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鄭先生投訴稱,自己和同事今年8月在京東商城“秒殺”了一臺價格為810元的戴爾商用迷你主機,可收到快遞後卻發現是一箱衛生紙,“商家說發錯貨,讓我們取消訂單再賠償200元,但始終沒做正面解釋和道歉,我們也不接受這個賠償。”為此,雙方僵持近5個月。最新訊息稱,京東商城已經按照平臺規則對商家做出處理,經協商後,要求商家重新發貨兩臺主機。
又見商家“不慎”標錯價引發的網購爭議。這很容易讓人想起前陣子被炒得熱騰騰的“果小云事件”:一淘寶店家因操作“失誤”將26元4500克的臍橙寫成了4500斤,遭“羊毛黨”惡意“薅羊毛”,導致店鋪一度被迫關閉。店主稱自己是果農,與叔叔湊錢開店,一家人都指著能靠它養家餬口,跪求放過,得到電商平臺力挺,以及網友的同情。這一事件幾經反轉,最終店家因涉嫌“營銷炒作”而受到網友口誅筆伐。事件也讓吃瓜群眾更趨理性,不再那麼輕易一邊倒式地同情商家。
“秒殺”電腦變紙巾事件中的京東商家,在這樣的輿論語境下說“‘秒殺’商品標錯了價”,想讓人信服?有點難!在網購時代,“秒殺”的定義就是網路賣家釋出一些超低價格的商品,所有買家在同一時間網上搶購的一種銷售方式。由於商品價格低廉,往往一上架就被搶購一空,有時只用一秒鐘。要知道,拿來“秒殺”的商品,價格是消費者最大的關注點,商家不大可能會糊塗到忽視如此重要的關鍵資訊。自己的商品標了什麼價格都不清楚,就拿來“秒殺”?另外,“4599元/臺”與“810元/臺”兩個價格之間,既非小數點區別,也非單位有異,而且“長相”也相去甚遠。因此,“標錯價格說”經不起推敲。商家打的什麼算盤,怕是不言自明。
退一步說,即便商家真的“手抖”“眼花”不慎標錯了“秒殺”價,但為逃避平臺的訂單發貨監控系統,不與買家溝通,自作聰明用紙巾作為代替品發貨,意圖偷樑換柱、瞞天過海,這又是啥“神操作”?像搞惡作劇一樣把消費者當猴耍,太不把消費者當消費者了。這已不是什麼技術操作失誤所能辯解的了,而是有意欺騙,是誠信問題。對消費者要“正面解釋和道歉”的訴求選擇置之不理的態度,更令人無語。
市場經濟,誠信無價,信譽最貴。任何商家都應愛惜自己的羽毛,堅守誠信的底線,依規經營,即便是員工操作失誤,也不能輕易“甩鍋”給消費者,商家更不能為了聚人氣、掙流量而惡意消費消費者的信任和耐心,讓自己的信譽廉如紙。畢竟,消費者永遠是上帝,欺騙糊弄上帝,怎會有好果子吃?
雖然此樁網購爭議已在電商平臺的協調下得以平息,但由此帶出的問題值得人們思考。比如,電商平臺是否有必要形成糾錯機制,讓電商在不慎標錯價的情況下有迴旋餘地,以合適的成本解決問題。比如,如何修復電商平臺訂單發貨監控系統漏洞,避免以“紙巾”代替“電腦”發貨暢行無阻的黑色幽默重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