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2日,發生了這樣一件令人揪心的事。湖南武岡一獨居老人身患癌症後,自己挖坑鑽進洞裡等死。
據瞭解,該老人身患淋巴癌全身疼痛,子女又都在外地打工,而且幾番治療都沒有治好,為了不拖累子女,才想出鑽進洞裡等死的辦法。
其實,這個新聞最令人心酸的不是獨居老人挖洞等死,而是那句"不拖累子女"。
連死都不怕,只怕拖累子女
黃磊在《奇葩說》裡談到,中國式父母的特點是不麻煩子女。
他們常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別給我買東西,我什麼都不缺""好、好,家裡一切都好"……
時間一長,子女們多少感覺父母有些"不領情",其實只是他們不願意麻煩和拖累子女。
但越是不想的事情,越容易發生。
老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一老,各種疾病都找上了身,而一旦患上癌症,就意味著大筆大筆的治療費用像流水一樣嘩啦啦流出去。
為了不拖累子女,父母往往選擇不說,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癌症,在極端的"不願拖累子女"的想法下,才發生了像湖南武岡這位老人一樣的極端事件。
這樣的事件並不鮮有,在很多偏遠貧困的鄉村,盛行著一股病態的"自殺潮"。
喝農藥、上吊、投河……這幾種悲慘的自殺途徑卻被這些農村老人親切地稱為"藥兒子""繩兒子""水兒子",還有老人自嘲地說,這三個"兒子"比親生兒子可靠。
他們一生都在為孩子奔波勞碌,拼命為孩子蓋房子、娶媳婦/嫁女兒、帶孫子,這三樣事情就是他們一生的任務,在完成這些任務後,人也已經衰老,身體的各個器官、機能也會隨之衰竭,羸弱的身體不再能創造勞動價值,就成了子女們的"累贅"。
當父母們意識到自己非但不能創造價值,還會讓家庭陷入困境時,他們寧可以死亡的方式,為這個家庭做出最後的貢獻,實現家庭利益的最大化。
可怕的是,有的子女能平靜地看待老人自殺的現象,認為他們已然成為一種負擔,所以"死得其所""死得應當"。老人的不拖累成了理所應當,子女也心安理得地享受著老人給予他們最後的成全。
所謂的代際剝削就是如此,本質是仗著父母的無私大愛對他們進行從頭到尾,敲入骨頭吸血汲髓的剝削行為。
甚至有的子女還會代勞,對無私奉獻的父母實行慘無人道的坑殺。
今年五月,陝西一男子活埋其親生母親,只因為"照顧起來太麻煩",可憐好不容易被救出來的老母親還不忘為兒子開罪,表示"不關我兒子的事,是我自己爬進去的"。
不知道這個兒子在用黃土掩埋母親時,有沒有想到母親曾含辛茹苦將他養育成人?
父母的不拖累是他們給子女最大的溫柔,而不是子女安慰自己拋棄父母時的藉口。
父母之愛,是潤物細無聲。中國式父母不善言辭,從來不把對子女的愛宣之於口,他們將愛牢牢地塞進了子女的每一寸時光,每一刻生命裡,而獨自承擔著憂慮和孤獨。
烏鴉尚懂反哺,羔羊亦會跪乳,為人子女,怎麼能不盡到贍養父母的職責?
孝順老人不在於做表面功夫
在《二十四孝》中記載著一個叫郭巨埋兒的故事:
郭巨家境貧困,對母極孝。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親非常疼愛孫子,自己總捨不得吃飯,卻把僅有的食物留給孫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覺得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罈黃金,上面寫:"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從此,郭巨不僅過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順的美名傳遍天下。
看完這則故事,令人不寒而慄。
現代許多子女在奉養老人時與郭巨有著異曲同工的思維。
老人沒人照顧,重金請保姆;老人的住所老舊,置辦新的房屋;老人需要人陪,找最好的福利院入住……
這些是孝順嗎?只是和郭巨一樣為了博取孝順的名聲,本質是一種虛偽的父慈子孝和對贍養老人的敷衍。
有人可能會反駁:我讓父母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難道還不夠孝順嗎?
並不是,因為這樣的子女並不懂得父母真正的需求。
當代老人面臨著許多的窘境
1. 病痛的折磨
人一旦老去,各種疾病就會纏身,我們常常聽見老人喊這也痛,那也痛,聽得多了就發現老人是"無病呻吟"。
其實,老人對病痛的承受能力遠遠低於年輕人。一方面是身體機能的退化導致他們對疼痛更加敏感,另一方面則是心理上對疾病和死亡的恐慌。
2. 跟不上智慧化的腳步
前段時間,一名沒有健康碼的老人在安檢時被攔下,很多人痛斥老人不講道理,耽誤其他人乘車。
但事實上,他只是一個跟不上智慧化時代,孤獨無助的老人。
大腦的退化使得老人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越來越弱,他們不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而是被日新月異飛速運轉的世界拋棄了。
3. 羞於啟齒的生理和精神需求
有這樣一個詞語:陪床保姆,意思就是白天照顧老人的保姆也負責夜晚陪老人睡覺。
看到這個詞,人們往往想到的就是老不正經、老流氓。實際上,老人也渴望愛與被愛,可在老人提出"再找一個伴兒"時,很多子女會毫不猶豫地否決,美其名曰"怕被騙"。
老人的這些生理和精神上的需求,在子女們固有的思維和自私的情緒中,被長時間的壓抑和忽視了。
孝順老人不在於物質,而在於理解老人的真實需求
透過列舉的這三種老年人面臨的窘境看本質,才會發現老人懼怕的不是疾病和死亡,是怕孤零零一個人躺在病床備受折磨後等待死亡;是被時代拋棄,沒有人告訴他們怎麼適應這社會的更新;是閒暇的時間太長,一個人捱不過漫長的夜晚。
子女能為父母做的,是理解父母的真實需求,在他們風燭殘年的短暫時光裡給予反饋和慰藉,不讓他們孤獨老去。
1. 陪伴父母積極面對疾病
很多老人患的其實都是慢性病,在拖延和悲觀的情緒下才發展為重症。作為子女,要定期帶父母去醫院體檢,及時預防,如果已經患了病,就要耐心鼓勵父母積極面對,以樂觀的態度過好每一天。
2. 接納、包容父母的老去
對於老人來說,線上掛號、線上支付、線上預約等網路新興生活方式給他們帶來的是看病難、買菜難、出門難。
時代不會等待老人,但我們可以。
作為子女,應當對父母多保留一些理解和耐心,告訴他們"不會不要緊,我教你""沒什麼難的,一切有我在",照顧老人的情緒,包容他們的"遲鈍"。
3. 理解父母的孤獨,鼓勵他們追求幸福
為了子女,父母已經奉獻了一生,當他們孑然一身站在距離人生終點不遠的地方時,才發現自己的人生留下了太多的遺憾。
子女無法永遠陪伴父母,但可以鼓勵他們追求曾經不能實現的夢想和幸福。一場年輕時沒時間奔赴的旅行,一個沒有堅持學下去的愛好,一段平淡相守的夕陽戀……都能讓他們在有限的生命裡真正為自己而活。
著名作家龍應臺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父母在,你回頭就能看見,父母不在,就再也沒有歸去的港灣。
子欲養而親不待,不要等到父母離去才遺憾沒能好好陪父母走完最後這一程。
人生科學系統:你的人生 不止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