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們掃地時都習慣用塑膠笤帚,而在羊二莊回族鎮大趙村,有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20餘年如一日,用高粱稈編制笤帚,他製作的笤帚有口皆碑,成為市場寵兒,老人的名字叫任玉良。
走進任玉良家中,大大小小的笤帚堆滿了整個小院,幾乎沒有下腳的地方,這些笤帚有長有短、有粗有細、有大有小......用途不同,外形各異。
任玉良今年68歲,是遠近聞名的扎笤帚匠人。從小就喜歡手工活的他,練就了一雙扎笤帚的巧手。初見任玉良,他正在捆紮笤帚,只見他將身體繃直,雙腳蹬在自制的勒子上,纏著綁帶,中間的繩子纏在掃帚把上,兩頭一使勁,掃帚把就被勒緊了,藉著這股勁,他趕緊綁好。
因為長年累月拽拉包裝繩,捆紮高粱稈,任玉良雙手黝黑,長滿繭子。“因為我扎的笤帚很結實,大家都喜歡。”說話間,任玉良洋溢著對這份手藝的自信與驕傲。
任玉良告訴記者,家裡的每一把笤帚都是自己手工編制的,別看手工笤帚看起來簡單,但製作卻並不容易,每一把都需要經過浸水、控水、鋪稈、捆紮、打葉、編臉、修剪等數道工序才能完成。從事這份工作的20餘年間,任玉良手中的每一把笤帚都按照嚴苛的工藝製作程式,別人笤帚捆三圈繩,他就捆六圈。很多顧客反映,購買任玉良製作的笤帚,質量特別好,用五六年也不會壞。酒香不怕巷子深,笤帚“好”不怕路途遙。現在,來自北京、上海等城市的顧客,紛紛託關係找到任玉良求購笤帚,銷量從來不用發愁。
憑著這份手藝,任玉良不僅還清了多年前蓋房欠下的賬,還在城裡、村裡都買了樓房。任玉良說,自己每天都會扎笤帚,每年能扎七八千把,淨收入三四萬元,靠著自己的雙手,日子越過越好。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昔日許多老行當,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在任玉良眼中,喜歡用高粱稈笤帚的還是大有人在,生活中,需要用到高粱稈笤帚的地方還有很多。任玉良說,只要有人需要,他會一直好好地把笤帚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