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當前,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經逼近60%,不斷加速的城市化程序給軌道交通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據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統計,2018年,中國城市軌道交通運營規模以10%以上的速度在高速穩步增長,其中已開通運營線185條,同比增長12.1%,已開通里程5761公里,同比增長14.9%。

持續增長的軌道交通開通里程,也給運營管理帶來了新挑戰,將5G、雲端計算、大資料等新技術與軌道交通建設和運營相結合,正在成為軌道交通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事實上,此舉不僅將為軌道交通的運營管理提供全面支撐,也會為公眾出行帶來全新體驗。

現在,軌道交通行業的探索創新已經在呼和浩特落地生根。儘管在省會級城市裡,呼和浩特在軌道交通建設上屬於“後起之秀”,但在建設過程中,呼和浩特卻成了“城軌雲”應用上第一個吃螃蟹的城市,這也讓這座城市擁有了足夠的“後發優勢”,併為未來邁向智慧城軌奠定了基礎。

不久前,在呼和浩特舉辦的“城軌雲創新發展與應用實踐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對於呼和浩特軌道交通在新技術的創新應用給出了高度評價:城軌雲的建設不僅給呼和浩特軌道交通的建設、運營帶來顯著的效益,也為整個軌道交通行業走向智慧化提供了示範試點。

超前佈局 城軌雲創新應用帶來“後發優勢”

2016年4月,呼和浩特軌道交通剛剛開工建設半年,呼和浩特市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作為軌道交通的建設方,就超前提出並開始踐行“雲端計算+城軌”的發展理念,要用雲端計算、大資料等新技術為城市軌道交通提供地鐵運營生產、企業管理、建設管理、運營管理以及資源管理等一系列服務。

這樣的超前佈局也讓呼和浩特地鐵成為全球首家使用城軌雲解決方案的地鐵專案。為了確保專案的順利進行,呼和浩特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朝魯表示,城軌雲的建設始終遵循“大膽設想、小心求證、測試先行、確保可靠”的原則,並將科技創新“保安全、要效益、提效率”的理念貫穿到軌道建設始終。

對此,來自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的專家給出了高度評價:呼和浩特城軌雲專案的效益可觀,可提升資源利用率50%以上,節省前期投資40%左右,提升運營管理效率30%以上,利用基於“網間隔離、網內防護”的安全體系,提升整個平臺安全性80%以上,通過主用中心、災備中心以及車站雲節點三重保障機制,提升業務服務可靠性50%以上。

可以說,呼和浩特藉助城軌雲建設,已經在軌道交通建設和運營管理上實現了“後來者居上”。在專案推進過程中,為確保城軌雲專案的成功實施,呼市軌道交通公司一方面與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密切交流,另一方面與華為和交控科技達成深度合作,從而在戰略方向和產品技術上為專案推進提供了保障。

而在實施階段,從業界專家參與專案建設方案評審到專案的測試,呼市軌道交通公司每一步都小心求證。比如,在測試環節,除了在華為蘇州OpenLab城軌生態實驗室與業界20多家主流業務廠商進行多階段、多批次、長時間的測試外,還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搭建了測試平臺,按照專案實際需求進行全模擬模擬測試,從而保障了呼和浩特城軌雲方案能夠真正落地與成功交付。

在筆者看來,儘管呼和浩特在城軌雲的建設上沒有可參照的範本,但其在建設過程中的一系列正確的做法,既確保了專案的成功實施,又為未來城軌雲的全面普及積累了豐富經驗。事實上,2018年4月城市軌道交通列車通訊與執行控制國家工程實驗室釋出的《城軌雲運營生產系統測試報告》白皮書,就是以呼和浩特市城市軌道交通系統裝置雲端計算測試為基礎。

為智慧城軌建設奠定基礎 城軌雲強在何處?

作為城軌雲解決方案的打造者,在華為看來,城軌雲建設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雲端計算、5G、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不斷深化應用,將持續推動智慧城軌的建設。比如,5G技術的應用正在重塑聯接,城軌行業數字平臺的建設,則實現了全業務的資料共享、資料治理和資料分析。未來,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將推動城軌行業的智慧運維、智慧運營和智慧服務。

正如華為EBG中國區副Quattroporte李同廣所說,當下,許多軌道交通行業的客戶在城軌雲的建設上,最關心的不是產品和服務的價格,而是如何實現城軌雲的落地應用,進而為企業帶來價值。具體來說,城軌雲的建設,將為整個軌道交通行業帶來以下幾大價值:

首先,在出行服務方面,可以實現“一張臉智慧出行”。城軌雲的建設,構建起乘客出行的資料湖,包括乘客資訊、購票資訊、閘機資訊、安檢資訊、商圈等資料;再加上AI智慧演算法、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等新技術的應用,乘客可通過一張臉實現進出站,包括購票、安檢、過閘甚至商業消費等。

其次,在運營方面,可以實現“一張圖智慧運營”。城軌雲通過匯聚建設、運營、經營、物業等各業務領域資料,為地鐵公司構建了一個全域性可視、協調執行、全網智慧的集團指揮中心,真正實現一張圖執行排程、一張圖聯動指揮、一張圖資產管理,進而提升地鐵運營的效率和安全性。

第三,在運維方面,可以實現“一個平臺智慧運維”。要實現智慧運維,就必須首先解決裝置狀態資訊的實時回傳,比如高速運營的車輛、軌道及軌旁裝置、站廳站臺裝置等;同時,通過對裝置狀態的分析,以預測裝置故障風險,實現預測性維修;這些預測性維修計劃又將對裝置備品備件的管理提出新的要求。而在整個運維的全生命週期中,城軌雲的建設可以為運維提供全面支撐。

筆者認為,城軌雲解決方案的孵化,既離不開華為自身的努力,也離不開生態夥伴的共同參與。其中,藉助OpenLab開放實驗室,城軌雲實現了與業界主流的40多家整合商完成測試對接;而為了推動城軌雲的持續進化,華為也在“平臺+AI+生態”的戰略指導下,深入剖析當下城軌行業痛點,一方面積極推動城軌雲落地應用,另一方面也在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的指導下,深度參與城軌資訊化標準規範的編制。

從平臺到生態 華為如何借城軌雲推動智慧城軌?

在呼和浩特軌道交通建設過程中,不僅實現了城軌雲的落地;呼市軌道交通公司、華為、北京交通大學以及交控科技共同成立的聯合創新實驗室,對於整個城軌行業發展的價值和意義更加突出。

在筆者看來,在聯合創新實驗室中,華為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平臺產品和技術,交控科技著力構建面向軌道交通行業的細分應用,北京交通大學則提供相應的人才培養和理論研究,呼市軌道交通則提供了應用場景。各方的積極參與,真正做到了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實現了“用產學研”的有機結合。

這同樣也得益於華為一直以來所堅持的戰略路線。尤其進入2019年以來,華為進一步明確了“平臺+AI+生態”的發展戰略,致力成為構建智慧世界的底座。在交通行業,華為也在努力將這一戰略落到實處,一方面,華為正在加速將5G、AI等新技術融入到城軌雲解決方案中來;另一方面,華為也在加強城軌行業生態的構建,真正將城軌雲打造成為智慧城軌的底座,滿足城軌行業不斷變化的客戶需求。

對於中國城軌行業大部分的企業來說,並不具備呼市軌道交通公司這樣的先天優勢,可以從一開始建設時就引入最先進的城軌雲解決方案。很多城市的軌道交通,在向智慧城軌發展的過程中都面臨諸多挑戰。對此,華為EBG中國區企業業務行業解決方案部部長徐建峰表示,首先,城軌行業會面臨IT系統無法適應智慧城軌的發展趨勢;其次,運維效率不高;第三,在建設智慧城軌過程中面臨廠商的鎖定。

為此,秉承“平臺+AI+生態”戰略的華為,從前期的諮詢規劃,到中期的城軌雲落地,再到後續的運維服務,為智慧城軌釐清了一條清晰的建設之路。李同廣表示,華為企業服務“構建高品質服務產業聯盟,提供無處不在的一致性服務體驗”的新定位,更是在軌道交通行業得到了全面體現,尤其在一致性服務體驗上,華為在呼市軌道交通建設的實踐,逐漸形成了一系列軌道交通行業的服務標準,未來這些都將應用到更多軌道交通建設專案中來。

同時,為了確保傳統城軌企業向智慧城軌的轉型升級,徐劍鋒也透露,華為主要在三個層面進行了強化:第一,構建統一的IT資源池,讓IT資源能夠順應客戶業務需求實現快速部署;第二,對異構資訊系統進行統一管理、統一運維;第三,打造開放的數字平臺,讓生態夥伴能夠基於這一平臺開發面向不同業務場景的應用。

憑藉清晰的戰略和紮實的解決方案,目前,華為在城軌行業已經服務30多個城市,一百多條城軌線路。其中,呼和浩特作為全球首個採用雲平臺,實現多專業、多線路,統一運營服務的地鐵城市,通過呼和浩特地鐵的驗證,城軌雲也已經逐漸成為整個城軌行業發展標準,成為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堅實底座。與此同時,華為也在積極推動eLTE、增強型MSTP、雲監控等新技術在城軌行業的應用,而隨著5G、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逐漸應用到城軌行業,華為也將積極推動這些新技術應用的落地,為智慧城軌建設輸出持續動力。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2019機動車違章扣分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