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今年,中國最早一批90後已經進入了三十而立,而最早的一批80後也已經進入了不惑之年,他們是中國最早的一批獨生子女。隨著中國老齡化問題的日益凸顯,養老問題成為了全社會關心的話題,80、90後所面對的壓力也是與日俱增。

有資料顯示,預計到2050年前後,中國老年人將達到4.8億,佔總人口的34.9%,意味著全球每4個老人,就有一個生活在中國。老齡化的加劇所帶來的養老問題,就顯得格外重要,我們究竟該如何養老?

一."廢物式養老"正在綁架老年人的生活

生活中,很多子女都認為,讓老人們在晚年時期無所憂、無所慮,什麼都不用做,子女會保障他們的一切物質、安全需求,就是享福,就是對他們最大的孝順。可老人並不是沒有自理能力的嬰兒,也不是什麼都不會的廢物,"廢物式的養老"實則是對他們的一種羞辱,也是對他們生活的一種綁架。

前不久,在遼寧大連一位76歲的老大爺劉增勝身掛LED燈,顯示"無需讓座"的影片走紅。老人說,年輕人一天起早貪黑,真是不容易,應該支援他們,我們老同志應該有老同志老自尊的態度。劉大爺的行為讓很多年輕人尊敬,也讓很多同樣身體健康的老人紛紛效仿,他們被稱為硬核老人。

同樣的,在山東青島11路公交車上,一位90歲薛奶奶給78歲的老人讓座。薛奶奶被採訪時說,這有什麼,這很正常,我腿好好的,我站著沒有什麼,看見拄柺杖的我都會讓座,包括年輕人,這不在於年齡

給老人讓座,已經成為一種約定成俗的習俗,而劉大爺和薛奶奶就是要打破這種習俗,他們在傳遞老人與年輕人應該互相平等、互相理解,老人無需被區別對待,無需用傳統的思維和刻板印象去定義老人。有時候我們所謂的"對他們好"不一定是他們所期盼的。

老人雖然年紀大了,但他們依舊有追求生活質量、生活意義的權利,也需要被社會肯定、被尊重,這樣生活才有奔頭,活著的每一天才有意義。可悲的是,當老人想要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時,常常被看作是"不省心",經常被兒女嫌棄、厭煩,什麼都不能做的老人只能小心翼翼的過日子。

我國有將近2億的老人沒接觸過網路,在這個網際網路的時代裡,沒接觸過網路等同於與這個時代隔絕,事實上,有80%以上的老人表示願意去學,而90%以上的年輕不願意教。老人真正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老無所用。

二.尊嚴養老才是長壽之道

何為尊嚴養老?指的是老人在生活上自理、在經濟上自力、在精神上自強,這三者應當至少滿足其一。

《論語》中孔子回答什麼是"孝",他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就是連狗和馬都能服侍人,如果只是服侍,缺少了尊敬,那和狗馬有什麼區別呢?

尊嚴養老是順應生命規律、挖掘生命潛能、樹立生命尊嚴的養老過程。只要老人不失智或不失能,積極的尊嚴養老才是長壽之道。

1.精神自養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日落的夕陽都能放出滿天的霞光,老人又有什麼不可以?有品質的養老體現在,老人應時常保有一種積極樂觀的精氣神,一種不服老、不怕老的正能量。沒有目標的老年人生是缺乏動力和生機的。

去年被授予"最美奮鬥者"稱號的92歲退休教師葉連平,退休後仍舊從事教學工作,為鄉村的學生免費補課19年,他在採訪中說:"在物質上,我要求不高,但精神生活要高標準。"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82歲的浙江老人陳金英,當了28年的中醫師,卻還沒有一張醫師資格證,於是有了考證的念頭,成為浙江中醫藥大學考場裡年紀最大的考生。90歲袁隆平、84歲的鐘南山依舊在自己熱愛的事業上奮鬥著,只要自己還有能力,就會讓其發揮餘熱。

一般來說,往往精神層次追求越高的老年人,生活質量也越高。興趣不僅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好的陪伴,對於普通人來說,我們可以做一些簡單的養花、養鳥、寫字等等,這種精神上的富足不僅能夠延緩心理上的衰老,還能延緩智力、腦力的衰老。

被侷限的從來都是思維,而不是年齡,誰說老年人不能學習,不能開創新的事業,年齡可以被界定,而生活方式不應該被界定。

2.生活自理

老年人進入衰退期,不得不面對各種疾病的痛苦,帶病生存是一種常態,甚至需要依賴他人的幫助來度日,每天只能呆在越來越狹小的空間裡,事實上,常年這樣的生活使得很多老人都患上了抑鬱症。

他們被社會認為老了,也自認為自己老了,然後被安排各種各樣的特殊照顧,甚至是生活上可以自理的或半自理的。這種看似是重情、孝順的表現,有時候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一位94歲高齡的老人,兩年前喪偶獨居,所幸身體健康,頭腦清楚,生活基本可以自理,每週保潔阿姨會來家裡打掃衛生2次,每週一兒一女帶著全家看望老人,一家人其樂融融。

老人說,能自己做的事儘量自己做,平時把時間安排得滿滿的,看看報紙、散散步、做做家務,保持著自己不急不躁的生活節奏,對於死亡她很坦然,沒有任何遺憾,只求當下的每一天都生活的有質量。

這是很多老年人的心聲,只要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就不給別人添麻煩,這是維持尊嚴的根本。有時,子女的過度關心會增加老年人心理的負擔,長時間被否定、被特殊照顧,連最基本的生活自理也要依賴他人,會致使他們對生活沒有期盼。

3.生態平衡

生態平衡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要求生活規律,起居有常,勞逸結合,不急不躁,堅持生活自理的良好習慣,成功的老人就是健康老化的過程。9旬高齡但依舊健康的李嘉誠,每天堅持鍛鍊一個半小時,有時打高爾夫,有時游泳,從不間斷。

平常老人也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鍛鍊方式,來達到身體健康的平衡。最好的醫生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用科學、保健的養生方式來武裝自己

另一方面要求遇事不衝動,活在當下,樂在當下,看破放下,自然自在。養老重在養心,飽含一顆平和之心、感恩之心、好奇之心,情緒是影響身體健康最重要的因素。李嘉誠每天閉目養神3次,每次10分鐘,保持心態平和,不亂髮脾氣,是他養生的秘訣之一。

無論是身體上的,還是心理上的,都需要靠自己去調整。再好的醫生、再負責任的保姆、再孝順的子女,都不能代替完成。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保持積極的自律意識、平和的心態、獨立不依的精神至關重要。

三.年輕人學會傾聽老人的真實想法

很多老年人都表示,尊嚴對他們來說十分重要,他們希望自己被尊重、被重視,每一個人都應該被平等的享有尊嚴,無論其財富多少亦或年齡幾許。

作為晚輩,我們應當耐心聽取老年人內心最真實的想法,而非替他們做決定,限制他們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他們也有自我意願,交友意願、工作意願等等,與年輕人並沒有不同。

電影《後來的我們》有一個橋段,父親想學電視機遙控,兒子見清教了幾次,沒教會,語氣就開始不耐煩了,音調也大了起來。後來父親說,算了,我不學了,最近眼睛總感覺虛虛呼呼的。

然後兒子說,搬過來跟我一起住,北京醫療條件比咱們這好太多,我給你買了房,就是想讓你過上好日子。父親平淡的說,我不去,你以為你有錢了就可以安排別人的生活了嗎。後來兩人爭吵起來,兒子轉身離開。

這樣的情景在現實生活中非常常見,我們往往以自己的主觀意識去考慮父母,以為足夠的物質生活就是對他們最好的報答,而在他們真正需要我們的事情上,卻沒有表現出足夠的耐心和孝順。

年輕人首先應該放平心態,不要用"老"去界定他們,當老人想要自理的時候,不必給予過度的幫助,學會維護他們的尊嚴,不要讓他們失去生活的樂趣;當他們想要學習的時候,學會放下偏見,保有耐心,就像當年他們教你讀書識字時一樣。

當他們懷有夢想的時候,千萬不要歧視,就像當年他們守護我們的夢想一樣,我們應該全力支援他們,讓他們的老年生活不留遺憾,有滋有味。真正做到老有所學、老有所享、老有所用、老有所得,才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順。

7
最新評論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年度再致敬 —— 2020最美三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