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福建一位媽媽到陽臺晾曬被子,卻發現自己6歲的兒子把陽臺的門給反鎖了。這位媽媽和兒子溝通了2個小時讓他開門,但沒有結果,她只好撥打了求助電話。消防員趕到後,繼續和孩子進行了溝通,試圖讓孩子開啟防盜門,嘗試了很多次後仍舊是失敗。最終,消防員選擇拆除窗戶,透過視窗進入室內,成功打開了防盜門。
不少網友都表示孩子這是在故意惡作劇,畢竟已經6歲了,能夠聽懂話了,而且既然學會了鎖門卻幾個小時教不會開門,實在難以理解。
但實際上,這樣的“熊孩子”或許並非是故意想害人,他們可能只是無法判斷自己行為的嚴重性罷了。前幾日,兩個熊孩子把2000多萬的豪車當滑梯玩,結果把車漆弄壞了。還有一個遂寧的熊孩子去火鍋店裡進餐時,連開了59罐香油,最終他的家長只能選擇全部買單。
也有人認為,小孩子可能真的還沒有學會如何開門,不是故意把媽媽關在外邊的。因為閱歷、經驗的不同,大人看起來邏輯簡單、理所當然的事情,小孩子理解起來可未必有那麼簡單,否則輔導小孩子做作業或許就不算難事了。
如2020年7月某天夜裡,大慶市的一棟居民樓內傳來了某個媽媽崩潰著訓斥孩子的聲音,整個小區瞬間變得非常安靜,只剩下了那位媽媽的聲音,這個過程持續了15分鐘。事後,其他的鄰居才解到,那位媽媽之所以如此失態,是在輔導孩子作業的時候,因為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卻教了兩個小時也沒有教會,所以她崩潰了。
但不管是哪種原因,家長都不能忽視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問題,溝通可以對熊孩子的行為進行矯正,也能讓家長知道為何孩子不能理解一些簡單的事情,針對性地下藥,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這樣孩子父母輕鬆了,孩子的心理壓力小了,家庭環境才能夠和諧。
溝通是一門藝術,和小孩子溝通交流就更是如此了。在和他們談話的時候,家長儘量不要以高姿態去說教,這樣會讓孩子產生牴觸心理,家長說再多的大道理,他們也有可能左邊耳朵進,右邊耳朵出,沒有多大的意義。
孩子和父母有著不同的成長背景,喜歡、關注的東西不一樣,很難找到共同話題,這也使得雙方間的溝通難度變大了。有一個段子生動地說明了這一點:兒子問爸爸是否聽過《菊花臺》,爸爸說沒有,表示自己還以為《菊花臺》是一種白酒的名字。家長需要多瞭解孩子的興趣愛好,主動去接觸孩子喜歡的東西,拉近和孩子之間的心理距離,這樣可以讓溝通事半功倍。
對於性格不同的孩子,家長們可以針對性地採取不同的溝通方式。若是孩子性格內向不喜歡說話,父母可以鼓勵孩子主動和老師、同學、朋友交談。若是孩子對某一個社會現象、熱點新聞發表了意見和看法,父母不要吝嗇自己的表揚。若是孩子的觀點和自己不一致,也不要急著去反駁糾正,要允許他們有思考的自由。
如果孩子性格外向、喜歡交談,父母可以多聽孩子說,先做一個合格的傾聽者,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並且信任父母,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也可以及時發現孩子面臨的問題,並予以指正。
一位小男孩曾登上電視節目的舞臺,訴說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委屈,他表示自己每次考滿分時,媽媽總是說這很正常,還有更厲害的人,言語之間充滿了委屈。面對兒子的哭訴,他的媽媽表示自己只是想讓他謙虛一點,取得更大的進步而已。這初衷本沒有錯,但男孩的表情在告訴大家,謙虛不能建立在剝奪孩子成就感的基礎上,孩子需要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和回報,才會真的愛上學習。
大家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