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恢復堂食已經一週有餘,春暖花開,市民們紛紛走出家門,觀賞美景,享受美食。
堂食,來之不易。雖說不能推杯換盞、聚會狂歡,但精緻的享受足以安慰受苦許久的味蕾。
清晨,沐浴在Sunny下,早餐來一碗腸旺面,這是大多數貴陽人最愜意不過的了。
蔣家腸旺麵館門口早就排起了隊伍,在店員的指引下,顧客都佩戴口罩,前後間隔一米,市民張先生說:“自從可以堂食之後,我都來好幾次了。腸旺面還是得在店裡吃,打包回家,這味道就變了。”閒聊幾句,張先生就排到了店門口,他自覺地掏出手機,掃描牆上張貼的健康碼,待工作人員查驗後,再進行體溫測量、手消毒,隨後便可進入門店開始下單訂餐。記者也緊隨其後進入麵館,看到一張張桌子緊靠著牆邊擺放。
老闆蔣文平熱情地招呼著顧客,他告訴記者:“疫情前我們每天大概有五六百人的客流量,受疫情影響,現在日均也有三四百人的客流量,雖然客流量有所減少,但是都能理解,而且總體還是向好的趨勢在發展。”隨後,蔣文平又拿出店鋪員工健康記錄表、碗筷消殺記錄表等一一介紹。
雲巖區市場監管局中環分局工作人員楊鑫宇在例行檢查完麵館防疫工作後介紹說:“轄區約有200家餐飲戶,目前堂食恢復率達70%。”此外,分局的工作人員分片區指導監管餐飲戶嚴格落實疫情防控、食品安全等措施。
分餐吃火鍋,公筷行動,隔桌就餐,“翻檯”消毒......一筷一勺之間見文明、一桌一椅間保安全。
在走訪匯金星力城的美食餐飲區時,記者看到消毒酒精、免洗消毒液、體溫槍、健康碼等防護物品也已經成為每個門店標配。據區市場監管局駐匯金星力城工作人何勝欽介紹,該商場約有百餘家餐飲企業,目前已有90%恢復堂食了。
海底撈大抵是消費者心中的火鍋天堂了,那現在的海底撈是不是仍舊是“等位王”呢?記者走訪了海底撈火鍋匯金星力店。在不遠處就已經聽到海底撈的叫號聲......
聞聲而至,來到海底撈,下午四點,等位區已有少量顧客在此等待。在店門口,擺放著“餐飲復工制度”、“致旅客告知書”兩塊宣傳板,工作人員熱情地指導顧客掃描二維碼,待檢驗通過後,再為顧客一一測量體溫,噴灑消毒酒精進行消毒防護。
進入餐廳,記者看到消費者大多是2至4人同行,並採取了隔桌就餐方式,市民劉女士和朋友點餐完成之後,工作人員立刻遞上消毒手巾進行餐前消毒淨手。隨後,智慧機器人開啟了無接觸送餐,工作人員在取餐過程中,嚴格佩戴手套、口罩,並溫馨提示消費者使用公筷公勺就餐,在調製蘸水時需佩戴口罩等。圍裙、袖套、裝口罩的小塑料袋和長髮專享的頭繩也都一應俱全。在享受到一系列的服務之後,劉女士放心地說道:“本來還是有點擔心的,但是看到餐廳防護措施做得這麼到位,我們也就更加放心了。”
該店駐店店長趙秋菊說:“營業時間從原來24小時改為了中午11點至晚上9點,目前暫不接待群體性聚餐。”她表示,雖然現在只能開放50%的就餐區域,但是她們堅信經營情況會逐步轉好。
復工復產工作逐步推進,餐飲行業的春天似乎來得更晚一些,在大多餐企逐步恢復、向好發展的同時,亦有少數餐企正在破冰行走,亟待轉型升級。
相較於備受偏愛的火鍋,中式餐館的恢復情況並不太理想,潘潘小廚花渡店便是如此,它位於中山南路的一條巷子,在這裡度過了3個春秋。作為一家轄區內的中大型餐飲企業,該店於3月25日正式恢復堂食。
來到潘潘小廚花渡店,該店總經理倪濤正在指導店員做好疫情防控措施,他告訴記者:“此次疫情,對於我們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在他看來,此前憑藉著出色的菜餚與服務換得了消費者的認可,但是疫情帶來的考驗,迫使他們有了轉型升級的想法。
半成品加工、線上銷售、無接觸配送等成了他們的轉型方向。“疫情期間,我們店員主動迴歸到崗位來,從原材料採購、食品加工製作、無接觸配送等環節全部都有專人負責。同時,我們建立了5個微信群,用視訊的方式,把食品加工製作全過程分享給顧客,並定期分享優惠菜品。”倪濤介紹說,主要以方便配送、易包裝、顧客喜好多的菜品為主,想讓消費者在家也能品嚐到老貴陽的味道。此外,該店還創新推出瓶裝菌菇雞辣椒進行線上售賣。在經營方向從線下轉為“線上+線下”的同時,該店開啟了“共創”模式,即員工與企業共同承擔風險與收益,以此來激勵員工的積極性。
區市場監管局頭橋路分局作為職能部門,急餐企之所急,想餐企之所想。“我們一方面指導監管餐企做好疫情防控,助力堂食‘分餐’升級,另一方面做好相關政策扶持工作,盡全力保障轄區商家穩步發展。”該分局副局長王文勇介紹說,轄區內有200多家餐飲戶,目前已有80%恢復堂食。
作為生活服務業中與民眾日常生活最為密切的行業,餐飲業的復工動態,也反映了民眾生產生活秩序正加快恢復。審視當下,從“圍桌合餐”向“分餐制”逐漸轉變,疫情衝擊下人們的生活方式與衛生習慣等方面也悄然發生改變。
雲巖區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