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潮汕人從來都是一個有影響力的族群。近期,著名老牌紙媒《新民晚報》刊登了一篇名為《哪裡有潮水,哪裡就有潮汕人》的長篇報道,細數改革開放至今,潮汕人在上海各行各業的活躍身影——
在滬的一批潮汕籍人士更在滬粵兩地政府的支援下成立了上海潮汕聯誼會。經過30年的努力,現在這個有1000多名會員的社團組織,已經成為上海80萬潮汕籍鄉親的大家庭。
事實上,潮汕人在上海的打拼史、“威水”史,大可從清末民初時期便追溯起。
上海潮州會館所在地
民國初期,上海幫會林立,有江蘇幫、浙江幫、潮州幫、紹興幫、寧波幫等,比比皆是。上海財界的經濟實力,除洋人外,江、浙二幫因天時地利,得天獨厚,其實力最強。廣東財界在上海也有一定的地位,他們能在上海與江浙幫爭雄,其中潮州幫起著重要的作用。當年,潮州幫的財力已超出廣東財界的一半,而潮陽人的財力相當於整個潮州八邑的七成。潮陽人在上海進行貿易、金融、房產、典當、企業等商貿活動,尤以銅盂郭(郭子彬、郭樂軒為代表)、沙隴鄭、成田溪東陳(陳青峰、陳玉亭)為代表形成了上海潮州幫的三大經濟體系。
郭子彬
陳玉亭
晨光
晨光文具幾乎陪伴了時下“三”字頭人的整個求學生涯,但很少有人知道,這支筆的創始人是潮汕人,且是同胞兄弟——上海晨光文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湖文、Quattroporte陳湖雄。
晨光文具董事長陳湖文、Quattroporte陳湖雄
從代理國外文具,到發展自身研產銷體系,30年的奮鬥歷程讓晨光成為家喻戶曉的中國產文具品牌。不知不覺中,伴隨一代人長大的晨光,不僅是學校旁街邊小店裡賣的學生文具,亦成為全球最大的文具製造商之一,連續10多年兩位數高增長,成長為年營收超過85億元的公司,在全國覆蓋超過7.8萬家零售終端,產品遠銷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貿易越來越難做了。兄弟倆面臨了決擇:要麼往產業上游走,開工廠;要麼往下游發展,開零售店。“當時考慮到如果要做終端開零售店,必須依靠品牌來支撐,不然肯定做不起來。”陳湖文說,要在短時間內建立自己的品牌,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權衡再三,兄弟倆決定在上海組建制筆工廠,從上海、英雄、永生等中華老字號文具的發祥地起步。“上海是中國的商業中心,很多老牌制筆企業都在這裡,當時又恰逢民營企業蓬勃發展的機遇期。”陳湖雄說。1998年,兄弟倆在上海浦東六裡建立了籌備廠,1999年在奉賢正式建廠,正式進入生產銷售一體化的實業階段。晨光人從上海起步,走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現在在全國,不論一線城市還是三線城市,不論鄉村還是小鎮,街頭巷尾,學校周邊,都可以看到晨光的門店。陳湖文曾說過:“我們選擇了自己做產品這條更難的道路,並且一直紮根文具行業,專注發展自主文具品牌。”
公司總部位於上海的晨光文具工業園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深諳箇中道理的陳湖文還將這句話運用到了公司的發展上——把每個員工、每一位代理商都當成自家兄弟對待。形成了層層投入、層層分享的模式,融入了企業文化和技能,將晨光和所有的合作伙伴打造成一個共生共贏的“利益共同體”,打造了獨特的“晨光夥伴金字塔”模式。
“一支筆看似簡單,單筆頭的製造就有20多道工序,別看筆頭上這一個小小的球珠,我們有一整個科研團隊在研究它,加工精度和加工難度不亞於精密手錶零部件。”陳湖雄說。
想要造出中國人自己的好筆,必須在科技研發上下功夫。從2002年,K35和GP1008兩款產品問世,中國人首次用上了自主研發的按動式中性筆。到2012年,晨光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研發機制,不斷攻克筆頭油墨核心技術,打磨生產工藝,並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科研專案。中國製筆工業基地、中國製筆中心、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以及中國輕工業制筆工程技術重點實驗室均落戶晨光。每年,晨光文具都會投入超過1億元用於產品和技術的設計研發,目前已擁有超過600項專利。2012年12月,標誌著晨光二次創業旗艦專案的一站式辦公用品採購平臺——上海晨光科力普辦公用品有限公司,在位於漕河涇開發區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的晨光科技大樓誕生。“未來,作為‘中國製造’的一分子,我們還要繼續專注地做好產品,堅持為中國打造世界級文具品牌。”陳湖文對正向著“世界級文具品牌”的新目標邁進充滿信心。
文定
在上海繁華的徐家彙商圈西端,有一條全市聞名的高階傢俱用品商業街——文定路,這條路上的258號“文定生活家居創意廣場”則是近年來徐家彙商圈湧現的一座新地標。2018年,園區銷售額達17億元,納稅額9600萬元。購物時,VR導購可以滿足你的所有要求;想改變購買物品的外觀,無需見到實物,可以進行遠端視覺化設計;買傢俱前打不定主意,即時拿起手機,就能與家人3D視訊溝通……這些看似不可能的場景,在5G網路的覆蓋下成為可能。今年6月11日,文定生活文化創意產業園作為上海首家5G文創智慧園區正式啟動,產業園的5G基站建成並啟用,這是宜山路商圈首座建成5G基站並啟用的園區,由此開啟了5G智慧生活。18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老廠房。2004年,潮汕人、上海文定生活文化創意產業的創始人、上海傑匯置業集團董事長兼Quattroporte趙增傑,斥巨資收購了這個廢棄多年的上海冷軋型鋼廠物業。
“那個時候,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走出一條不同的路?”摒棄同質化是這名潮汕人一直堅持的信念:不能與毗鄰的商業街同質化,不能走開門店開商場的傳統套路。於是,“文定生活創意產業園”概念應運而生,打造一站式家居生活創意產業。
文定生活館
2008年,“文定生活家居創意廣場”竣工開業以來,作為上海唯一一家以家居創意設計為主題的創意園區、唯一一個以獨立旗艦店形式成立的創意家居生活中心,“文定生活”高階設計師雲集、創造力匯聚、國際一線家居品牌產品與資訊集聚,成為上海及周邊城市居民購置高階家居產品的首選之地。2013年至今,園區一直保持100%入駐率,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成為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徐彙區四星級產業園、“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業金鼎獎——優秀創意園區”。5G智慧園區建成後,文定生活文化創意產業園將逐步提供高速率、低時延、大連線的5G覆蓋網路,全方位重塑文定生活園區的安全、體驗、成本和效率。未來,“文定生活”將以5G、大資料、人工智慧為技術基礎,通過整合的數字化運營平臺對園區的商戶、產品、消費者進行全聯接,實現資料全融合、狀態全可視,使園區更安全、高效,使消費者體驗更靈活、多元化。5G時代已經在路上,文定生活文化創意產業園將帶領商家與消費者暢玩科技+生活+設計的新趨勢,率先擁抱共創共贏的5G時代,真正“智享設計,文創未來”,為上海智慧城市建設、上海文創產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巨集伊
巨集伊國際廣場建立在享有中華商業第一街的南京東路步行街的東首門口,31層高的大廈成為這條街的地標性建築。鄭育健,一名來自廣東嶺南的著名僑鄉普寧市的潮汕之子,就是巨集伊國際廣場董事長。作為現任的上海市黃浦區政協常委、區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談起從潮汕來到上海的第一部“人生作品”——巨集伊大廈,總是那麼地感慨和感恩。
巨集伊大廈內景
出生於1965年的鄭育健,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毅然離開家鄉來到上海,立志在這片充滿機遇和挑戰的熱土上,幹出一番事業。2000年,位於南京東路河南路口的黃浦區156號商業地塊對外招標,從未涉足過房地產生意的鄭育健底氣十足,信心百倍地率領年輕的巨集伊團隊參與競爭,經歷了一番努力,他們於2001年8月最終獲得了該地塊的開發權。156號商業地塊處於南京路步行街東首,實屬“風水寶地”。2004年7月巨集伊大廈破土動工了,初涉房地產行業的鄭育健以潮汕人的勤奮精神,雷厲風行、踏實肯幹。從材料到土建,從定模板到扎鋼筋,從機電安裝到裝飾裝修,鄭育健都要過問,用他的話來說:“只有通過實踐,才能了解、掌握真實情況,自己也能學到很多有用的知識。”有一次,他從海南出差回到上海已是晚上10點多了,司機接他回家,半路上他讓司機送他到工地,原來他從隨身帶的記事本上看到,那天晚上要挖基坑,他得親自上工地看看進度,看望辛苦工作的工人們。黃浦區156號商業地塊東面是華東電業大樓,西面是受重點保護的優秀歷史建築東海商都,地底下結構非常複雜,地鐵2號線南京東路站緊貼旁邊。在這樣一個面積不大的地塊上建造一座超高層大樓,前後左右和地下都碰不得,其施工難度可想而知。鄭育健領著一班人馬,一次次跑設計院,跑政府部門,跑施工單位,跑諮詢顧問公司。他的誠意和韌勁感動了科技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在接觸、請教的過程中,悟性很高的鄭育健慢慢地掌握了很多建築方面的知識,儼然成了半個“工程師”。經過一千多個日日夜夜的奮戰,總投資數十億元,總建築面積65000平方米的巨集伊國際廣場,在2007年以迷人的風姿屹立在南京東路上。
創巨集
長寧區香花橋居民區87歲的範老太看到新換的馬桶、洗澡時用的扶手、嶄新的水龍頭等,激動地說:“我活了87年了,我感覺到貼心的溫暖。”這份溫暖,是獲得2018年第五屆上海市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榮譽的張創增,他任董事長的上海創巨集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在駐建地開展的“我願為你”公益專案活動送上的。精品修繕專案一直是上海市政府實施的民生工程之一。今年初,作為長寧區人大代表的張創增在實施修繕工程過程中發現,居民區一些孤寡老人在生活上有一定的實際困難:馬桶老化、浴盆臺階過高、花灑水流較慢等等。看到這些現象,他決定在公司的“創巨集慈善基金”中立項——“我願為你”公益專案,幫助確實需要關心的孤寡老人,解決他們居住的實際問題。範老太就是其中的一位。1988年,26歲的張創增隻身一人,身無分文從潮汕來到了上海。被人稱為“小廣東”的他找到老鄉並一起住進了一個建築工地,開始了在上海的打拼。經過幾年的奮鬥,2001年,張創增成立了上海創巨集建築工程有限公司,到2009年成立集團公司以後,一個一個的建設專案接踵而來。
上海創巨集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創增(右二)
“上海長寧給了我新人生,我感恩長寧。”張創增經常這樣說。他把潮汕人所具有的傳統“感恩圖報”之情,體現在為民生工程做好服務的社會責任中。10年前,他在公司成立了“創巨集慈善基金”,專門用於幫助社會弱勢群體,修繕工程中的“我願為你”公益專案就是其中之一。它傳遞了一家潮汕民營企業對這座城市的感情。
丁金妹阿姨今年70歲,家裡多年老舊的水泥浴缸比較高,她的雙膝關節腫大,每次洗澡都很難跨過去。修繕中,工人們把原來的浴缸敲掉了,做成了敞開式的淋浴間,花灑也換了,水龍頭也換了,周邊的瓷磚也換成新的,老人看著很開心。淋浴間修繕後,張創增在現場驗收,他擔心老人站在地面上洗澡溼滑,馬上要求工人去超市買了防滑墊送過去,以免摔跤。這些年,張創增帶領公司承擔的長寧社群修繕專案已有180萬建築平方米的工程量,涉及長寧多個街道。其間,他帶著工程技術人員跑遍了長寧區各個街道,細緻了解每一戶修繕居民家的情況,協調解決具體事務,竭盡全力解決施工過程中發生的問題。公司的社群修繕工作也榮獲“上海市住宅修繕工程示範工地”等一系列榮譽稱號,受到社群居民的廣泛讚譽。
潮府館
“潮菜融入‘上海品牌’建設中,首先要始終堅守食品品質。”在今年召開的上海市政協會議期間,市政協委員黃少星提出了關於規範食品行業管理的相關提案,引起眾多委員的共鳴。
上海市政協委員黃少星
黃少星,出生廣東汕頭。十多年前,他剛進入上海這個市場時,經過一番走訪考察,發現潮菜在上海的發展還欠缺火候,即使在一些比較好的酒樓,他們烹製的潮菜,品嚐起來仍不夠正宗。於是他產生一個心願:“要在上海做真正的潮菜,讓上海人和家鄉人都能品嚐到地地道道的潮汕美食!”這是一種衝動,也是一種倔強。經過五年多的發展,黃少星在上海大寧潮府酒家和世紀公園潮府館烹製的潮菜被公認為“上海最純正的潮州菜”“上海最好吃的潮州菜”之一,其所創造單位面積營業額和納稅額排名上海市同業前五名之列。嚴格的食品品質,讓黃少星經營的潮菜受到了廣泛的讚譽。黃少星成功地將所屬潮府館推入2010上海世博會,成為2010上海世博會中華八大菜系粵菜唯一代表。2012年,黃少星再次從上海將潮菜帶到南韓麗水世博會。2015年,黃少星第三次在義大利米蘭世博會上展示上海潮汕人的潮菜。潮府館作為中國飲食的唯一代表三次參展世博會,黃少星帶領團隊把潮菜與功夫茶的標誌性中華傳統飲食文化展示給世人,同時也豐富了“上海品牌”的內涵。2014年5月,當納扎爾巴耶夫總統在世紀公園潮府館品嚐了上海潮州菜後,連連稱體味到了“最純正的潮州菜”。潮府館的菜主要原材料全部由廣東汕頭空運到滬,啟用全部潮汕廚師,確保口味的純正,使菜式呈現潮菜傳統經典,同時展示潮州菜注重時令、新鮮、本味、天然生態的安和之道。
潮府館的粥道立志於烹製上海灘最好的砂鍋粥,在選材上極其嚴格,沿用了上海世博會對所有食材精挑細選、建檔溯源的做法,全部食材可追溯到原產地、生產方式、生產過程、生長狀態等詳細資料,並且絕無新增劑,最大限度還原了食材的本味,符合現代人健康、養生的飲食觀。當被問到常用姓名為什麼叫“黃謙”時,黃少星笑著說:“潮汕人既甘於吃苦耐勞,也謙虛待人處事,兩者不可少一,方能有所成功。”原來,“黃謙”之意在於“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