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中國這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國家,誠信一直貫穿其中,即使是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那個物資匱乏,經濟疲敝的時期,人們依舊保持著這個高尚的品質。2015年,湖北孝昌縣金盆村村民楊明榮拿出了一張欠條,這張充滿了歲月痕跡的欠條,雖已泛黃破損,但是欠條上的每個字卻能夠清晰地辨認,欠條背後的故事卻也同樣讓人感動。
根據楊明榮老人的口述,他的祖父在1930年的時候,曾借給紅軍400塊大洋,這張欠條就是當時紅軍所留下的。從這張欠條中我們也能看到,借款人為:紅一軍第一師第七大隊孝感縣特務營第一分隊。這張時隔85年的特殊欠條,很快就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政府也很快組織專家查閱了當地的文獻,並進行了相關的論證,由此也牽出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往事。
1929年的時候,紅軍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進行整編,將其統一納入紅一軍的行列。那時候的紅軍雖然有著鋼鐵般的意志,但是卻沒有鋼鐵般的身軀,由於糧食匱乏,紅一軍的將士們常常食不果腹,沒有充分的物資供應給,紅軍帶來了很大的打擊,士兵餓死的現象屢屢發生。
一方面要應對反動派的圍堵,另一方面又要與飢餓作鬥爭。在當時湖北孝昌縣地區,許多百姓看到紅軍的窘境後紛紛慷慨解囊,雖然當時百姓的糧食與物資都不充裕,可是他們為了支援紅軍,依舊是無怨無悔。一直秉承著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紀律的紅軍,對於老百姓的物資支援,一一都開出了借條,並承諾解放後必當奉還。
1930年的時候,紅一軍第一師第七大隊孝感縣特務營要參與一場戰鬥,也就是著名的陽平口戰鬥,當時第七大隊指揮員決定將原先1200人的隊伍擴充到1500人,以應對戰鬥的需要。不過,第七大隊在增加300人的同時,同樣增加了負擔,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軍隊的物資問題。在第七大隊指揮員的請示下,上級允許其向當地百姓借錢借糧。
於是紅軍來到了楊長銀的家,在說明情況後,楊長銀毫不猶豫地將自己300塊大洋借給了紅軍,之後又東拼西湊了100塊大洋,總共400塊大洋全部借給了紅軍。當時來借錢的紅軍緊緊握住楊長銀的手,一再地表示感謝,併為楊長銀寫下了上述的那張欠條。或許楊長銀根本就沒想過讓紅軍歸還他的400大洋,只要紅軍能夠創造出一個為百姓當家做主的新中國,那自己的這400塊大洋又算得了什麼呢?
楊家把這張欠條一直當寶貝一樣珍藏著,直到2015年由楊長銀的孫子楊明榮公之於眾,才被世人所知曉,這張欠條記錄的不僅僅是紅軍借錢的經歷,更是紅軍與百姓軍民一家親的最好見證。當地政府證實情況後,決定歸還紅軍所欠下楊家的這400塊大洋。然而滄海桑田,在這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曾經的大洋早已退出貨幣的歷史舞臺。當時的400塊大洋應當摺合成現在的多少人民幣,才能不讓群眾吃虧?
在政府諮詢專家,並查閱了文獻和當時的物價資訊,最後得出的結論是1930年的400塊大洋約等於現在的4萬塊人民幣。4萬人民幣在現在對普通人來說仍是一筆不小的數字,更何況在當時普遍窮怕落後的戰爭年代,而像楊長銀這樣的普通百姓,義無反顧的將它拿出來支援紅軍,這足以體現出紅軍在當時老百姓心中的威望,紅軍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
1 #
-
2 #
楊家可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應該是大戶人家吧。
-
3 #
四百大洋,在當時應該,可買幾套房吧。
-
4 #
也不考慮物價因素和利息
-
5 #
這借條可以找國家兌換
-
6 #
那你得找老太太存50000給50的那家銀行,只有他們會算。
-
7 #
一塊大洋現在值五百了耶,,,
-
8 #
為什麼那麼多年沒拿出來?到現在才拿出來?這有學問,
-
9 #
相當於4萬元存了85年,還是4萬!
-
10 #
如果當時不借,留著也在革兵搜了並打
-
11 #
有關部門也要主動收取作為歷史記錄
我有這麼一個善良的願望,我真的希望這個國家好,希望我們這個國家在全世界的形象越來越高,我作為這個國家的公民也自豪,走到哪個國家的海關一看是中國來的馬上就自動的排隊,組織歡迎儀式,每個警察向我敬禮,因為你來自中國。 @狗血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