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保護生態環境,防範自然災害……疫情防控期間,一線工作人員兢兢業業,堅守崗位。
在北京,海淀區園林綠化局工作人員用無人機進行日常監測,在遷徙季為候鳥提供嚴密保護;在湖南茶陵縣龍潭水庫,工人們正加緊修復水毀工程,為即將到來的汛期作準備;在西藏,拉薩海關所屬吉隆海關的關員們在邊境巡查,開展沙漠蝗蟲監測。為了家園更美,他們在用心守護。
護鳥類,用上了無人機
講述人:北京市海淀區園林綠化局林政資源科科長朱祿
咕咕、啾啾……清脆的鳥鳴,喚醒了沉睡一冬的山谷,西山一天天熱鬧起來了。
往年這時,我和同事都格外忙碌。我是北京市海淀區園林綠化局林政資源科科長,每天都要開車60多公里去西山的觀測點,然後徒步巡查野生動物的安全情況。西山地勢險峻、彎道多,崎嶇難行。
西山多鳥。每到春季,大量候鳥從澳大利亞、紐西蘭和東南亞、西太平洋群島等地開始北上,途經我國東部,直至抵達俄羅斯遠東和美國阿拉斯加地區。萬里征途中,許多鳥類會在西山落腳歇息,其中不乏大鴇、黑鸛、金雕、丹頂鶴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盜獵者聞風而來,一些人在林中佈下粘網、架設獵捕夾。
剛剛過去的冬天,北京雨雪不斷,山路格外溼滑,開車險象環生,徒步無法進入深山。可是正是遷徙季節,鳥類監測等不得。怎麼辦?“能不能用無人機來巡查?”北京天樞通達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夏傳猛向我們伸出了援手。
一拍即合。2月6日,凌晨4點剛過,山谷一片黢黑,無人機第一次上崗。“鳥兒吃食早,盜獵的人來得更早。”機長徐浩操縱著遙控器,一架黑色的旋翼無人機快速升空,很快上升到近百米的空中,並向四周飛旋而去。
無人機的“眼睛”是球形雙鏡頭吊艙,可以360度旋轉、30倍變焦。白天利用可見光,晚上依靠熱成像技術,吊艙可以實時拍攝影象,同步傳送到海淀區森林防火指揮中心。“在夜晚,人和動物的體溫明顯高於自然界的其他物體。”天樞通達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博解釋說,“在熱成像鏡頭下,溫度越高的拍攝物件在影象上亮度也越高,這樣我們就很容易在黑夜中把人、動物與環境區分開來,在白天也能識破偽裝。”
工作人員先期對保護區的動物進行熱成像資料特徵採集,據此可以判定影象中的物體。“通常小鳥在影象上是一個個小點,人則是比較大的光斑。”一旦影象中出現可疑人員的行蹤,無人機立即轉為懸停模式,仔細加以甄別。透過無人機的喊話器,工作人員可以及時勸疑似盜獵者離開。如果對方不聽勸阻,海淀區四季青鎮無人機森林防火指揮中心立即通知森林警察,透過無人機精準定位去現場執法。
2月6日以來,每天至少3架次、飛行30多公里,無人機守護著西山鳥兒的安全。在張博的工作現場,總有好奇的村民四處打量,“這玩意兒厲害,可不能上山逮鳥了!”
據瞭解,現在人防加技防,野生動物的保護力度在加大,公眾的生態保護意識也提高了!
監控鳥類情況的同時,天樞通達科技有限公司也沒有放鬆防疫,他們每天對無人機和車輛早晚消毒,工作人員測兩次體溫,注意戴口罩。西山的4個入口也做到逢車必檢、憑通行證進出,對來往人員逐一測體溫、實名登記。
嚴監測,防沙漠蝗入侵
講述人:拉薩海關所屬吉隆海關監管三科關員武歡
我叫武歡,今年30歲,在拉薩海關所屬吉隆海關工作5年了。
近期,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國沙漠蝗蟲災害持續暴發。作為在邊境一線工作的海關關員,我和同事開始了每週兩次的監測工作,目前尚未發現沙漠蝗蟲入侵。我們的主要工作是每週提供準確的監測結果,為嚴防沙漠蝗蟲提供第一手資料。
3月11日10點左右,我們從日喀則市吉隆縣吉隆鎮驅車前往國門熱索橋附近的熱索村。到達熱索村後,我和同事戴上口罩、提著裝備開始了徒步監測和觀察。根據作業指引的要求,我們必須做好個人防護。我們捕獲的蝗蟲要放在特製的瓶子裡處理,以保持形態的完整,便於製作標本。但瓶中處理樣本所用的藥品,過量吸入會對身體產生危害,所以,我和同事必須小心地戴好口罩。一次監測,要花5到6個小時,必須謹慎細心。
從2月開始,拉薩海關就對樟木、亞東、吉隆、普蘭等西藏邊境陸路口岸周邊進行監測,並加強對入境貨物和運輸工具的檢疫工作。多渠道、多方面收集沙漠蝗蟲相關資訊,分析研究境外蝗災疫情傳播速度和所經線路。防控疫情、防蝗蟲,這些都是我們的職責所在。為了更多人的安全,我們必須做好自己的工作。
據西藏林業和草原局草原管理處介紹,西藏已啟用7個國家級中心測報點和24個省級測報點用於草原有害生物監測預警,並下發相關通知,要求各地市林草部門,特別是邊境一線縣、鄉、村加強防範。與此同時,從2020年草原生態修復治理補助資金中統籌整合資金2187萬元人民幣,用於2020年全區草原蝗蟲防治藥劑、裝置(包括器械、防護等)的採購和儲備。此外,西藏自治區生物災害防治應急指揮部辦公室還印發了《西藏自治區草原蝗蟲災害防治應急預案》,明確了防控目標、工作原則和保障措施,以及各種響應級別指標和相應的對策措施,併合理劃分了各個部門的責任與任務。
迎汛期,讓大壩更結實
講述人:湖南省株洲市茶陵縣水利局水利工程建設管理中心負責人李晚新
寂靜的山嶺裡,機器轟鳴、焊花飛濺,滿載土石料的卡車魚貫而入。工期臨近,工人們在工地上晝夜奮戰,全力衝刺。
我叫李晚新,今年54歲,在湖南省株洲市茶陵縣水利局水利工程建設管理中心工作,是一名30年的水利“老兵”。汛情不等人,作為龍潭水庫水毀修復工程的負責人,我正帶著大夥兒趁晴好天氣搶工期,爭取3月底前完成建設。
龍潭水庫位於茶陵縣界首鎮朱嶺村。水庫庫容11萬立方米,承擔著600多畝土地的灌溉重任。這裡翠峰環抱、碧波千頃,一派恬靜風光。但隨著汛期來臨,一旦發生超標準洪水,就會威脅水庫安全。庫區四周山高谷深,遇到暴雨天氣,來水彙集又快又急,洪水形成時間短,給防汛工作帶來不少挑戰。
去年7月6日到8日,茶陵縣36小時累計降雨近400毫米,洪水高強度的衝擊,讓水庫大壩的壩坡土體超飽和,大壩左端出現了一個深5米、寬6米的決口。洪水裹挾著泥石奔湧而下,朱嶺村的積水淹過膝蓋。幸好水利部門提早預判,及時啟動應急響應,組織了周邊群眾安全轉移。
把大壩修建得結結實實的,才能安全度汛。大壩是防汛的“銅牆鐵壁”,但在洪水的衝擊中,難免會出現磕碰和磨損。每年汛前,我們都要對防洪工程進行全面體檢,發現問題,及時修復。最近這一段時間,我們就是忙著為龍潭水庫大壩“強筋健骨”,把去年的“傷口”治好,讓水庫“健健康康”迎汛期。
2月20日,工程復工了。一系列繁重的建設任務擺在面前:清除大壩原來鬆散的填土,更換成更結實的土料;重建一條溢洪道,讓水庫排洪更順暢;還要更換閘門、修上壩公路……汛期就快來了,留給我們的時間並不多。
說幹就幹,2臺挖掘機同時揮舞鐵臂,每天6輛卡車運輸大壩填築土料,施工人員連續10多天吃住在工地上。大家鉚足勁,卡著點推進,就是為了把失去的時間奪回來!現在縣水利部門正全力推進354處水毀工程修復,確保主汛期之前全部修好。
疫情防控期間,我們協同監理、施工等單位,對工地設施封閉管理。員工每天都要測量體溫,吃飯採用分餐制,宿舍、工地和機械裝置定時消毒,疫情防控這條戰線可不能鬆懈。
水庫一直都是防汛重點。我們國家有近10萬座水庫,其中大部分建設時間早,建設標準低,一些小型水庫還長期無人管理。這些都是防汛隱患點。就拿龍潭水庫來說,這座小(2)型水庫建於上世紀70年代,遇到過多次洪水考驗。若是水毀工程修復不及時,會給防汛帶來大麻煩,水庫功能也會受影響。以前,龍潭水庫有短板,不敢多蓄水,曾經在一些乾旱年份,周邊農田都“喝不夠”。這些年,國家加大投入力度,保障水毀工程建設,給防汛添了底氣。水利部門也加強了水庫監管,比如在汛期,水庫規定蓄多少水,我們就蓄多少水;日常管理安排3個責任人,有人負責每天巡查,有人負責技術指導,有人負責行政管理。可以說,這些舉措為水庫安全度汛架設了多重安全網。
一到汛期,雨下得越緊,心就揪得越緊,這是不少水利人的親身體會。近期,我們既要做好疫情防控,也要紮紮實實修好水毀工程,有序做好各項備汛防汛工作。用我們的盡心換群眾的安心,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