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時速350公里 復興號高寒動車組亮相
1月6日,我國新型時速350公里復興號高寒動車組首次在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動車段朝陽動車運用所亮相。該動車組採用了鉻鉬合金鋼螺栓螺母、自動化防凍結功能制動、覆蓋防寒材料的供排水管等技術、裝置,可適應零下40攝氏度的執行環境。目前,這組動車進入執行試驗階段,有望在我國高寒地區京哈高鐵上線運營。圖為1月6日拍攝的新型時速350公里復興號高寒動車組。
——《人民日報》
2修正教科書!耳蝸神經迴路超微結構獲解析
1月6日,《細胞報告》發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教授吳皓、研究員華雲峰及德國哥廷根大學Moser教授團隊合作成果。該研究建立了耳蝸神經迴路成像的新方法,並提出了耳蝸聽神經可以整合多樣的外界聲音訊號且受中樞緊密、多樣的調控,為聽覺領域開闢了新的研究方向。
哺乳動物的耳蝸是其感知外界聲音的關鍵器官。在耳蝸中,毛細胞(inner hair cell)可透過頂部的纖毛響應由聲音造成的振動,並透過細胞底部的帶狀突觸(ribbon)將機械振動轉換成電訊號傳遞給聽神經(afferent fiber),從而使聲音資訊經聽覺通路上行至大腦進行處理。
——《中國科學報》
3從32釐米到4600公里!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訊網
32年前,人類歷史上首次量子通訊在實驗室誕生,傳輸了32釐米。而今,中國人將這個距離擴充套件了1400多萬倍,實現了從地面到太空的多使用者通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月7日宣佈,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里的星地量子金鑰分發,標誌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訊網雛形。該成果已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刊發。
——新華網
4中國科學家成功鑑定水稻氮高效基因 助力農業綠色發展
▲ 農民田間施肥。儲成才研究團隊 供圖
1月7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獲悉,該所儲成才研究團隊透過對過去100年間收集於全球不同地理區域52個國家及地區的110份早期水稻農家種在不同氮肥條件下進行全面的農藝性狀鑑定,發現水稻分櫱(分枝)氮響應能力與氮肥利用效率變異間存在高度關聯。
研究團隊利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結合多重組學技術鑑定到一個水稻氮高效基因OsTCP19,其作為關鍵調控因子調控水稻分櫱。進一步研究發現,OsTCP19上游調控區一小段核酸片段(29-bp)的缺失與否,是不同水稻品種分櫱氮響應差異的主要原因。
——中國新聞網
5中國首架大型人工影響天氣無人機“甘霖-Ⅰ”在甘肅首飛
1月6日,由中國氣象局、甘肅省政府等主辦的“甘霖-Ⅰ”人工影響天氣無人機首飛儀式在甘肅金昌市舉行。這是目前中國第一架大型人工影響天氣無人機,其技術在世界人工影響天氣領域處於領先地位。
據瞭解,與目前人工增雨(雪)主要方式——地面發射增雨火箭彈、燃燒地面煙爐和有人機播撒增雨催化劑等相比,無人機增雨具有機動性好、作業時間長、工作環境舒適和安全風險低、執行效率高、機載資料可實時傳輸等特點,可解決目前人工增雨作業成本高、作業時空受安全限制多、作業手段單一、作業方式立體化程度不充分等系列短板問題。
——中國新聞網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絡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