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現在的孩子怎麼了,只能表揚,不能批評,

一句話不對就紅臉、瞪眼、發脾氣,這還是家長可以面對的,

最怕的是孩子默默地流眼淚,去做傻事!

這兩年,我們看過聽過的極端事件越來越多,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小,

江蘇句容一位9歲小男孩,因為打破學校玻璃,擔心受罰,跳樓身亡;

另一個10歲男孩,老師只是讓他把剛擺好的課桌還原,並沒有嚴厲批評,孩子默默流淚坐了一會兒,從學校露臺一躍而下;

前幾天,又發生了一起悲劇:

四川眉山一個12歲女孩,因為跟家長髮生爭吵,墜樓身亡。

雖然悲劇的發生都有個中原因,但這些事件指向了一個共同源頭:孩子剛剛被批評過、或害怕遭到批評。

現在的小孩心理都脆弱,做父母的能慣著就慣著吧。

可憐天下父母心,哪個孩子不是十月懷胎,父母千辛萬苦撫養大,

就因為一句話、一口氣,脆弱到連長大成人都等不及。

可我們身邊,明明有不少孩子,家長老師批評幾句,雖然也不高興,但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自覺進步,

孩子,你連死都不怕,

為什麼受不了大人的一句批評?

是什麼,讓孩子越來越脆弱?

聽過很多媽媽或者老師抱怨,現在孩子越來越難帶,說淺了不行,說深了不是,

我們小時候,老是被批評、捱揍,也沒有什麼心理陰影,和父母的關係也很好,照樣三觀正,健康樂觀長大。

其實是我們這個時代本身已經變了,孩子們也有很多壓力和苦惱。

心理學家陳默教授,經過20年的大量觀察,總結出一句話:

中國的孩子已經變了,老師和家長卻還沒跟上。

今天一個家庭有好幾個大人圍著孩子,

衣服穿幾件,洗澡水有多燙,幾點上網課,什麼時候喝牛奶……

小時候父輩常跟我們說的一句話是,“一邊玩去”;

現在我們恨不得把孩子一天24小時安排得明明白白。

想象一下,我們買來一隻小雞,不停給它投餵食物,一天到晚不停地盯著它,估計這隻小雞也會“發瘋”。

正在這種過度安排,過度被關注,會讓孩子特別焦躁,

日常生活中大人的各種指令、不耐煩地催促,

會讓孩子內心充滿挫敗感,同時也會特別“易碎”,一點小事就情緒不穩定。

今天的家長,不只自己爭,還要求孩子一起爭,

我們常常想“成為更好的自己”,“養育更好的孩子”,言下之意其實是“真正的我”不夠好。

很多時候,孩子敏感、脆弱、悲傷、恐懼,

是因為孩子負擔不起家人給的重大責任,自己做不到,就會非常痛苦,甚至感覺無法堅持下去。

“對不起,媽媽”,“對不起,我太累了”……

不是跟大人對抗,很多孩子是帶著深深的內疚離開這個世界的。

大人可以把自己的好勝心、慾望,放到孩子身上,但孩子卻無路可逃,

不僅我們的孩子越來越脆弱,孩子那個虛弱的自我也越來越小。

陳默教授說:現在的孩子,比任何一代更需要話語權。

按照馬斯洛經典的層次需求理論,現在的孩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已經滿足了,他們更需要的是社交的需求、對尊重的需求,自我價值的體現。

我們的孩子,從來不該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

在孩子需要時,給他關愛而不是棍棒

《超級育兒師》的一期節目,

攝像師把鏡頭對準了鈺宸和他的媽媽。

媽媽看似對他十分關心,也總是主動和孩子說話,但媽媽說的,除了成績,還是成績。

即使是在餐桌上,媽媽也不會聊聊飯菜和家常,而是直接拿出一張卷子讓鈺宸來做。

鈺宸越聽越不耐煩,透過鏡頭都能感受空氣中的焦慮……

支撐孩子生命體驗的,本來應該很多元,比如夥伴,比如自由玩耍,比如志趣愛好,

現在支撐孩子的只是學習,

而且很多家長對於孩子學習的溝通是“窒息”式的

這麼簡單的題都能錯,你是什麼腦子;

這張試卷明顯沒有審清題,才考這麼點分,對得起誰?

作家郝景芳有次談到孩子學習,有幾句話值得所有爸媽讀讀:

當孩子學習成績下降、上課不好好聽講、作業完成不好……孩子不是厭學,不是故意偷懶,只是遇到了困難。

這一點非常重要,意識到這一點,家長就不會站在孩子的對立面,去打壓孩子,而是從心底裡覺得,現在的孩子需要幫助。

孩子的專注力不好,我怎麼幫他呢?

孩子這次考試成績下降,他肯定很傷心,我怎麼幫他呢?

孩子這段時間對數學課不感興趣,我怎麼幫他呢?

如果覺得孩子故意不好好學,總覺得孩子這有問題,那有問題,家長的情緒反應是憤怒,

這種憤怒燃起的親子衝突,就是很多惡性事件的導火索。

但如果家長站到孩子這一邊,就會非常同情孩子,想辦法幫助他。

作為家長,只知道孩子學習成績上去了,下去了,還遠遠不夠,

一定要了解我們的孩子,瞭解他們內心的那些痛苦點。

實際上,孩子可能在學校已經遇到一大堆問題了:學習壓力、同伴壓力、老師給的壓力……

而孩子所有這些壓力都需要有一個出口,

如果這個時候回到家給的不是出口,反而是新的壓力源,那就真是在催毀孩子。

一個孩子,

失去了自己爸媽的庇護,就真成了一個舉目無援的棄兒。

適當讓孩子“受點摔打”,別捨不得

每個孩子面對批評的心態是不一樣的,

如果把雪花和石頭,比作批評的嚴厲程度,

有的孩子面對雪花是雪花,面對石頭是石頭;

但有的孩子,只輕輕落一片雪花,在他心裡就會變成一塊巨石。

這跟孩子的氣質型別、情緒特點有關,但更重要是孩子從小的成長環境,那些來自父母的教養方法。

很認同《新生日記2》節目中應採兒說的一句話:

“這個事情沒有催毀你(孩子),別先把自己催毀了。”

現在生活越來越好,很多人圍著孩子轉,我們的孩子變脆弱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

關注過多,剝奪了成長本身的挫折體驗。

孩子喪失了摸爬摔打的機會,沒有接受過危險和挫折的挑戰,也會失去了獲得寬厚生命的體驗。

不過度保護孩子,讓孩子在視線範圍內經歷一些摔打,這是好事,可以幫助鍛鍊孩子的心理韌性!

只告訴孩子,他錯在哪裡?

應該怎麼做?自己去處理;

Jasper難過時,沒有哄沒有抱,而是給孩子一個處理自己情緒的空間;

當孩子承認錯誤,重新接納孩子。

讓孩子擁有一些苦難經歷,

讓他們在你的安全保護下,體會苦惱、失敗、倒黴,這不只是幫助他們學習和成長的好方法,

也是孩子一生最偉大的老師。

8
最新評論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突發火災,9歲男孩機智救下整棟樓,父親反諷:學習成績那麼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