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小雪節氣,是11月22日。
小雪在二十四節氣中,
是第二十個節氣了。
在每年11月22日或23日,
太陽黃經為240°。
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時間和程度。
由於氣溫下降,開始降雪,
但還不到大雪紛飛的時節,
所以叫“小雪”。
小雪前後,
黃河流域開始降雪;
而北方,已進入封凍季節。
中國古代將小雪分為三候:
一候,虹藏不見:由於不再有雨,
彩虹便不會出現了。
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天空中的陽氣上升、
地中的陰氣下降,
導致天地不通、陰陽不交。
三候,閉塞成冬:萬物失去生機,
天地閉塞而轉入嚴寒的冬天。
小雪物候:樹木過冬
小雪節氣,
提醒人們該禦寒保暖了,
大樹也開始過冬了。
果樹的抗寒能力比較差,
果農們忙著為它們修枝,
纏上草繩或稻草保暖。
對於那些耐寒的樹木,
比如北方常見的楊樹和柳樹,
園丁們給它們刷上一層石灰水,
彷彿“白衣服”,
既可以防止樹木凍傷,
又能消滅藏在樹皮縫隙中的病蟲。
小雪民俗小雪習俗吃什麼?有哪些節氣美食呢?
南北習俗有所不同,
北方流行涮火鍋、醃菜;
南方有晒魚乾、
吃餈粑、醃臘肉、吃刨湯等習俗。
1、涮火鍋在北方,一般人家都要吃涮羊肉。
這個季節宜吃的溫補食品
有羊肉、牛肉、雞肉等;
宜吃得益腎食品有:
腰果、芡實、山藥、栗子、
白果、核桃等。
涮火鍋是中國人獨創的美食,
不僅在民間盛行,
也是古代宮廷達官顯貴鍾愛的美食。
2、醃菜民間有“小雪大白菜入缸,
大雪大白菜出缸”的說法。
小雪時節,
家家戶戶開始製作容易儲藏的食物,
如醃白菜、醃蘿蔔等。
3、醃臘肉民間有:“冬臘風醃,蓄以御冬”的習俗。
小雪後氣溫急劇下降,
天氣變得乾燥,
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
小雪節氣後,
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
把多餘的肉類用傳統方法儲備起來,
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美食。
4、吃餈粑餈粑是用糯米蒸熟搗爛後
所製成的一種食品,
是中國南方一些地區流行的美食。
在古代的時候,
餈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
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
有俗語“十月朝,餈粑祿祿燒”,
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5、晒魚乾小雪時,臺灣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們,
會開始晒魚乾、儲存乾糧。
烏魚群會在小雪前後來到臺灣海峽,
另外還有旗魚、沙魚等。
臺灣俗諺:十月豆,肥到不見頭,
是指在嘉義縣布袋一帶,
到了農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魚”。
6、吃刨湯小雪前後,
土家族群眾,又開始了一年一度的
“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
給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熱烈的氣氛。
吃“刨湯”,是土家族的風俗習慣;
在“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中,
用熱氣尚存的上等新鮮豬肉,
精心烹飪而成的美食稱為“刨湯”。
每個節氣,都有不同的養生方法,
今天,你準備做點什麼吃呢?
一定要注意好好保暖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