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這樣一則新聞,武漢的一位爺爺,帶孫子進入地鐵,老人先刷卡進站,身後的孫子緊貼著他“逃票”進了站,爺爺發現後,嚴肅教育孫子,並讓他重新刷卡進站,這一行為引來了眾人的稱讚。
身為家長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一個善良、勤奮、寬容、樂觀的人,但這些品質不會自己在孩子身上生長出來,而是需要父母的引導和培養。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品質會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潛移默化地教給孩子。
這是她以一個母親的身份得到的體悟,“所以我應該努力去把自己變得更好。讓他在未來真正懂得的時候,對你有愛也有尊敬,從你身上可以學到一些好的品質。”
有這麼一個故事應該大家都聽過,一位媽媽下班回來,雖然已經很累了,但還是打洗腳水給生病的婆婆洗腳,這一切被旁邊的兒子看在眼裡。等媽媽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房間,兒子很快也打來一盆水,放在媽媽腳邊,說:“媽媽,洗腳。”
看似普通的事情,父母的行為卻足以影響到了孩子。想要孩子懂禮貌,父母要先懂禮貌;想要孩子不隨地丟垃圾,父母要先把垃圾丟垃圾桶;想要孩子少玩電子產品,父母要先把手機放一邊。
你的情緒影響著孩子的情緒樂樂平時是個溫柔的小姑娘,但是幼兒園的老師最近卻跟她的媽媽說,樂樂這幾天脾氣暴躁,甚至還打別的小朋友,為此樂樂媽媽批評了孩子好幾次,但並沒有什麼效果。有次,樂樂又跟小朋友發生了衝突,樂樂對小朋友發火說:“你這樣做不對,你為啥不聽我的,我不喜歡你了。。。”
樂樂媽媽在旁邊看傻了,因為她看到了自己,平時她就是這樣教訓樂樂的。媽媽猛然發覺,原來原因出在自己身上,因為自己最近事情多心情煩躁,沒想到卻影響到了女兒。
父母帶著情緒面對孩子,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除了孩子失去安全感、歸屬感的傷害之外,也會影響著孩子的情緒,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鄭淵潔說:“你是什麼人,你的孩子就是什麼人。”
你是樂觀的,孩子就是樂觀的;
你是消極的,孩子就是消極的;
你是有禮貌的,孩子就是有禮貌的;
你是暴躁的,孩子也不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有教育組織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找了一批在教育孩子上頗為頭疼的年輕父母認真思考,客觀地在紙上寫下自己以及自己父母的性格、優缺點,活動結束後,令這群父母驚訝的是,他們的脾性還有優缺點竟然與自己的父母如此相近。
我們可以試著想想,曾經我們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現在又有多少性格是跟自己的父母相差無異的呢?長大以後我就成了你,儘管不想承認,但這種潛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卻難以避免。
所以,想要一個怎樣的孩子,請先努力成為這樣的父母,育人本來就是一個育己的過程。
寫在後面此刻,想到早上發生的一件事。我外婆跟我們住一起,小毛球叫“太婆婆”。每天早上我把粥燒好,等太婆婆起來吃早飯時,我都會說句:“外婆,鍋裡有粥。”今天早上,太婆婆洗漱好準備吃早飯的時候,我剛好在上廁所,就聽到小毛球對太婆婆說:“太婆婆,鍋裡有粥。”小小的日常,卻讓我感慨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