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高中輟學後隻身來到省城,從一名普通的打工仔、水果商販、智慧門鎖等產品代理到集垃圾收集、分類、轉運、處理及環衛產品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環衛企業董事長,在省會蘭州打拼了20多年的鎮原籍企業家李含琦,親身感受了城市底層的人世百態,嘗過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也見證了蘭州乃至甘肅城市垃圾處理由粗放到精細、由簡單落後到科學智慧的變遷之路。

從進入環衛這個行業,李含琦就把這個行業當作終身的事業,以行業最高標準把產品和服務做到極致。在獲取合理經濟效益的同時,他以先見之明、先人一步的勇氣和魄力,率先在小區、車站等公共場所做垃圾分類公益宣傳,提升市民環保意識;以回饋社會、扶弱濟困的責任和愛心,堅持做社會公益事業,用人品和產品樹立了行業標杆和人生高度。

歷經生活磨礪 實現熱切夢想

李含琦人如其名,含而不露,瑰意琦行。標準的國字臉,精幹的寸頭,一米八五的高個,氣宇軒昂而富有親和力。人多時他話很少,傾聽的時候居多;獨處時,他總是一副沉思狀,好像總有思考和琢磨不完的事情。

李含琦現在的生意可以說順風順水,但曾經擺在他面前的並不是順境和坦途,他成長、成功的道路一路崎嶇,佈滿荊棘。

上世紀70年代,李含琦出生在鎮原縣新城鎮一個貧困的小山村,姊妹6個,弟兄5個,人口多勞力少,常常為吃飯而發愁。1994年,19歲的李含琦才上高二,就由於家庭貧困而輟學。帶著未圓的大學夢的遺憾和失落,李含琦隻身前往省城蘭州闖蕩。

初到蘭州,李含琦舉目無親,碰到啥活幹啥活,只要能吃飽肚子。後來看到蘭州石化公司招聘經濟民警,他應聘成為一名民警。這種工作雖然輕鬆,也沒有在外奔波那麼辛苦,但每天重複乏味的工作讓李含琦認為這是老年人乾的活,與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差距太大。幹了一年半,他辭去了這份相對穩定的工作。為了找工作,他到處碰壁,遭盡白眼,最後找到了一份在酒店後廚洗盤子的工作。整天對著一摞摞佈滿黃色油漬的盤子,不停地洗洗刷刷,聞著刺鼻的洗潔精味道,他累得直不起腰、吃不下飯。

感覺現實與理想的差距更大後,李含琦又辭去了酒店的工作應聘到一個小賣鋪,蹬三輪車走街串巷賣水果。從那以後,風裡雨裡,從早到晚,人們都會在異鄉的街道看到一個身材瘦削的高個男孩弓腰曲背,穿行在大街小巷,用不標準的普通話靦腆地招攬生意。吃苦倒在其次,忍受同行的排擠、躲避城管的追趕才是最考驗耐力和智力的。有一次,三輪車不小心被城管收了,老闆連飯都沒給他吃。餓腹的屈辱讓李含琦深受刺激,他決定自己幹。

他向哥哥借來500塊錢買了一輛三輪車,自己當老闆,販賣水果。每天凌晨三四點鐘,他就從住地騎車十幾公里到南關批發市場批發水果,然後沿街販賣,每天只吃一頓飯,3塊錢一碗的牛肉麵對他來說都是奢侈品,從未捨得吃。為了省錢,他在偏僻處租了間簡陋房子,牆壁磚縫寬得透光,冬天冷風嗖嗖地往進鑽,捂上被子和出攤時禦寒的舊軍大衣還是冷得難以入睡。

那是一段艱難而心酸的歲月!漫長而寒冷的冬季,他感覺每一寸肌膚甚至血液都是冰的,整整三個月他都沒有洗過一把臉。而想到這間四面漏風的屋子是他理想的起點,他的心裡又湧起陣陣熱意。靠著對未來的無限憧憬他咬牙堅持了下來。

一天晚上,收攤路過黃河大橋,他幸運地撿到了兩個大餅。那天他破例要了一碗牛肉麵,泡著大餅第一次吃了一頓飽飯。那碗麵他是和著眼淚吃下去的。生活的艱難早已磨練了他的堅強,而理想難以實現的迷茫讓他傷心。

夜晚的城市五彩繽紛,充滿了喧囂的生活氣息。李含琦站在黃河大橋上,凝望著滔滔河水和如線車流,感慨這個城市是如此美好,他一定得想辦法留下來。

敢於放棄一份已經適應了的工作,也敢於去謀一份未知的工作,李含琦有這個勇氣和膽識。做體面生意、做大生意才是他的追求。隨之他應聘到一個溫州老闆的公司做業務員,踏踏實實學做生意。“在這裡我學會了做生意,也學到了好多為人處世的常識。至此我才在蘭州有了一個穩定的地方。”李含琦說,“用真誠去換別人的心都能得到回報。我很感激我的老闆,他是我的恩人和領路人!”

從2001年開始,李含琦離開公司自主創業,主營程控電話、智慧門鎖等,每年都能賺到1萬多元。2003年,他成立天琦商貿有限公司,年營業額達40多萬元;2007年,成立甘肅興華環境設施有限公司,年營業額達300多萬元。

對李含琦來說,以前吃過的苦都是他今後受益無窮的財富。經過多年的堅持和打拼,他不僅有了自己的企業,有了明確的經營方向,還在大城市落了腳、紮了根,終於實現了從底層小販到城市上流的華麗轉身。

專注垃圾分類 展現環保初心

在經銷程控電話、樓宇對講、智慧門鎖等產品時,李含琦經常出入各類小區,看到居民環保意識不強、垃圾亂堆亂放的現狀,忙完工作的他無數次“順手”把住戶的垃圾帶到街道的垃圾箱。一次他在看一檔關於環保題材的紀錄片時瞭解到,垃圾產生的有毒有害物質會讓土地受到侵蝕,嚴重汙染我們的生存環境。電視上那些生動的案例和驚人的資料讓他坐立不安。從那時起他就萌生了從事環保工作的想法。

2007年,李含琦在皋蘭縣九合鎮建立生產車間,生產各類垃圾箱、垃圾桶。與各小區、街道銜接,實施垃圾桶、垃圾箱進小區、街區工程,引導市民垃圾入桶入箱。短短几年時間,市民的環保意識有了很大地提高。後來他又緊隨國家環保政策,連續實施了農村環境連片整治、蘭州藍天保衛戰等專案,業務也由垃圾桶箱生產擴充套件到垃圾收集車、壓縮車,道路保潔車代理等方面,成為裝備製造業鼎鼎有名的徐工集團在甘肅的總代理。隨後他又介入垃圾無害化處理、汙水處理專案,建垃圾填埋場、垃圾壓縮站、汙水處理廠,業務遍佈甘肅、青海、寧夏等30多個省市縣區。每一項工程都是李含琦環境理念的用心實踐,每一項工程都是行業樣板。

隨著垃圾處理技術的成熟及市民環保意識的逐漸提高,李含琦把主要精力放在垃圾分類專案上。他認為垃圾分類是人類走向更高文明的必然趨勢,也是國家倡導綠色生態發展的必要措施,必須儘早著手。或許這項工作在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內無法看出實效,但在未來,垃圾分類一定能給老百姓、給子孫後代、給地方的生態環境改善帶來切實的好處。

“普普通通的一支中性筆,有金屬、塑膠等好幾種材質,在進行垃圾投放時,我們需要把筆的零部件先拆分、再分類投放,垃圾分類的學問太深了!”說起垃圾分類相關知識,李含琦滔滔不絕。

早在2015年,李含琦就取得了清華大學工商管理碩士(MBA)文憑,圓了曾經的大學夢。但隨著垃圾分類業務的深入,他覺得知識越來越不夠用了。即使再忙,他每天都會抽出一定時間閱讀垃圾分類相關書籍、學習垃圾分類相關政策,不斷汲取新知識。逛街時他的注意力也經常在那些垃圾桶上,看擺放是否合理,利用率高不高,有時還會根據垃圾投放情況,分析市民環保意識提升和環保知識接受程度。有時逛著逛著竟忘了正事,似乎是專門為了搞環保調查。

走進李含琦的辦公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迴圈播放的垃圾分類宣傳片和四色垃圾桶,牆上掛的是垃圾分類圖,桌上擺的是垃圾宣傳冊頁,整個公司沉浸在一種濃厚的“垃圾”文化氛圍之中。“垃圾分類涉及的知識很龐雜,我們的員工首先必須熟練掌握這些知識,為此公司經常組織員工進行垃圾分類知識的研究學習,分析垃圾分類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並探討解決方案——這是員工的必修課。此外,我的家人在垃圾分類方面也做得很好,老人和孩子每天會主動將垃圾分門別類投放,遇到不知該分為哪一類的還會上網搜尋瞭解。”作為垃圾分類的“帶頭人”,李含琦一直在用理念和實際行動影響著周圍的人。從一個人、一個家庭開始,帶動無數個人、無數個家庭。  垃圾分類的過程漫長又艱鉅,如何更好地推動垃圾分類實施,李含琦有著自己明確的規劃。他認為最關鍵的是宣導,老百姓對垃圾分類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和透徹。他一直在和街道、社群、學校積極對接,讓垃圾分類宣傳進社群、進學校,成為一項常識、一門課程。透過開展積分兌換、專家宣講等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垃圾分類深入人心。目前他已針對部分社群設計了15份垃圾分類方案。他還打算在公司成立垃圾處理研究所,專門研究垃圾的分類和處理,為垃圾處理探索更多途徑,為生態環保尋找更優更省更合理更智慧的方案。

“環保行業是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更細化更智慧的代表,近年來中央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建設,作為一名環保企業負責人,我們不光要有做銷售和售後的硬實力,還要有改善城市和農村環境、提升老百姓環保意識的責任和使命。”從單打獨鬥銷售環境設施產品,到如今組建致力於“城市垃圾分類”和“農村廁所革命”的團隊,李含琦在環保事業上以一顆匠人之心展現著他奮鬥拼搏的精神。

勇擔社會責任 彰顯企業擔當

十月是豐收的季節,僅僅這一個月,甘肅興華環境有限公司就連續斬獲多個環保大單。酒泉市肅州區城市環衛局專案、肅北縣城市環境衛生事務中心專案、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專案等10多個專案順利簽約,簽約資金達數千萬元。這些專案的成功簽約是對李含琦公司業務戰略部署的充分肯定,也是對其團隊不斷學習提升業務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回報。

作為私企翹楚,興華環境以其優質的裝置資源、良好的售後服務,贏得了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和支援,公司年營業額連續多年超過億元。2018年,李含琦當選為蘭州市城關區政協委員。 “公司做得越大,所負的社會責任就越大。我們環保企業是隨著國家政策機遇發展起來的,必須緊跟黨中央的步伐,為國家社會提供最好的產品,為人民群眾提供最好的服務,在企業規模壯大的同時,盡到相應的社會責任。”李含琦說。

垃圾分類是一件必須長期持續不斷投入資金、人力和精力的工作,階段性做還行,要堅持下來就很考驗企業。但李含琦寧可少盈利甚至虧本也把這項工作堅持了下來。近年來,他每年都投入資金六七十萬元做垃圾分類公益宣傳,印製垃圾分類宣傳彩頁,錄製小影片,在街道、小區發放、播放;投入數百萬元研究垃圾分類、研發智慧垃圾分類裝置。

“承擔不了這份社會責任就做好不這個行業,也成不了一名優秀的企業家。我出身貧苦家庭,對付出與回報有很深的體會。我今天的一切都是國家和社會給予的,我必須有所交代、有所回報!”垃圾分類要改變的是人的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投入大,收效微。但不管這個週期有多長、過程有多艱難,李含琦都決心做下去。

從貧困中走過來的李含琦,日常生活極其節儉、簡單,在他和家人身上看不到一點奢侈的影子,但在團隊的提升培養方面他卻非常大方。從2016年開始,他每年都會組織全體員工外出考察學習,接受新理念、新思維。他和他的團隊先後到過泰國、日本、臺灣、西藏等國家和地區。特別是在日本,他們看到了整潔的街區,感受到了先進的環保理念,深受震動。他說,日本街道、小區垃圾箱設定少而合理,市民在垃圾分類方面自覺而熟練,國內在這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如今,這支用先進環保環保理念和專業環保知識武裝起來的團隊,已成為蘭州市的“環衛先鋒”,他們的身影遍佈大街小巷,把環保知識傳傳遞到千家萬戶。

李含琦離開家鄉已20多年,但家鄉的一草一木始終縈繞於懷。在有了反哺能力後,他經常性給家鄉和像自己家鄉一樣貧困的地區給予幫助。2013年,蘭州鎮原商會成立時,他率先入會,擔任常務副會長,並無償提供辦公場地。商會的大小活動,都活躍著他的身影。看到近年來在精準扶貧政策帶動下,鄉親們的生產生活有了很大變化,他感到高興和欣慰,但農村精神文化生活的欠缺讓他著急。2017年,李含琦積極響應國家精準扶貧號召,投資100多萬元,為老家新城鎮南儉村修建文化廣場,配備了文化娛樂設施,讓鄉親們有了文化活動場地,豐富了他們的精神生活;2019年,看到家鄉媒體工作人員工作十分辛苦,經過商會銜接,為鎮原縣融媒體中心捐贈工作服80套;2020年1月,為張家川縣張家川中學捐贈圖書5000冊,摺合人民幣138600元,充實了該校圖書資源,開闊了師生視野。同年2月,為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他及時為蘭州市城關區新冠肺炎聯防聯控指揮中心捐贈5000元,用於購置防疫物資。

“家鄉是根,養育了我。在外打拼20多年,我取得了些小成績,這些都離不開家鄉父老鄉親們的大力支援,特別是在我創業最困難的時期,一想到家鄉的親人們,我就渾身充滿了力量。我將竭盡所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帶動更多像我一樣在外拼搏成功的人士回報家鄉、建設家鄉。”李含琦深情地說。

在公司裡,一旦有合適的崗位,李含琦首先想到的是家鄉的親人朋友。在他的帶動下,好多鄉親們都跟隨他相繼走出山村,生活有了明顯改善。“企業做到一定規模就不是你自己的了,是社會的,社會效益才是衡量你企業成功與否的標準。不是看你賺取了多少錢,而是看你花出去了多少錢,為社會做了多少貢獻!”對於做企業,李含琦有自己深刻的理解。

企業家的境界、胸懷、格局、眼光決定了企業能做多大,能走多遠,能否被人尊重。李含琦的公司名為“興華環境”,取振興中華之意,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確切地知道,他的企業一定會走得更遠、更好!

7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幾名男子酒店散發"小卡片",遊擊組織女子賣淫,全被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