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進養老院6年後,91歲的孫奶奶已經攢了不少安眠藥,她向特勤員求救:“求求你,救救我吧,我想回家”。她還在小紙條上寫下自己內心深深的苦悶:我沒有自身的自由,我是沒有自由的老人,我日夜痛苦。
孫奶奶痛苦的根源是6年前摔的那一跤,她離開了自己住了50多年的家。孫奶奶被子女送到醫院救治,出院後又到了養老院。身體康復後,孫奶奶提出要回家住,遭到了子女們的堅決反對。
雖然已經91歲,孫奶奶看起來依舊硬朗利索,說話非常清楚,很有自己的主見。孫奶奶早年參加革命,享受離休幹部待遇,今年還被頒發了新中國成立70週年紀念章。
她沒有“認命”,一直打電話向子女們要求回家,子女們也一直拒絕。一是因為母親性格強勢,沒辦法再一起生活;二是因為不放心她一個人住,“大家都負不起這個責任的”。子女說不通。
養老院也不能放人離開,因為他們和子女簽了協議,經過家屬同意才能讓老人離開。
社群居委會的工作人員支援子女的看法,據他們說已經接到了孫奶奶上百個電話,但他們不想承擔老人獨居行動出事的責任。
司法局組織的調解沒有結果,因為兒女們都不現身。
6年,撲騰了這麼一大圈,處處碰壁,沒有身份證、錢財、家門鑰匙,哪都去不了。也難怪不服輸的孫奶奶心灰意冷,生出尋死的念頭了。
養老院不能說是一個壞去處,且有不願意在家伺候孩子孫子的老人對那裡求之不得。每人每家的情況不一樣,孫奶奶家裡,從偶然一次出事被送出家、這一步已經邁出來後,事情就很難再轉圜了。
老人實際上和孩子一樣,沒有獨立的經濟權,需要監護人管理照顧,有時候也被認為和孩子一樣任性難溝通,但這兩者真比較起來,差距可就大了。
很多家庭依舊認為把父母送養老院是兒女不夠孝順、會遭到鄰居議論的事情,因此即使心裡很想這麼做,也不太敢提出來。哪怕父母真的認為養老院清閒,他們也不會同意。
還有的家庭不缺錢,兄弟姐妹們生活都很體面,但算計和計較卻不見得會變少。既不肯為老人多做幾分,也不願意因為別人多做了而讓自己陷於“不義之地”。他們的考慮也許會很理性,養老的環境、良好的照顧這些都不是問題,能充分負起作為子女的責任,在這樣的情況下,老父母還要不滿,就是老小孩不知足了。
孫奶奶的子女對她也不是不好,每週都來看她,送水果,洗衣服,關心身體,就是堅決不要母親離開養老院回家。
道理並不難想,4個子女已經享受到了強勢的母親離開家裡生活的好處和便利,也不願為了孝順二字,讓自己沾上更多的麻煩了。
老人兩個兒子提到“媽媽現在這個狀況”、“90歲的人腦子不清醒”,他們是以為母親好的名義這樣決定、堅持的。說來諷刺,你不懂、為你好,也是小時候父母對子女的方式。孫奶奶子女抱怨過她強勢,現在他們和孫奶奶一樣強勢。孫奶奶老了,“輸”的自然是她了,這就是子女對她的一種審判。
如今老人處在明顯弱勢地位,有人痛斥子女的自私冷漠,也有人理解他們的考慮無視老人的痛苦,都是為了自己的方便,畢竟上有老下有小,雖然是最累的時候,但也是在家庭裡最有話語權的時候。其實無論什麼時候什麼人,能做到感同身受為別人考慮,都是非常困難的。孝順孝順,順字卻是那麼難得。
不必唏噓,老人的弱勢是從身體到心理的全面虛弱,某種程度上,這也符合自然法則。每個人都會老,老人的弱勢也總是一代代傳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