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媽媽死前像林黛玉,殺她是想讓她解脫。”

12月24日開庭的“北大吳謝宇弒母案”,吳謝宇首次說出了他的弒母動機。

福州中院開庭審理吳謝宇故意殺人案

一時間,輿論譁然。

2015年7月11日,完美孩子吳謝宇,用啞鈴砸向母親謝天琴的頭部,母親當即死亡。

四年後,吳謝宇在重慶落網。

在眾人的口中,似乎存在兩個吳謝宇。

一個是涉嫌弒母的兇手,愛上性工作者、在酒吧做男模的吳謝宇;另外一個,是優秀、聰明、自律、陽光的“完美”學神。

陪酒時的吳謝宇

這個大家眼中性格開朗、智力卓越、乖巧孝順的完美孩子,到底為什麼會在一夜間,變成一個弒母惡魔?

吳謝宇在庭審中供述犯罪動機稱,自父親去世後,他一直感到心中鬱悶,上大學期間每週去醫院接受治療。

他看了母親的日記和信,感覺母親活得也很累,因此決定把母親殺死後自殺。

但事實是,殺死母親後,吳謝宇選擇了“流浪跟放縱”。

庭審中,吳謝宇多次痛哭,表示非常後悔,願意認罪,也希望被判重罪,但不想被判死刑。

吳謝宇舅舅表示:

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我們已經原諒他了,他畢竟是我的外甥,是我們的家人,犯下的錯不能全怪他,也希望公安機關能夠法外施恩。

舅舅能原諒他,但九泉之下的媽媽能原諒他嗎?

完美學神VS弒母殺手

吳謝宇一出生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他們一家三口住在教職工大院,母親熱愛讀書,父親性情溫和,吳謝宇小時候經常跟父親一起打籃球,跟著母親一起看書,一家人非常幸福。

在同學心裡,他是認真自律、極為聰明的超級學霸“宇神”;

在鄰居親戚眼中,他是懂事有禮貌,熱心的好孩子“小宇”;

在父母心裡,他是孝順聽話,優秀又驕傲的兒子。

同時擁有卓越的智商跟靈活的情商,吳謝宇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可以用完美來形容。

這一切幸福結束在吳謝宇上高一那一年。

那一年,父親因肝癌去世了。從此,家裡蒙上了一層陰影。

此前三年,為了給爸爸治病,整個家庭已經入不敷出,但是清高的媽媽不願意接受親戚朋友的捐助。

對此,吳謝宇有些微詞:“明明生活得那麼難了,為什麼不接受呢?”

但他沒有說出口。

從此,吳謝宇的身份發生了變化,他不再是媽媽的兒子,而成了“媽媽的媽媽”。

在爸爸去世的那段時間,吳謝宇還安慰過媽媽,說:我會照顧好你一輩子的。

可以想見,還在上高中的他,說出這句承諾,心理壓力該有多大,但是他必須站出來,因為這個時候,媽媽的焦慮情緒非常嚴重了。

當吳謝宇一個人要承擔起媽媽所有負面情緒的時候,他內心的煎熬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他沒有任何怨言,因為他相信,只要他考上大學,順利出國,他就不用再被這些情緒裹挾,就能過上自由的生活。

直到 GRE 成績出爐,吳謝宇以超優異成績透過。他知道自己自由的機會來了。

但當他把成績告訴媽媽時,媽媽也開心地提出了自己的陪讀想法 :

“異國他鄉你也照顧不好自己,不如我跟你一起去吧!”

媽媽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對吳謝宇宛若晴天霹靂。

他一切計劃與努力,因為媽媽的跟隨,即將化為泡影。

吳謝宇不知道怎麼辦了。

於是他選擇殺死母親,也殺死了母親唯一的孩子。

絞殺式的親子關係,

註定兩敗俱傷

吳謝宇在做筆錄時說,有次他跟媽媽提過一次,大概意思是自己想自殺。

他媽媽回了一句:“你想自殺?那我也活不了了,我也想死。如果你要自殺,那不如我先死。”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

吳謝宇心裡那顆惡之花從此開始野蠻生長。

因為他能感覺到媽媽的痛苦,自己也活得太痛苦了。

他看了母親的日記和信,感覺母親活得很累,他自己在上大學期間,心理問題愈發嚴重,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也因此每週去醫院接受治療。

他必須事事完美,只有完美,才能在媽媽荒蕪的心上種上一朵玫瑰,給媽媽活下去的希望。

因為對媽媽來說,最大的補償,就是自己。

謝天琴同事說,每次她談起兒子的時候,眼睛都是充滿光芒的。

吳謝宇,是完美的,他的完美是為了讓媽媽更愛他,完美不僅是媽媽的要求,更是吳謝宇取悅媽媽的手段,也是媽媽的變相要求。

但當一個孩子想方設法去取悅母親時,這段關係已經有問題了。

吳謝宇的悲劇,是媽媽謝天琴造成的,謝天琴的悲劇,是她的精神狀態造成的。

這種關係其實就是——絞殺式的親子關係。

在這樣的家庭裡,父母一方會有一定程度的某種心理依賴,當這種心理依賴指向孩子的時候,孩子就會成為被絞殺的物件。

在絞殺式的親子關係裡,你死了,我也活不下去了。

因為你的死,帶走了我所有的恨,卻留下了愛的回憶。所以,到最後吳謝宇幾乎是放棄了所有的反抗的慾望。

如果不是他跟舅舅發的那個簡訊,媽媽的屍體被發現的時間可能會更晚。

可以說他在“自投羅網”。

極度焦慮的媽媽,極力將孩子捆綁在身邊。

那個時候最悲慘的是孩子,他被限制,被禁錮,他的人生不是自己的。

為何被殺的總是母親?

最近幾年發生的親子悲劇,幾乎都是乖巧完美的孩子對母親的傷害,為何被殺的總是母親?

原因是什麼?

被捕一年半後,吳謝宇在法庭上進行了自我剖析:

在他看來,他的變化源自於父親的病逝。

“爸爸不在就不是一個完整的家”。

“爸爸離去後,沉默寡言的媽媽默默承擔了很多,好多事不和我說,不讓我操心”。

是的,吳謝宇性格的轉折點就是源於父親的去世。

吳爸爸在世的時候,會帶著他去打籃球,透過籃球,他給了吳謝宇一個能夠宣洩的途徑,讓他不至於失去所有的快樂。

而吳爸爸去世以後,吳謝宇唯一的情緒宣洩途徑也沒有了。內心情緒的天平徹底傾斜到痛苦的一側,為什麼?

正常情況下,失去父親或母親,會對孩子造成沉重的打擊,但情感的天平不至於傾斜到這樣的程度。

因為父親的角色和能量一直被低估了。

父親去世,孩子和母親應該互為守護神和精神支柱,這種依賴關心應該是良性的,而不是一方完全成為另一方的一切,這樣的愛是畸形和危險的。

之前俄羅斯的一個動畫片《臍帶》或許可以解釋這個現象。

因為媽媽跟孩子本就是一體的,她們本質是一個人。

媽媽深愛著孩子,更離不開孩子,她們不僅把孩子看成孩子,更把他們看成了另一個自己。

但事實上,媽媽是孩子的母體,但不該是教育的祭品。

媽媽不能為了孩子賠上一生,也不能要求孩子為自己一生的幸福負責。

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太過窒息的愛,傷的是孩子,更是自己。

而父親,在母親跟孩子羈絆的過程中,也始終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但這一點卻常常被忽略。

缺席的丈夫,絕對不能做一個甩手掌櫃。

美國心理學家發現:一個人能夠取得成就20%取決於自身後天的努力,80%取決於他的父親。

媽媽對孩子的影響是你能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人,而爸爸則是塑造孩子對生命的看法,關係到人格的形成。

在母親跟孩子關係緊張的時候,爸爸是調節器和解壓閥;

在母親跟孩子十分和諧的時候,爸爸是頂樑柱和大英雄。

不管爸爸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請確保的是,爸爸一定是在場的,看得見的,一定是能給予能量的。

只有父親和母親都在孩子的心中有分量,有影響力,哪怕一方不幸先走,也能保證剩下的那兩個人能幸福快樂地給彼此能量,而不是整個家庭頓時變成廢墟。

這是做父母的修行,也是對孩子的負責。

孩子的一生從來沒有暫停鍵,那些失去的美好,壓抑的精神,心理的創傷,丟了就再也回不來。

而家長的責任,就是保護孩子的成長,守護和完成孩子的夢想。

14
最新評論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掃黃打非"靠大家, 龍船調裡話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