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一位67歲的老父親立遺囑,將自己所有的資產都留給朋友,對於留學瑞士的女兒,老人沒留一分錢。
老人說:“在女兒身上花費了很大心思,可以說是全部精力,甚至耗光所有積蓄送女兒去瑞士留學。結果女兒整整8年沒有打過一通電話,唯一一次接到女兒電話,卻只說了句打錯了,實在傷透了心。”
這位67歲的老人曾經因為心腎衰竭差點離開人世,當時身邊沒有一個有血緣關係的親人陪伴左右,反倒是朋友竭盡全力,陪伴他安然度過難關。
老人表示:這位朋友,就是親人,也是救命恩人。趁自己頭腦還清醒,及時報恩,將所有遺產留給幫助過自己的朋友,問心無愧。
這份遺囑表面上看著是一位父親的狠心,背後卻站著一位令人心疼的老父親,和一位薄情的女兒。
1.年邁的父母,懂事得讓人心疼
小時候,父母是孩子的陪伴者,長大後,父母變成了陪伴的需求者。
小時候,會哭的孩子有糖吃,長大後,懂事的父母沒人疼。
公益廣告《父親的謊言》裡,老父親每天一個人進出,老母親因為年紀大了,身體有些不適。
但接到女兒的電話時,爸爸卻說:“你放心把,我吃得飽睡得香,一點都不悶。你媽媽去跳舞了。”
(圖片來自影片《父親的謊言》截圖)
父母們總是這樣,懂事得讓人心疼,他們明明需要陪伴,他們多希望兒女多給他們打個電話,打電話的時候多聊幾句,哪怕是說說平時生活中的瑣碎事。
可他們卻總覺得兒女們忙,平時生活壓力大,生怕自己拖累兒女,成為兒女們的負擔。
2017年12月,南京某小區內81歲獨居老人去世兩個多月後被發現,留在家中遺書上寫著:“我於昨晚去世,走時心如止水。”
2018年8月,蕪湖鷹都花苑小區內,一對夫妻死亡多日後,才被聞到異味的鄰居發現。而他們的長子就住在馬路對面。
比遺產不留給女兒更令人心痛的,是“我就住在馬路對面,卻不知道父母離世很多天。”
我們很忙,生活壓力很大,於是我們拼命往前跑,但與此同時,父母們卻被歲月老人拉著往遠處跑。
為了不阻礙我們前進的步伐,害怕給孩子製造麻煩,老人們把自己調為靜音模式。
漸漸地,他們把自己活成了一座被子女遺忘的孤島。
年邁的父母,越是懂事,越讓人心疼。
2.空巢老人現狀
你是不是很熟悉這樣的場景:
父母高高興興地給你打電話,你可能在加班,話沒說兩句就把電話結束通話,你繼續忙你的事。
手機那頭,剛還歡喜的父母只能盯著手機,聽著手機的忙音發呆,最後嘆了口氣,放下手機。
最近的一份空巢老人報告顯示,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有2.41億,而空巢老人佔據了老人總數的一半。
網上曾對空巢老人的孤獨進行等級劃分:
第一級:每天無聊遛狗
第二級:想念兒女時默默看照片
第三級:開電視只是為了驅走屋裡的冷清
第四級: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
第五級:手機不離身,但很久沒接到子女的電話了
第六級:坐了一上午公交,只為打發時間
第七級:過節做一桌菜,但餐桌旁總是隻有一個人
第八級:子女不在身邊,老人搬來幾張椅子,也算是特別的全家福了
回想我們父母年輕的時候,他們也很忙,他們要工作,就陪不了孩子,要孩子就需要放下工作,可他們卻依舊盡最大的能力把我們放在愛的港灣裡。
父母年老後,我們變成了他們模樣,要工作,要養家。不同的是,我們卻把父母放在了孤島上。
曾經看過一個關於中秋節的故事,老人拿著手機去 手機店裡維修,工作人員告訴他手機並沒有壞,老人說:“那為什麼總接不到孩子的電話呢?
對於父母來說,我養你長大,不需要你陪我到老,只是,有時間的話多陪我說說話可好?
3.中年兒女的無奈
作家張曼娟曾說:陪伴父母的老去,就是預習自己的死亡,感受生命的意義。
同為作家的龍應臺,65歲辭職回家照顧93歲的老母親,寫出了《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書中深刻的母女情感,讓人為之動容。
(圖片出自《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
龍應臺說: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作為成年人,有一種孝順叫讓自己變得強大,強大到可以有時間和精力分配到父母的生命中。
但現實中,大多數成年人面對年邁的父母,更多的是無奈。
26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入選作品《獨生子》
(圖片來自26屆全國攝影藝術展)
左手是爸,右手是媽,兒子的背影看起來是那樣的無助和無奈。這樣的兩難境地,沒時間陪伴父母,也是情有可原。
中年兒女,有一種無奈叫:不賺錢養不起你,賺錢沒人管你。
我們能做的,就多打個電話給父母、常回家看看父母、跟父母吃飯的時候多點關心,少點玩手機。
這對於我們來說是力所能及的行為,對於父母來說,卻是夢想。
寫在最後:世間所有的愛都指向圓滿與團聚,唯有父母的愛是指向分別和離開。
我們遲早要跟父母說再見,無論我們情願與否,不要等到失去才後悔當初沒有珍惜。
最重要的是,有時間了,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