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馬崩!馬崩!”孩子在車裡叫著麥餅的溫州方言,小手抓起餅就狠狠咬了一口。

“小心燙!好吃嗎?”媽媽笑著用方言問。

上午10時許,店主徐春珠幾人正忙著洗鹹菜、擀麵、包餡、放入麥餅機,一系列動作一氣呵成。不時有小車停在門口,帶走幾個麥餅。

30多年前珍溪口渡頭的麥餅攤

一直有一種說法,說永嘉麥餅原出自沙頭古鎮,因為多沙地,不適合種稻谷,但卻適合種麥。一年收上千斤的麥子,自家吃足夠了,多出來的就會磨成麥粉做麥餅,上世紀楠溪江畔還沒有公路時,人們出行到溫州城區靠的是水上交通工具——楠溪舴艋舟。而沙頭是楠溪江水與甌江潮水的交匯之地,也是楠溪舴艋舟停靠旅客歇腳候潮的埠頭,由於所製作的麥餅香脆可口,又便於攜帶,深受船老大和旅客喜歡。

正是看到了這樣的商機,1988年,30歲的徐春珠在珍溪口渡頭的親戚家小賣部門口擺上鄉村用柴火燒的鑊灶,擺上一口大鐵鍋,她的麥餅買賣開張了。“那時候,2塊錢開一個,平均一天能能賣出去10幾個。

“要知道,那時候平常一個工人一天也就20來塊錢,還輕鬆!”徐春珠一邊手不停,一邊和記者閒聊起來。後來,珍溪口大橋建成後,渡頭上往來的船少了,麥餅的生意大不如前,徐春珠便回家專心務農。

水上船少了,路上車多了起來,看著“三輪卡”往來不絕,徐春珠心底又泛起了擀、壓,收、捏的麥餅技藝。她與丈夫王丐琴商量了之後,便在珍溪口大橋邊自家地裡開起了麥餅鋪,並取名王徐記。丈夫王丐琴種菜、做鹹菜、梅菜乾,徐春珠就專心地做麥餅,研究技藝。這一開,便是30年,隨著生意的日益紅火,店裡請來了員工,麥餅製作工具也從燒柴的農家灶變成煤球爐,又變成現在的電餅鐺,生意逐漸紅火。談起這個話題時,坦言她靠一個個麥餅攢起家業,培養兒女長才。

用自家的食材做傳統的沙頭麥餅

“老闆,先來2個麥餅我們解解饞,要鹹菜的,要脆一點的。”還沒下車,途徑此地的朱曉芬和她的閨蜜就喊開了,除了自己吃的,她還預定了60個麥餅,打算帶到江蘇請廠裡工人們嚐嚐。

“經過我們這裡的人,都要過來買一個、嘗一下。生意最好的時候一天賣5、600個。正月的時候我們這裡的人到外地去,他們都要三十個、五十個帶到外地去。疫情逐漸被控制,這段時間出門的人較多,訂單也多了起來。”徐春珠說,來來往往的車子經過這裡,逐漸在這裡形成一套“麥餅服務”。客車司機總會問上一句,看看有沒有人要買麥餅。往往一車就要幾十個,然後便是提餅、裝袋、找錢,動作乾淨利索。

特別是到了夏天,來珍溪口的遊客眾多,運動一陣後,坐在店門口的涼亭裡休息。麥餅就著啤酒,越吃越有味!

說起自家的燒餅,徐春珠還是挺驕傲的。從原料、和麵、調味,再到火候、時間的把控,她都有自己的一番摸索,最終抓住了一群顧客的胃。徐春珠說,她家麥餅裡的鹹菜、梅菜乾都是自家老頭子種的、做的。

“鹽多了不酸,少了太酸。時間、溫度都會影響鹹菜的味道。”說起鹹菜,一直在一旁默默洗菜的王丐琴打開了話匣子,他在附近種了4畝地的包菜、白菜、雪裡蕻、蔥等麥餅餡料蔬菜,就是為了每個餅都能用安全綠色的原料。

麥餅技藝有傳人

這是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網際網路改變了很多傳統行業,實體商品店受到電商平臺的衝擊,餐飲行業則插上了外賣的翅膀。這麼多年來,王徐記麥餅鋪除了定時上門取件的順豐快遞,倒是變化不大。

雖然自從九丈到下烘頭的山洞通車後,店門口的車流量少了不少,生意也不免受到了影響。可總有那麼些好這一口的老主顧,不辭辛苦特地繞路地去買麥餅吃,不只是麥餅,也有人專門帶些鹹菜回家。

王徐記麥餅鋪曾獲2015年溫州創業創新博覽會最佳人氣獎、第二屆永嘉縣楠溪麥餅王稱號,徐春珠本人也受邀擔任永嘉縣首屆“楠溪麥餅王”麥餅製作技能大賽評委。徐春珠說,在耳濡目染之下,3個兒女從小就會做麥餅,有空時也會來店裡幫忙。特別是小女兒王娟燕,7歲就已經能站在板凳上摻麵粉,10來歲就能獨自做麥餅。到王娟燕13歲時,徐春珠和丈夫上山種菜,她已經能在店裡接生意,做麥餅了。前年,王娟燕代表王徐記麥餅鋪參加了第二屆永嘉縣楠溪麥餅王,一舉奪魁。

會不會讓子女做麥餅行業?徐春珠沉思了一會兒,說了句:“孩子們都有自己的事業,做麥餅太辛苦太枯燥了,至少現在他們還不會想做。”現在老兩口才60出頭,身體都還好,他們會把這家店一直開下去!

最新評論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一天內兩起外國人“惹事”,引發眾怒,全網聲討,外交部表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