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84歲的胡奶奶住在小女兒家,小女兒今年50歲,她和丈夫都還沒有退休。胡奶奶在3年前摔了一跤,摔斷了胯骨,進行了手術治療,但打那以後,她走路就需要藉助柺杖了。

女兒女婿白天上班,將腿腳不便的老母親一個人放在家裡實在不放心,於是幫胡奶奶請了個保姆,請保姆的費用不便宜,而且家中留老人和保姆單獨在一起,女兒心裡還是也有點擔心。

還好在2年前,社群成立了一個社群養老服務中心,女兒給給母親報了一個“託老所”,費用遠遠低於請保姆,而且這個託老所是政府扶持辦的,讓人放心。

每天早上上班前女兒將母親送到服務中心,那兒的工作人員幫忙照看,中午在服務中心吃午飯,女兒下班後再將母親接回家。

胡奶奶也感覺現在的生活很方便,也很充實。坐久了,工作人員會提醒她起來活動活動,還會扶著她在院子裡散散步。那裡還有她的老鄰居陳奶奶,兩人經常湊一塊聊天,回憶往昔。

同一個小區裡還有一對80歲的老夫妻,王爺爺和王奶奶,兩個人的身體都還不錯,因為不想麻煩子女,他們倆拒絕去子女們的家中養老,依然住在自己家。

現在的他們白天會去社群養老服務中心的老年人活動室和熟悉的老鄰居們一起聊聊天,活動室還經常會舉辦一些文娛活動,兩位老人的日子過得倒也挺充實。

但年紀大了,每天做飯洗衣,有點吃力,還有就是家裡的燈泡水龍頭壞了,爬高蹲低也不太安全。還好養老服務中心有上門打掃,維修家電的服務,家裡東西壞了,打個電話,就有人過來幫忙維修,非常方便。

至於吃飯,他們在服務中心的食堂辦了飯卡,平時直接去那的食堂吃飯,天氣不好的時候,還可以打電話讓那工作人員幫忙配送到家門口。

養老服務中心,每個星期會有醫生志願者過來幫老人們測量血壓血糖,詢問老人們是否有感覺哪裡不舒服,然後給予一些醫療方面的建議。王爺爺患有高血壓,現在他可以不用動不動就往醫院跑了。

家住隔壁小區的朱大叔,今年68歲,老伴幾年前去世了,孩子們也都在外地定居,只有他一個人待在家中。老伴去世後,孩子們本想接朱大叔去他們那住,可朱大叔想著去孩子家,人生地不熟的,白天孩子們去上班後,自己身邊連個可以說話的人都沒有,那得多無聊。

朱大叔每天6點半起床,梳洗完畢後,他會收拾一下房子,8點出門到小區門口的早餐店吃碗餛飩,8點半時,他進了社群的養老服務中心,昨天他輸了兩盤棋給同小區的楊大叔,今天他得找楊大叔贏回來。

幾盤棋下完已經快要到中午12點。朱大叔早就在服務中心的食堂辦了飯卡,今天他點了倆菜一湯,葷素搭配,營養均衡。

吃完午飯,朱大叔在小區旁邊的公園散了會步,以此來消消食,散完步,朱大叔回家睡了一小會午覺,睡醒後他特地換了身衣服,在2點半時又趕到了養老服務中心,因為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小張說要給他介紹老伴。

朱大叔想著男士得早到,所以他提前了半個小時。在服務中心等了十來分鐘,小張就帶著劉阿姨走了過來。此前小張已經給朱大叔看過劉阿姨得個人簡介。

劉阿姨今年65歲,老伴很早就去世了,她有一個女兒,定居在國外。劉阿姨退休前是位護士,退休後劉阿姨在服務中的老年大學報了寫毛筆字的興趣班,每天都會來服務中心跟老師學寫毛筆字。

在介紹完雙方的情況後,小張留下朱大叔和劉阿姨單獨聊天。兩位老人在經歷了起初的尷尬後,漸漸地發現彼此有著很多的共同點,例如兩人畢業於同一所高中,高中時竟然是同一個班主任。朱大叔年輕時做過一次小手術,正是在劉阿姨所在的醫院,朱大叔依稀記得當年照顧他的護士就是劉阿姨。

這就是近些年國家及政府大力扶持的居家和社群養老。2016年7月,民政部、財政部印發《關於中央財政支援開展居家和社群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選擇部分地區和城市進行居家和社群養老服務改革試點。截至目前,中央財政已安排四批資金支援開展居家和社群養老服務改革試點。

居家和社群養老是指以家庭為核心,以社群為依託,給老年人提供日間照料、生活護理、家政維修和精神慰藉等服務專案,可以上門服務,也可以社群日託,將養老機構的專業化服務引入到居家養老的服務體系中。

社群養老的特點就在於:讓老人住在自己家裡,在繼續得到家人照顧的同時,由社群的有關服務機構和工作人員為老人提供上門服務或託老服務。

這種養老方式集居家養老和社會養老於一體,既照顧到老人不願去養老院的心情,也解決了子女無暇照顧老人的困擾。社群養老讓想和子女們住一起的老人可以每天享受天倫之樂,也讓不願意和子女住一起的老人們,放心的選擇獨立生活,無後顧之憂。確實是一種非常人性化的養老方式。

6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得知男友成植物人,相戀7個月的女朋友照顧了他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