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空捏造、斷章取義、張冠李戴,謠言的“精髓”在於講故事。
司機深夜用藥致女孩昏迷,對其實施性侵併直播,引發全網討論;母親在網路上發言稱,患有哮喘的女兒被班主任惡意體罰,導致高燒不斷,嘔吐的鮮血染了整件校服,觸目驚心……這些假訊息,轉發評論達到百萬級。真相卻徹底反轉,證據均為捏造,事實只是一場表演。無論是影片還是文字,謠言一直都在。《科學》(science)曾刊載過一篇著名的成果The spread of true and false news online(《網路真假訊息的傳播》),研究最大的發現在於:無論是傳播速度還是廣度,謠言都強於真相。這驗證了:造謠一句話,闢謠卻要跑斷腿。 為什麼謠言來得又快又多?造謠又圖啥呢?哪些領域謠言最多?娛樂健康話題是重災區有研究中心對資訊應用的謠言資訊統計發現,娛樂、健康是謠言文最常關注的話題。這些話題容易演變成謠言,是因為廣大讀者們對這些領域瞭解有限、查證困難,卻又十分感興趣。 在這些故事裡,娛樂領域的六小齡童、快樂星球裡的老頑童爺爺已經被迫“去世”無數次,所患病症換了無數種。
而健康話題中的“減肥”、“維生素”、“致癌”,以及三農中的“農村”、“養老”、“拆遷”,則以直戳痛點的方式,販賣情緒和焦慮,吸引無數的流量。因此,謠言文與熱門話題相輔相成。話題越熱門,出現不實資訊的次數相對越多。
有了熱門選題,謠言一般都標配一個危言聳聽的標題。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喻國明發現,謠言文最常使用的標題可被歸類為新聞、數字與祈使式三類。新聞式標題包裝得很正經,獲得公信力加持,往往讓讀者篤信不疑。 數字式標題開門見山,用扎眼的資料吸引注意力,使人因好奇落入謠言陷阱。 在此基礎上,祈使式標題的常用伎倆是強調緊迫性,“懇請轉發”、“國人請關注”,透過煽情喚起讀者的共情。
從這個角度來看,謠言文是傳統“標題黨”的升級版。並在“標題黨”文章側重吸睛的基礎上,將不實、聳人、驚奇性發揮到極致。謠言的“精髓”在於講故事不過,以上都不是謠言文的重頭戲。學者喻國明的研究繼續發現,謠言文案例中有超過一半會將不實資訊講述為完整故事,簡單細節乃至無故事的案例僅為少數。謠言文的“精髓”,在於講故事。謠言文大致有三種:第一種是憑空捏造——故事中的關鍵細節都是編的。比如曾引發無數轉發的“棉花用來做肉鬆”,以及若干年前轟動全國的“紙包子”事件。第二種是斷章取義——有部分是事實,但透過春秋筆法和字裡行間的暗示,讓讀者自行解讀成謠言。
如果人工操作重複率過高、抄襲得過於明顯,那就使用降重軟體——總有辦法讓它們透過平臺的稽核。事實只有一個,謠言卻可以寫出無數種。寫手洗稿與謠言並非直接的因果關係,但經歷了不斷雜糅各方素材洗稿、降重的過程後,生產出來的文章已經面目全非,偏離了事實真相。批次生產的洗稿文還會三人成虎。2017年麻省理工學院學者Berinsky的成果證實,僅僅是反覆重複謠言就可增強其存活能力。 當人們多次讀到這個內容,就會提升對它的信任。 綜合上述特點,我們很容易得出謠言“爆文”的生產公式。在這個公式中,第一步是造號並招募寫手,為批次生產做好準備。第二步是炮製文章,除了選好標題和話題,更要運用訴諸權威(“上面已經開會通知”)、強調緊迫(“就在剛剛”)、煽動恐慌(“全是用屍油做的”)、含糊用詞(“北大一個教授證實”)等方式添油加醋、提升傳播力度。
如果洗稿都不會怎麼辦?那就選擇AI寫作,隨機生成各種話題的文字,總有他們喜歡的一款。 有時候,你甚至不確定,你看的文章是不是人寫的。
圖 | AI文字生成在這條謠言文生產鏈上,真與假的界定越來越模糊。“反轉新聞”、“後真相”等新詞語只能被創造出來用於解釋。圖文、音訊、影片……內容形態不斷變化,謠言的套路卻是相似的。
在被謠言傳遞的極端焦慮和恐懼的情緒下,讓人不自覺地一次次相信和傳播。以至於“正兒八經的話你一句也聽不到,邪門歪道的話你一句也落不下。”莫言在《豐乳肥臀》裡有過戲謔。
而真實的片面性資訊,鑲嵌在我們遇見的內容中,把我們託舉、安撫,勸服我們生活在社交媒體搭建的幻覺和神話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