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瀲江鎮位於縣境中部偏西南,瀲、氵歲(三點水加個歲字)二水匯合口西岸。北距省會南昌市346公里,西南距行署駐地贛州市82公里,除鎮東中段以氵歲水界長岡公社外,均與五里亭公社相連。地域呈南北長條形,面積約2平方公里,最高處瑤岡腦,海拔160米;最低點南門外,海拔140米。處亞熱帶,屬季風溼潤氣候,平均氣溫,常年18.9℃,1月7.2℃,7月29.3℃;≥5℃積溫6,373.6⁰,≥10℃積溫5,669.7°。無霜期284天,初霜12月上句,終霜2月下旬。年降水量1,493.9毫米。鎮人民政府駐十字街,轄背街、南門居委會。有3,159戶,16,961人(均為城鎮人口);除漢族外、餘有回、滿、畲、瑤、壯、黎等少數民族31人,佔總人口的0.18%。

據清道光四年《興國縣誌》記載:此地在唐、宋時為贛縣豐樂鄉。北宋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立縣治,至解放前夕均為瀲江鎮。因處瀲水之畔故名。

1949年8月解放後,屬第一區(城關區),分為6個臨時支前委員會。同年10月改為解放(西街)、民主(東街)、勝利(背街)街政府。1951年合併為東、西街街政府。1953年成立城關鎮人民政府,下設13個選區,仍屬第一區。1958年屬紅旗人民公社,次年改名城關公社,城鎮為街道管理區,後又改為背街、治平觀、南門居委會。1961年撤銷城關人民公社建制,成立公社一級的城關鎮。1983年更為現名。

明天啟《贛州府志》記:興國建邑,“環土牆三裡許”。宋端平年間(1234-1236),主簿王旬《贍學鈔記》說:“修城,委尉項公演掌之”。自後,歷代興毀擴拓,相繼修補。解放前,城鎮面積1.5平方公里,有背街、永福街、橫街、大街、十字街和東、西街。解放初,將背街拆除改建;1959至1960年,開闢從瑤岡腦至背街東北口的紅軍大道和接此北延至雷達部隊的鳳凰大道,全長2,000餘米,寬30米;原永福街陡坡,於1973年降低4米,鋪成一條長約300米,寬11米的水泥緩坡;加上沿江路、菜市場、人工湖、紅軍村、汽車站、旅社、激江大橋和1983年10月1日落成通車的七拱鋼筋水泥紅軍橋等新建築群,城鎮面貌煥然一新。

鳳凰大道、紅軍大道、背街和大街為主幹街道。鳳凰大道為機關、文衛、金融區。中共興國縣委駐中段東側;縣人武部在北端西側;縣一中、興國師範及其附小、保育院,與縣人民醫院隔道東西相望;人大常委會、人民法院、人民會堂、銀行、百貨商場以及民政、農機、文教、衛生、稅務、農業、糧食、郵電等局,分佈大道兩側,城鎮中心的橫街駐縣人民政府,平固街口東側駐公安局。紅軍大道東北側和平固街,分建電影院和影劇院,永福街為布匹、日用百貨攤版區,治平街為農貿區,瀲江書院、革命歷史紀念館和革命烈士陵園,是具有紀念、參觀意義的人工建築。瀲江書院在雨壇腦坎下,是一座具有民族風格的古典建築物。據舊《縣誌》記載,該書院建於清康照六十一年(1722),乾隆三年(1738)重建;乾隆三十八年(1773)、嘉慶十六年(1811)、成豐七年(1857)多次重修;直至1929年毛澤東同志來興國時,才形成上、中、下三廳和兩邊帶走廊的四合院。

革命歷史紀念館在紅軍大道西南側。造型為宮殿式。1958年建,1968年11月正式開放。後院雞心嶺是1929年中共興國縣委召開5,000餘人群眾大會舊址,毛澤東同志在會上講了話。

革命烈士陵園在瑤岡腦長寶山上,原在雞心嶺,1978年冬遷建現址,造型為“回”形。紀念碑和館內外,集有毛澤東、朱德等同志和興國革命老前輩陳奇涵等的題詞。

鎮辦企業有建築工程隊、被服廠、修配廠、理髮社、衛生所和繡花廠等,年產值30萬元。

有一小,二小,教職員工68名,在校學生1,769名。

解放前,僅有泰(和)銀(坑)公路通過。1958年古(縣)高(興)、興(國)江(口)公路建成後,每日與南昌和贛州均有班車往返,跟各公社(場、鎮),均有公路相通。由於河道淤塞,缺乏水上航運。

最新評論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遊客錯把廬山園門當景區 步行四小時後獲民警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