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號稱已社交電商為主的未來集市涉嫌傳銷,公司相關的13個賬戶已被凍結,而且,在很久之前,未來集市的相關微信公眾號也被已涉嫌違規分銷模式凍結,看來,這次未來集市真的是逃不過“傳銷”的罪名了。
多麼熟悉的套路,多麼熟悉的臺詞,每個涉嫌傳銷、涉嫌非法集資的平臺被調查時,都會聽到這樣標準的維穩說辭。
“未來集市”是吳召國一手打造出來的一種營銷模式,在吳召國的大力宣傳下受到很多網友追捧。但理想家園,沒有理想,未來集市,沒有未來
新電商平臺拋開拉人頭該如何破局?
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的傾斜和利好,大量的資本、企業和個體都紛紛入場,佈局農業產業發展。其中農業電商平臺是大家基本上都在佈局和建設的重要一環,但近年來的統計資料表明,在中國95%的電商平臺處於虧損狀態。
“虧本促銷、燒錢引流、資訊刷屏”,這些詞彙是大多數農業電商的標籤,虧損經營是絕大多數電商的現狀。一個備受政府支援的行業,一個被圈內人稱為風口上的產業,為什麼全是虧損?
舉例來說,在實力、口碑、資金都不缺的情況下,在搭建電商平臺時依舊是寸步難行。最核心的一點就是傳統的B2C思維在作祟。認為搭建網站、建立PC端、移動端商城,加上做一些廣告推廣,便能實現線下銷售到網路銷售的複製。傳統的思維立足於主動傳播,處在高高在上的身份地位,認定“我是平臺,自然比個體零售更有保障”。而經營了一段時間後發現根本不是那麼回事。電商平臺流量少,運營一年多才200-300個粉絲。每次推廣更像是給自己企業在做廣告,而消費者根本不在於企業自身的實力和品牌,始終感覺對接不上。
在缺少線上流量的情況下,很多電商平臺老闆選擇嘗試線下零售實體店。但這其實是無形中增加企業成本。在不了解群眾需求的情況下選址經營,選錯產品,線下流量無法引導至線上。企業更願意去述求企業的發展,會議、決定和身份定義,沒有真正去研究和分析消費者,特別是網路消費者的定義。簡單且人為地定義為買菜大媽或者年輕人。自己提供的農副產品究竟切中了買菜大媽或者年輕人的哪個點,是情懷,安全,健康,休閒還是娛樂,沒搞清楚過。
我們的結論
與其做一個多品類的電商平臺,還不如做其中一個單品,在定位人群時,其實就牽涉到了品類的選擇問題。本來生活賣的褚橙、柳傳志賣的柳桃、順豐優選賣的荔枝、天貓賣的阿拉斯加海產,這些行業大佬的做法都能看出品類的選擇對於電商的重要性。單純的依靠品類的豐富來吸引更多的使用者是不合理的。多品類的混合供應體系,只會讓你的平臺虧出血本。電商作為最受關注的網際網路產業,除了管理運營、營銷策略、資源整合等方面,最根本是商業模式的問題。上述的問題僅僅只是冰山一角。電商如何壯大自身、如何生存盈利,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試錯、不斷糾正、不斷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