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00後已經開始立遺囑了

2020年12月19日,剛滿18週歲的大一新生小紅(化名)來到上海中華遺囑庫第二登記中心,為自己訂立遺囑。小紅希望把存在銀行卡里的2萬多元留給自己的一位朋友,她曾在小紅最傷心難過時給予了支援和關愛。儘管並沒有把這筆錢留給父母,但小紅表示,以後掙的錢可能會往這張銀行卡里放,如果資產增多可能會重新訂立遺囑,增加遺囑繼承人。小紅說,立遺囑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以後會更加認真地活著。

繼續看這樣一則新聞

2019年11月,話題#25歲姑娘生日當天立遺囑#登上熱搜

崔文姬是中華遺囑庫北京第二登記中心的法律專員。2019年,25歲的她在自己生日當天立下遺囑。在崔文姬立下遺囑後,她的父母還不是很理解,非常詫異。但在崔文姬看來,立遺囑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因為你不知道意外什麼時候才能來。”她認為,如果意外發生,這樣才能夠不留遺憾。

如何看待年輕人立遺囑?

▪ 有人認為,立遺囑是未雨綢繆,誰都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個先來。

▪ 有人認為,年輕人立遺囑太早“沒有意義”。

▪ 有人認為,傳統觀念讓我覺得這麼做不吉利。

▪ 還有人認為,太早談論“死”的事情,不利於年輕人的心身健康發展。

最後再來看這樣一部影片

近日,常州一幼兒園開設“死亡課程”引熱議。

老師介紹,這堂生命教育課由皮球蟲的死亡引發,孩子們談到死亡,紛紛表示害怕。老師耐心地帶孩子們給皮球蟲辦一場葬禮,並帶孩子們讀生命教育繪本。幼兒園老師稱孩子瞭解生命,才會珍惜生命。

對於這樣的課程,大部分網友覺得很有必要,認為可以教會孩子理解死亡、敬畏生命。

也有網友覺得,孩子過早思考生命的死亡不是好事。

還有網友表示,死亡教育不應該被大家忌諱,應該普及。

中國人忌諱談生死,就算是小孩兒無意之間的一句“餓死了”,都會被大人呵斥“小孩子不要亂說話!”

儘管老去和死亡是不可逃脫的人之常事,然而面對這些事情,家長仍難免望而卻步,不忍心讓孩子直面生命的凋零。但我們越是迴避,孩子就越是好奇。

在你小的時候,或者你的孩子,有問過你這樣的問題嗎?

“爸爸媽媽,什麼是死亡?你們會死嗎?”

你當時收到的回答,或者你對孩子的回答還記得嗎?

資料:

▫ 華東師範大學一份調查顯示:63%的家長“難以接受向孩子開展和死亡相關的活動。”

▫ 《南方都市報》一項調查資料發現:在接受調查的300名家長中,僅有13.6%的人會認真回答孩子提出的關於死亡的問題,而超過60%的家長選擇避而不答。

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在研究兒童對死亡的認知時認為:在2到7歲的時候,孩子對死亡所產生的焦慮雖然短暫,但會一再發生。因為從小缺乏死亡教育,當至親至愛的人離開,就成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各位家長,你們想過嗎?孩子害怕的並不是死亡本身,因為死亡對他們來說是陌生的,是無法想象出來的;他們害怕的是分離,害怕被拋棄。

避而不談,換來的是孩子更深的恐懼和焦慮。但如果孩子得到一個滿意的答案,給到他的是巨大的安全感,以及焦慮的消除。這些安全感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對他們構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有無可替代的正向作用。

網友A

我小時候問爸爸,什麼是死亡?爸爸告訴我說,就是睡著了,並且永遠不會醒來,嚇得我一度不敢睡覺。

網友B

孩子問我什麼是死亡?我說就是去天上,而且再也不能回到地面上來,結果有一次我出差坐飛機,把孩子嚇得哇哇大哭,說什麼也不讓媽媽飛到天上去。

網友C

兒子8歲多了,當他知道了死亡就是永遠地離開,不存在了。他就非常擔心媽媽會死去,總是莫名其妙地突然抱住媽媽,流著眼淚說媽媽不要離開我。

去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主任醫師顧晉提出,建議全民開展死亡教育

顧晉說,死亡教育是向人們傳遞死亡相關知識,培養和提升死亡事件應對及處理的能力,中國的死亡教育仍處於探索初期,基於尊重生命理念開展死亡教育尤為必要。

其中,顧晉醫生的一段話,讓我們看到了“死亡教育”背後的意義:

社會上很多年輕人,甚至高中生,因為小事就輕生。這樣的惡性事件讓人非常痛心。這讓我們感覺到,對生死這個概念、對生命的尊重在我們的教育方面還有一定欠缺。我認為應該從中小學生就開展死亡教育,讓人們尊重死亡,尊重生命,活著的時候很精彩,去世的時候要有尊嚴。

孩子缺乏死亡教育的後果,可能比你想象得要嚴重得多。

輕則,孩子會變得怕黑怕鬼,膽小自卑,否定自己,進而產生深層的情緒和心理問題。

重則,孩子不懂得敬畏生命,甚至漠視生命。

近年來,翻看各大入口網站,瀏覽各種資訊時,我們難免會看到這樣的新聞:

女兒因為作業太多割腕自殺,父母崩潰。

15歲少年不堪欺凌服毒自殺。

14歲男孩週末貪睡,被母親掀被子,一氣之下從12樓跳下。

……

這些花季孩子在自殺的時候,很多根本還不明白“死亡”意味著什麼。在他們眼中,這可能只是抵抗家長的手段,是逃避生活的退路,是掙扎,是吶喊,是報復,但唯獨沒有害怕!他們對死亡無懼,對死亡沒有起碼的敬畏,所以輕視生命。

日本學者谷口雅春曾說:生命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最可怕的人,就是對生命沒有敬畏。死亡教育,不僅是愛的教育,更是生命的教育。

那麼,到底從幾歲開始,就需要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呢?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兒童對死亡的認知可分為4個階段:

#0~2歲

沒有確切的死亡概念,對死亡可能產生分離或剝奪的情緒感受。

#2~7歲

認為死亡是真實的,對死亡會產生神奇的想法,認為死者還有生理機能。

#7~11歲

認為死亡是不可逆的,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但只發生在老年的時候。

#11歲及以上

把死亡看成是整個生命過程的一部分,具有個人的意義,認為死亡是最終的事件,死者沒有生理機能,並且對死亡感到焦慮。

根據上面的年齡段,家長們可以透過引導孩子,自然地適應孩子的觀察,並加以客觀的生命教育。

1

用自然現象解釋

地上的落葉、鮮花的凋零、死去的昆蟲、離去的寵物,最後再談到人類的逝去。這些都是我們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的好機會。不管怎麼樣,可我們依然熱愛生活。

2

用溫和的方式告知

和孩子一起去養老院看望老人,陪老人聊聊天。不要懼怕告訴孩子死亡,透過一種溫和的方式去告訴他,死亡是生命的自然規律,沒有人可以長生不老。

3

用具體的方式描述

在我國,有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等是祭奠逝去親人的日子。父母可以讓孩子幫著準備一些祭奠之類的東西,利用這個過程告訴孩子,我們為什麼要有一個這樣的節日,告訴孩子死亡是什麼。

4

善於藉助繪本、影視等

如果家長不願意用生活中的例子來教育孩子,我們還可以借用繪本。現在市面上有很多優秀的繪本,它們用飽滿的想象力和溫暖的筆觸,詮釋了關於生病和死亡的故事。

如《祝你生日快樂》,這本繪本透過一個得了癌症的小女孩的離去,講述了生命脆弱的主題;《爺爺變成了幽靈》解釋了人死亡以後會到哪裡去;《爸爸的圍巾》講述了人終有一天會離開;但總會留下溫暖的想念。除此以外,還有《湯姆的外公去世了》、《活了100萬次的貓》、《一片葉子落下來》、《爺爺沒有穿西裝》等等。

各位家長

你會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嗎

15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2021年元旦與往年不同:這三大要素你最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