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張家界的一對老年夫婦引起了網友們的廣泛關注,69歲的朱良宗和65歲的杜濃蓮他們幾十年如一日地從事著蓑衣製造的工作,將這門即將失傳的手藝傳承了下來,這種匠人精神不由得不讓我們欽佩。
在當今的社會中,隨著雨衣,雨傘等現代化雨具的普及,蓑衣逐漸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不過在古代,蓑衣卻稱得上是最重要的雨具,為許多勞動者提供了有效的庇護。
在如今,蓑衣的製造工藝已經逐漸式微,雖然還有朱良宗夫婦這樣的堅守者,但是我們依然為它的傳承感到擔憂,那麼在當代社會,蓑衣能夠開發出更多的價值,我們又該如何繼承和發揚這些傳統文化呢?
上圖——製作蓑衣的朱良宗夫婦
一、中國古代的雨具種類蓑衣能夠為大家所熟知,是和中國的文學作品分不開的。尤其是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更是成為了千古名句。而"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一句更是將蓑衣和它的好搭檔斗笠的作用寫了出來,那便是在雨雪天氣中為人們提供保護,防止因為淋溼其他衣物而著涼。
上圖——美術作品《江雪》
蓑衣在先秦時代就已經出現了,那時它的名字叫做襏襫,是人們用來避雨的最重要物品。不過在《詩經》中,它就已經被人們稱作蓑衣了"爾牧來思,何蓑何笠。"之所以人們會稱呼其為蓑衣,是因為當時中國先民一般在中原地區活動,因此他們很難獲得朱良宗夫婦使用的棕樹葉來製作蓑衣,那時最常用的材料為蓑草,這種植物葉子較滑,有比較出色的防水效能。
與此同時它的葉子也是中空的,這讓用其編織而成的衣物有比較好的透氣性,而且重量也比較輕,穿著起來比較方便。最重要的是,蓑草在當時十分常見,因此蓑衣的價格也比較便宜,是普通百姓都能夠負擔地起的。在宋朝的《爾雅翼》中,有如下記載:
襏襫以莎草為之,今人作笠,亦多編筍皮及箬葉為之;其臺為衣,編之若甲,毿毿而垂,故雨順注而下。
與蓑衣相搭配的雨具便是我們熟知的斗笠了,這兩種事物在詩歌中也總是相伴出現的。古代的斗笠是用竹篾、箭竹葉等材料編織而成的圓形帽子,一般分為尖頂和圓頂兩種。和蓑衣不同,斗笠除了在雨天可以佩戴之外,還可有用於日常防曬,因此其也是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道具。
隨著手工業技術的發展,我國古代的雨具也變得多種多樣。在南北朝時,就出現了一種全新的雨衣,這種衣物是透過在絲絹類衣物上塗抹油脂來達到防水的效果,因此也被稱為"油衣"或者"油帔"。不過這種衣服要比蓑衣脆弱地多,並不適合穿著進行勞動,因此僅僅在士大夫階級中流行,普通百姓還是延續了穿著蓑衣的傳統。
上圖——傳統的油紙傘
除了蓑衣和油衣之外,最重要的雨具便是大家所熟知的油紙傘了,傘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不過直到漢代是才有了比較成熟的製作技藝,工匠們會將桐油或其他油脂塗抹在由堅韌樹皮製造的紙傘面上,這便是油紙傘的由來。而之後的一千餘年中,油紙傘一直是中國最常見的雨具,不過使用雨傘會讓人難以從事勞動,因此蓑衣依然有其存在的價值,是漁民和農民勞作時重要保障。
二、傳統蓑衣的製作過程那麼傳統蓑衣的製作過程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們就以朱良宗夫婦的製作過程為例來向大家講解。首先需要明確的時,朱良宗夫婦製作的蓑衣所用的原材料並不是蓑草,而是在南方地區比較常見的棕櫚葉,這種蓑衣在古代的時候也被稱為棕衣或者葵衣。
上圖——棕櫚樹
在製作的過程中,第一步便是收集棕櫚樹葉,人工採集這種樹葉需要攀爬到高高的棕櫚樹上,是一個十分考驗體力的過程。在收穫樹葉之後,他們需要將棕葉製作成為能夠用於編織的棕線。這需要用一個鐵爪,在棕葉上反覆用力拉扯,扯下來的絮狀物便是棕絨。之後需要將棕絨揉搓成線,再將較細的棕線捻成棕繩,這樣它們才能有足夠的強度來進行編織。
上圖——朱良宗在製作棕絨
在完成準備工作之後,就是蓑衣的正式製作步驟了。由於棕線的柔韌性不比其他材料,而且蓑衣的面料也都是樹葉,其不能被摺疊,否則就會影響成品的造型。因此在手工製作蓑衣的時候,製作者必須要一直保持蹲姿,讓蓑衣處於相對舒展的狀態,在年輕的時候,他們每天蹲著的時間甚至要比睡覺的時間還要長,這也讓手工匠人們的關節往往負擔極重,也落下了不少疾病。
在製作蓑衣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領子的製作,在完成衣領的編織之後,就可以將棕葉連線在衣領上了,這便是現在簡化版蓑衣的製作方法了。在製作領口的時候,手工匠人們往往會選用一個圓碗來模擬人的脖子,再將棕線圍繞著這個碗編織成領口。在完成這一步之後,他們還會用手不停地拍打領口,讓領子變得鬆軟,讓蓑衣變得更容易穿著。
上圖——編織中的蓑衣
之後他們只需要將挑選好的棕葉編織在領口上就可以完成了蓑衣的製作了,現在的蓑衣在製作完之後,像極了一個張開翅膀的蝴蝶,這種蓑衣並沒有袖子,但是已經可以保證身體的大部分不被雨水打溼了。
在製作蓑衣的過程中,手工匠人們需要付出十分艱苦的努力,這也是現在手工製作蓑衣的匠人越來越少的重要原因。
三、蓑衣應該何去何從在如今的社會里,現代的雨傘和新型的雨衣無論在便攜性還是防水效能上都比傳統蓑衣要優秀,雖然蓑衣還有一定的保暖功能,但是這並不能讓它在雨具的競爭中勝出。而且隨著農業機械化演進,農民和漁民們也不需要在雨天冒雨勞動了,這讓蓑衣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少。
這導致國內依然堅持手工製作蓑衣的手工從業者也變得越來越少,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像朱良宗夫婦這樣的老人,如何傳承這門傳承了兩千多年的手藝成為了需要重視的問題。
上圖——現代的雨衣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最重要的是要強調蓑衣背後的歷史和文化意義,讓它在傳統功能之外具有更高的附加價值,使蓑衣從一種實用的日用品,變成文化收藏品,來為這些手工匠人提供市場,在福建省南安市的蓑衣製作匠人陳奕培就是一個十分成功的例子。
和朱良宗夫婦一樣,陳奕培也是一輩子都在從事蓑衣製作,他說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由於現代化的雨具還比較稀缺,他的產品還有不小的市場,那個時候一件蓑衣甚至能夠換到一百斤大米。但是隨著經濟發展,人們對於蓑衣的需求越來越低,他也逐漸變得沒有生意可做。
上圖——陳奕培和他的小蓑衣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我們可以對蓑衣的形制進行改良,讓其成為適合收藏的工藝品,這樣可以為蓑衣開啟全新的市場,而且隨著傳統文化的熱潮興起,它的市場一定不會令人失望的。與此同時,朱良宗等人掌握的蓑衣製作技術也是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我們需要讓其傳承下去,也希望這些手工業者能夠得到社會更多的尊重,以便讓這些古老的手藝找到發展的土壤。
上圖——蓑衣和斗笠
四、 結語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工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現代工業製品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它們在方便我們生活的同時,也讓許多傳統的手工製品逐漸淡出了我們的生活,古人在雨天不可或缺的工具蓑衣便是其中之一。
蓑衣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雨具,在千餘年的發展中孕育了十分成熟的製作工藝。不過隨著需求的下降,現在從事蓑衣製作的人越來越少,而且多以老人為主。因為從事這一行當需要付出極為艱辛的勞動,因此並沒有多少年輕人願意學習這門古老的技術。
為了讓這門技術得到傳承,我們需要為蓑衣找到新的市場,現在福建地區生產的小尺寸蓑衣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極佳的模板,相信我們只需要加以簡單的宣傳,這種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工藝品一定會得到大家的喜愛。如果我們能夠更加註重匠人精神的傳承,給予手工業者足夠的尊重的話,我相信一定不會缺少學習這些技術的年輕人,我們的歷史遺產也能得到很好的傳承。
參考文獻:
【1】《詩經》
【2】《爾雅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