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文 | 葉平安

每年,可能洩露的個人資料超過50億條,其中包括大量郵箱地址、身份證號碼、使用者密碼甚至是銀行卡資訊等。在騙子眼中,這些洩漏的資料就是待挖掘的金礦。

定時更改複雜密碼、不同賬戶使用不同密碼、儘可能多使用手勢密碼和指紋密碼,這些都是保護我們財產的有效方式。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防手機詐騙的使用者個人修養。

(IC photo / 圖)

臨近年末,請警惕下此時此刻拿在你自己手裡的手機。

一條簡訊,轉瞬之間讓使用者損失了幾乎全部現金;而這些案例,隨時可見。

手機詐騙居然可以危險到這種程度?是的,有可能。

他們會給你上哪些手段?

從最初亂槍打鳥、願者上鉤式的轉賬簡訊,到後來讓人們在惶急間喪失判斷力的各種“急需錢”類簡訊,手機詐騙的方式也在快速進化。到了今天,向手機植入木馬、透過假通訊基站偽造身份傳送訊息、配合洩露個人資訊的針對性詐騙正在迅速發展,作案方式也日趨精確成熟。

過去曾經在計算機上流行的盜號木馬病毒,早已向智慧手機上轉移陣地。這些惡意軟體的目標是使用者的個人和財務資訊,而植入使用者手機的途徑也多種多樣:掃描二維碼、在手機簡訊中點開網址、或者連上個不安全的WiFi網路,都有可能引狼入室。這些入口有著各種各樣的名目:中獎資訊、安裝應用、享受優惠、校訊通、聚會照片、交通違章……受眾明確,極富誘惑。

騰訊移動安全實驗室釋出的手機安全報告顯示,2020年上半年共查殺病毒近2.68億次,攔截惡意網址超1534.74億次,使用者舉報垃圾簡訊近13.99億條,標記騷擾電話近0.91億次。

其中,支付類病毒包激增155.51%,手機病毒感染使用者數3058.95萬,騙子們利用更有針對性的工具,甚至可以掌握被感染使用者的社交關係網,來實現詐騙簡訊與手機病毒協同作案。

流程越來越精細,目標越來越精準,技術越來越先進——這就是今天的手機詐騙。

本文開始的那個例子,則凸顯了另一種系統風險。使用者根據提示回覆的一步步操作,其實是透過簡訊驗證來更換4G手機卡的服務。透過使用者發回的資訊,將使用者的手機卡“升級”成騙子手中的4G卡,從而完全複製了使用者的身份——不過幸好,這項遠端升級服務目前已經暫停辦理了。

在這個時代,手機號碼幾乎等同於我們在移動網際網路上的身份。透過申請向手機發送驗證碼,騙子可以重新設定郵箱、網上銀行和支付平臺的密碼,同時真正使用者的手機無法接打電話,也不能傳送和接收簡訊。受害者只有在看到自己賬戶餘額數字出現變化時,才能意識到上當受騙——然而為時已晚。

這個騙局複雜而精密,利用了先進技術、掌握了使用者心理,並且行動快速準確。雖然這只是一個個例,但是它已經足夠證明,目前我們生活中日益依賴的智慧手機,已經成了各種複雜騙局的競技場。

(IC photo / 圖)

防騙的自我修養

根據360網際網路安全中心釋出報告顯示,手機詐騙的受害者數量隨年齡增長而逐步減少,但是60歲以上受害者的平均損失卻最高。對資訊科技的掌握程度和警惕意識,是防範手機詐騙的重要基礎。

和其他詐騙一樣,手機詐騙的核心要求,是騙子會偽裝成你可信任的形象,或者乾脆是偽裝你的身份。因此,早期的騙子們冒充公檢法、冒充通訊運營商,現在則冒充正規的應用提供商、孩子學校的老師、同學同事等等。因此,在收到簡訊、微信或QQ等資訊要求你匯款或者開啟一個不明網址時,首先需要確認對方的身份。這可能只需要打個電話或者多說幾句話就能判斷,卻能避免之後的巨大損失。

而要想避免手機被植入木馬或者身份被盜用的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避免習慣性反應。在收到要求開啟網址的簡訊時,仔細看看網址是否是通訊服務商或者銀行的官網地址,還是僅僅是看起來有點類似;在不確定有可信WiFi網路時,寧可使用手機流量上網;以及在看到二維碼時,不要貿然掃碼。粗心大意易上當,小心駛得萬年船,這套規則在資訊時代依然適用。

而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將計算機和手機等同看待,甚至更應該提高警惕:手機當中,可能儲存著比計算機中更多的敏感資訊。

定時更改複雜密碼、不同賬戶使用不同密碼、儘可能多使用手勢密碼和指紋密碼,這些都是保護我們財產的有效方式。特別是懷疑自己的個人資訊洩露之後,第一時間更改密碼更是十分必要——畢竟,哪怕是大型網站也可能會出問題,其中包括郵箱地址、身份證號碼、使用者密碼甚至是銀行卡資訊等。在騙子眼中,這些洩露的資料幾乎就是待挖掘的金礦。

遺憾的是,一般在受害者意識到自己資金被轉出時,往往為時已晚。騙子會迅速轉出資金,並且將其分散轉存入多個賬戶中,或者直接將其揮霍一空。這是和時間的賽跑,而準備充足的騙子往往能快上半步。

但如果能夠及時發覺,也並非全無機會。在這場賽跑中,凍結所有個人賬戶的資金流動是第一要務。在網上銀行中輸入幾次錯誤密碼,就可以凍結賬戶一段時間,或者讓賬戶在幾小時內無法登入;撥打各個網上銀行和支付平臺的客服電話,可以要求凍結個人賬戶,以防資金被轉出;之後再迅速報警,並且在銀行打印出賬戶流水單備查。

從古至今,所有的騙術都利用了人們的弱點:或者是各種貪婪,或者是各種想當然。雖然手機當中的財富真實存在,但人們卻往往因為它看不見摸不著而掉以輕心。

今天的手機已經成了人們生活的重要部分,承載著我們的個人身份、財產和社交網路,幾乎成了我們自己的分身。這樣集中而強大的工具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而它的重要性卻依然強調得不夠。畢竟,智慧手機差不多是突然進入我們生活的,我們還沒有完全適應。

雖然政府、安全機構、乃至於通訊運營商和銀行們都在努力提升安全性,但漏洞畢竟難免。更何況,在所有的安全事件中,使用者的人為疏失因素佔據了絕大多數。小心謹慎、再三確認、不相信會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這些古老的防騙智慧,在今天依然有用。

20
最新評論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心繫旅客 真情服務——東航西北地服為丟手機老人解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