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最近看到一則讓人氣憤的新聞。

4月15日,一位來自遼寧的母親拉著自己的女兒跳海輕生。

民警趕到現場時,被媽媽拽向海裡的小女孩一直在掙扎哭泣。

4位民警便迅速手拉手將這對母女救上了岸。

上岸後詢問跳海原因,才明白這次“輕生”是媽媽“嚇唬”女兒的手段,想給上網課不認真的孩子一個教訓。

新聞一出,網友們對媽媽的做法進行了“口誅筆伐”:

“不會養就別生!”

“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種,這種太偏激”

......

易怒的父母,是孩子成長的悲劇。

父母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似乎也成為了大多數家庭不得不面對和攻克的難題。

孩子總成為父母情緒的犧牲品

上面這樣的案例並不是偶然事件:

河南南陽一對父母因孩子不聽話對自己女兒採取套頭捆綁的行為;

廣東羅定一名母親在電梯內對貪玩的兒子進行了一分多鐘的暴打,致使孩子全身淤青;

河南一孩子因為未考到95分,被媽媽一氣之下扔在了高速公路入口;

海南一名小女孩被爸爸用皮帶和衣架毆打一小時,全身淤血發黑,最終搶救無效身亡

......

面對孩子的任性、叛逆或者犯錯,父母有情緒在所難免,但將情緒的發洩化作咄咄逼人、暴怒恐嚇甚至大打出手,那就已經超出正確管教的邊界了。

對於大部分家長來說,也許他們的行為是恨鐵不成鋼,只是希望孩子變得更加乖巧、優秀;但卻不曾意識自己的脾氣,可能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演員陶虹就曾在節目中分享自己因為情緒失控對孩子犯下的錯。

有一次,她著急出門,女兒不小心打翻了牛奶,流得到處都是,她衝上去就是劈頭蓋臉地吼:“你怎麼回事兒啊?”

被吼後的女兒當時就愣住了,連哭鬧都沒有,只剩滿眼恐懼,她看到女兒這個表情,立馬意識到自己錯了。

這件事讓陶虹反思了很長時間:“我當時看到了她的恐懼,如果連媽媽都不能包容她的錯誤,那這個世界上誰能包容她?”

正如陶虹所說,父母突如其來的暴怒會讓孩子處在沒有防備的恐懼之中,並且可能會在今後的生活中像噩夢一般反覆重演。

之前微博上有一個話題叫做#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而其中一條熱門微博總結了在這樣原生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所具備的15個特點。

“愛哭,愛多想,容易自卑,因為我就是這樣的”

“討好型人格,永遠討好別人,從來不照顧自己的感受”

“缺乏信任感、安全感,曾經想過自殺”

......

教育學家尹建莉曾說過:“你對孩子發的三分脾氣,會對孩子造成七分傷害。”

家庭教育其實並不需要父母多麼的“優秀”,一個有著平和態度,情緒穩定的“正常”父母,就是孩子最大的福氣。

情緒化的父母,複製出情緒化的孩子

父母的情緒失控,不光是孩子的恐怖片,他們的脾氣秉性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我們經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是父母的“複製品”,你什麼樣,孩子就什麼樣。

如果父母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大發雷霆,那麼他們的壞情緒會像傳染病一樣傳遞給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也多半會養成暴躁易怒的性格。

近日,江蘇一名13歲的男孩與父親因瑣事發生爭執。一怒之下,父親就打了兒子一巴掌。

可誰知男孩就趁大人不在家,留下一張寫著回老家的紙條,當晚八點多鐘從離家出走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身上所有的問題都在對映父母的教育和處理問題的方式。

不難看出,上面父親的“棍棒式”教育讓孩子在情緒失控時也會下意識地採取諸如離家出走等極端行為。

曾經有一期《奇葩大會》,一位叫劉可樂的小姑娘講述了自己患上“躁鬱症”的經歷。

因為父母性格完全不同,在一起時常常爭吵。所以父母吵架的畫面,成為了她童年裡揮之不去的恐怖電影。

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久而久之,她也開始變得躁鬱不安,很多時候就像一個一點就著的煤氣罐,失去了控制。

狂躁的時候,可以幾天幾夜不睡覺,情況嚴重的時候,甚至每天都想自殺。

蒙臺梭利說:“我們對兒童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僅影響他的一生,也決定著他的一生。”

當我們在孩子的面前爭吵、發脾氣,這些負面情緒,就會在孩子的心理生根發芽,影響孩子的一生。

明智的父母,懂得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美國勵志導師奧裡森·馬登在《一生的資本》中說:

“任何時候,一個人都不應該做自己情緒的奴隸,不應該使一切行動都受制於自己的情緒,而應該反過來控制情緒。”

父母總認為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教育孩子,殊不知要做好家庭教育,最主要的任務其實是自我教育。

夫妻之間,一定要形成一種默契:在孩子面前,不要輕易情緒失控。

那麼,想要避免讓壞情緒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父母又該如何做呢?

1. 在情緒失控前,離開回避

情緒控制並不是一件易事,特別是有些父母白天在單位已經有足夠多的工作壓力得不到緩解,回到家看到孩子沒有在學習或者調皮搗蛋,瞬間氣不打一處來,苛責辱罵就會脫口而出。

而在這個時候,父母要提醒自己及時按下暫停鍵。

首先意識到自己的生氣行為時,給自己一個三秒鐘的思考時間,詢問自己是和自己的情緒生氣還是因為孩子的行為生氣。

其次也可以在情緒爆發時候,換個環境冷靜一下,給自己一個平復心情的緩衝期,並試圖告訴自己情緒失控可能對孩子造成的心理陰影。

2. 父母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和抱怨彼此

人都有情緒,夫妻之間的摩擦也在所難免。

但父母吵架也要分清場合,不要讓孩子做家長情緒的垃圾桶。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才會給孩子十足的安全感。

黃磊就曾在採訪中表示過,自己和孫莉很少吵架,即便是有爭吵,也很快就能化解矛盾,這是兩人共同達成的默契。

“家庭氛圍很重要,如果一個家庭中,整天都有爭吵聲,那麼孩子可能是不想呆在家裡的,就會產生一些不好的心理。”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看到了多多的懂事和高情商,在《爸爸去哪兒》裡,她能主動調解小朋友之間的矛盾,即便在生氣或受委屈時也不會肆意宣洩自己的情緒。

除了吵架,父母也要避免在孩子面前抱怨另一半。

忘記買牛奶直接開懟,借別人的錢沒要回來更是劈頭蓋臉地罵,一家人中秋團聚也絲毫不給丈夫一點好臉色看......

每天在一旁聽著抱怨的孩子似乎也習慣了有這麼一個“無能”的爸爸,時常大呼小叫。

得知爸媽離婚,依舊面不改色,繼續喝著可樂,還說:“你倆離婚挺好的,離了婚才能帶我來吃肯德基。”

年幼的孩子在童年就失去了對父親權威的敬畏,自然也就缺失了那份關於擔當和責任的教育。

3. 傷害孩子後,要勇於道歉

有人說,孩子的一生都在等父母一句道歉。

做父母是一堂“無證上崗”的實驗課,誰都沒有辦法保證自己不對孩子情緒失控,但大部分父母卻學不會在口不擇言後,蹲下來跟孩子道歉。

綜藝《做家務的男人》中,魏大勳就吐露了自己與爸爸的一個心結。

小時候,爸爸因為魏大勳沒有按時休息,不聽孩子解釋,上去就是一頓暴打。

“咔咔扇,扇完之後,問錯沒錯。”

“沒錯,繼續咔咔扇。”

一開始嘴角還帶著笑的魏大勳,說著說著就摸了摸已經溼潤的眼角。那頓疼在身上更紮在心底的暴打,是他至今都無法解開的心結。

但失望的是,魏爸卻用“不想回應”、“洗衣機”來逃避、岔開這個話題。

或許魏爸也不是不在乎,但嘴硬的中國父母總是難以在孩子面前說出“對不起”三個字。

但當父母第一次小聲地說出那句“爸爸/媽媽錯了”,就會明白,學會和孩子道歉,才真正地實現了從身到心的一種蛻變和成長。

為人父母這條路,有無數個挑戰和困難,而情緒是這條路上無法迴避的障礙。

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絕非易事,父母不要過分為自己在孩子身上犯過的錯而自責,而學會做好自己情緒的主人,儘量避免以後再發生類似的事情。

當你每一次用高分貝“擊垮”孩子的心理防線,他內心渴望與你交流的那扇門就會關上一些。

想讓孩子的未來更加順遂,那就努力做一個情緒穩定的家長吧。

育兒,即育心;願這場與孩子相伴的修行,能掃去情緒的陰霾,一路都是豔陽天。

26
最新評論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執勤發現住戶行程紅碼 保安員果斷上報獲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