大,沒能完成兒子的宏圖偉志。
他們對兒子不再受關注並不在意,因為他們深知兒子做這些事情也不是為了名利,只要兒子永遠活在他們心裡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