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行千里母擔憂。母愛是世界上最純粹的情感,也是最讓人感動的情感。
但由於現實的種種原因,兒女卻不能時常陪在老人身邊,致使年邁的老人獨自留守家中。
在平常時間,老人們還可以做點事或者閒逛緩解一下孤獨之苦,但在春節這個闔家團圓的節日,看到別的家庭其樂融融,老人們對兒女的思念之情則著實難以掩蓋。
今年由於疫情原因,很多年輕人無奈選擇了就地過年。在山西安過年的一家人就屬於這樣的情況,但這可急壞了家裡的老人。
老奶奶實在忍受不了大過年獨自一人呆在冷冷清清的家中,左思右想之後終於下定決心來找兒孫們過春節。
據悉,老奶奶已經79歲高齡,她是獨自一人從河南老家坐火車趕往陝西。
要知道,從老家到陝西的路程可有488公里。老奶奶這個年紀,平時獨自出門的機會一定不多。
進車站、買車票、上站臺、找座位,這些在年輕人看來很簡單的事情,對於79歲的老人來說,可並不容易。
我們無從得知老奶奶一路上問了多少人,花了多少時間才登上開往西安的列車,也不清楚老人在列車上生怕錯過站的忐忑心情。
但我們能看到的是,自從老奶奶走下火車,她始終是面帶笑容的。
她渴望和家人團聚,想急切見到朝思暮想的兒孫們,雖然肩膀上揹著沉甸甸的為兒孫準備的年貨,但她的腳步已經是輕快的,穩健的……
為了這次團聚,老奶奶可是下了大功夫。不僅只身一人跨越488公里,還給兒孫們準備了豐富的家鄉土特產。
有老奶奶親手做的馬葉、酸菜,還有自己種的青菜、孫子都喜歡吃的爆米花與小零食。
雖然這些東西並不是什麼貴重物品,但這代表了年邁的老人對兒孫樸實純淨的愛!
看到老人不遠千里來尋兒孫過年,有多少人想到了自己遠在老家的媽媽。又有多少人期盼著春節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是很多老人對兒女的期望,但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呢?對於常年在外打拼,三五年不回家的人,的確應該小小反思一下。
親情意識淡薄是很多老人對現在年輕人的看法。
為了事業,為了所謂的掙錢養家,有些年輕人可以連續幾年不回家。
甚至有些做兒子的,一結婚成家之後,就嫌父母管東管西,嘮哩嘮叨,於是就遠離父母,在外面過起了小日子。
需要澄清的是,這裡並不是要埋怨年輕夫妻單獨過自己的生活,而是希望他們在組建自己的家庭時,也不要忘記生他養他的父母。
百善孝為先,為人子女如果不懂得孝順,在情理上都是說不過去的。
為何老奶奶會不遠千里找兒孫過年?因為父母對兒孫總是飽含濃濃的愛意。
兒子是娘十月懷胎生下來的,是娘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這是血濃於水的親情,是任何感情都代替不了的。
但是作為子女,是否也對父母同樣飽含深情,這就要打上疑問號了。
沒有兒孫來火車站來接老奶奶,任憑老人獨自一人在陌生的城市中摸索,就憑這一點兒,就能看出子孫對老人的愛是大打折扣的。
年輕人的親情意識淡薄,是整個社會道德冷漠的縮影。
尊老愛幼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正在一步步的被稀釋,被淡忘。
為了讓我們的下一代能夠繼承好我們的傳統文化,也為了讓人性的真善美更加發光發亮。
家長們是該行動起來,共同挽救孩子們的親情意識。
家長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辛苦
每個孩子都是媽媽十月懷胎生下來的,每個新生兒也只不過是五六斤左右,為何他們現在吃得好穿得暖長得高,這都離不開家長辛辛苦苦的養育。
家長的辛苦也許孩子不懂,但家長需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辛苦。
因為只有孩子懂得父母養育自己的辛苦,他們才會對家長感恩,才會對家長孝敬。
家長要樹立好榜樣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可能孩子剛開始沒有樹立親情意識,但如果父母能夠以身作則,時刻關心家裡的老人,對老人噓寒問暖,天冷了加衣,天熱了送涼。時間長了,孩子自然就懂得了該如何孝敬父母。
家長要多關心愛護孩子
心理學中有一條黃金法則:你希望別人怎麼對你,你就應該以同樣的態度來對別人。
放在這裡來說,家長希望孩子愛自己,那就應該先把同樣的愛給孩子。
孩子感受到了家長的愛意,自然就會逐漸懂得反饋,也會把同樣的愛回饋給家長。
所以家長多關心愛護孩子,也可以加強孩子的親情意識。
總結
媽媽對孩子的愛總是無私的。但孩子對媽媽的愛卻並不那麼強烈。
這其中固然有客觀現實原因,但也和家長的培養與教育是分不開的。
如果家長及早對孩子進行親情意識培養,那孩子也同樣能夠付出和父母同等重量的愛。
最後祝願每個家庭都能培養出孝敬父母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