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薩姐出品

最近,看到一則令人心疼的新聞。

安徽,某個小區樓梯間裡,有個小男孩上身赤裸,只穿著一條短褲,在室外遊蕩。

好心的鄰居,給他拿來了外套披上,可孩子不肯吭聲。

直到民警過來詢問,孩子才低著頭,用手勢說出了自家房號。

原來,男孩因為考試成績不好,被爸爸責罰,脫光衣服之後,被趕出了家門。

孩子的成績不好,父親著急上火不難理解。

可是,這種脫光羞辱的方式,除了徹底摧毀孩子,沒有任何意義。

影片中,小男孩拼命低著頭,努力把自己縮成一小團,連開口都沒有勇氣,真的很令人心疼。

外面的天氣很冷,可身體的溫度再低,也比不上被脫光凌遲的羞恥。

每當孩子成績不好時,很多父母都會急火攻心,說一些口不擇言的話,或者嚴厲懲罰孩子。

可他們不知道的是,越是表現不好的孩子,就越需要更多愛。

01

表現不好時,孩子比我們更煎熬

在這樣的孩子眼中,識字和閱讀,成了極其困難的事情。讀錯、序列、漏字,就算努力記上很多遍,可轉頭就會忘記。

怎麼教都學不會,怎麼努力都記不住,是他生活的常態。

幸運的是,群曉擁有一對無比包容的父母,從來沒有給孩子過多的要求。而群曉本身的成績也並不差。

可是,他卻過不了自己的關。

他會經常懷疑自己,考完試會去問,老師我是倒數嗎?

他恨自己的不爭氣,別人看一遍就可以記住,為什麼自己四五十遍也不行。

有時,他死活記不住的時候,就在牆上挖一個又一個洞,因為他憤怒...

跟同學對比的落差,外人的譏笑和不理解,明明拼盡全力卻沒有結果,都讓群曉積攢了太多的壓力。

每個感知正常的孩子,對自己的表現,都是極其在乎的。他們也渴望能夠有好的表現,贏得父母和外界的喜歡。

這是孩子對自我要求的本能。

所以,當自己表現不夠好的時候,最難過和煎熬的,往往也是孩子自己。

我們以為孩子不在乎、不明白、不著急,可在我們開口斥責前,他早就把自己詆譭和質疑了一萬遍。

許多家長會問,為什麼我的孩子不在乎?

那是因為,在日積月累的打擊和羞辱中,孩子心裡那個叫做“自尊”的東西,早就碎掉了。

所謂的頑劣,不過是灰心喪氣後的自我放棄。

02

父母的打擊,會讓孩子越走越偏

生活中,許多父母都特別喜歡否定式教育。

孩子學習表現不好時,就更是如此,好像不嚴重打擊、狠狠懲罰,孩子就不知道嚴重性。

去年,上海一位父親就上演了現實版“不學習就要飯”。

當時,凌晨3點半,寒風凌冽中,一個小男孩獨自跪在火車站廣場上乞討。

民警詢問後才知道,男孩少寫作業被老師投訴,爸爸一氣之下,就把他帶到火車站,丟下一個碗,讓孩子“要飯”。

父親的本意,是希望孩子深刻理解不好好學習的錯誤。

可事實上,孩子只會感受到羞恥,在被遺棄的恐懼中,徹底喪失改變自己的勇氣。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一句話:“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孩子短暫的表現狀況,並不是問題的。

父母對孩子自尊上的羞辱和打擊,才是讓孩子喪失信心,行為越走越偏的關鍵。

看過一檔訪談節目,7歲的男孩談到自己淚流滿面。

因為成績不好,媽媽很容易生氣,每次都會譏諷他:“你不行!”“你沒戲!”“你就是個二百五!”

這些話像刺一樣扎得他生疼,可男孩依然流著淚,小心翼翼地懇求道:

我希望她能再幫幫我,我努力還是能好的。

得到認可,特別是父母的認可,本就是孩子內心最深處的渴求。

一次打擊、兩次責罵,孩子還能流著淚努力;

可若是揪著孩子的不足,在他表現不好時,反覆說他不行。

那麼,當內心的火苗熄滅,孩子就會放棄努力,“如願”活成父母口中的樣子。

03

孩子表現不好時,父母更要學會愛

作為父母,孩子表現得好,自然能愛的舒心如意。但去愛一個表現不好的孩子,的確是一種考驗。

其實,愛不意味著盲目接受,也不是不顧眼前“不夠好”的事實。正確的愛包含三種意義。

策略上用“心”,而非情緒上用“力”

作為成人,我們常常會忘記一件事:大人的視角和孩子是不同的。

我們眼裡那些簡單的作業,不需要思考的問題,卻是孩子努力探索的開始。

表現不好的孩子,他們最需要的不是指責,更不是否定,而是真正從心出發的幫助。

比如,成績不好的孩子,與其責怪他不行,不如幫助他分析根本的原因。

是聽課效率不夠高,還是做題不夠仔細?亦或是書寫規範問題?

引導孩子將問題變成提升自己的機會,才是教育最大的意義。

否則,一味用情緒來教育,反而會加重孩子的心理內耗,最終表現也只能越來越糟。

多用鼓勵,給予孩子前進的動力

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過: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

對於表現不好的孩子來說,父母的鼓勵不亞於強心劑,幫助他對抗所有的質疑,不斷前進。

看過一個短片,小男孩酷愛足球,但基礎不好,表現得不如人意。

看著侷促不安的男孩,媽媽笑著說:教練說你一直很努力,你現在都會頂球了呢,再努力一點點就好了。

聽到媽媽的話,男孩頓時抬起頭,眼神明亮起來。

只要努力一點點,成了男孩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媽媽永遠的鼓勵。

後來,男孩不但進入足球隊,還在賽場上踢進了決勝的一球。

此時,男孩和隊友歡呼跳躍,眼裡的光也滿得溢了出來。

如果說,喚醒孩子有什麼訣竅,那答案一定就是鼓勵。

父母的接納,是孩子突破自我的底氣

籃球巨星科比分享過一件童年的小事。

他說,10歲多開始打球時,我打了一個夏天的籃球,但是一分都沒有得到。

沮喪的他,為此痛哭不已。

然而,父親卻給了他一個擁抱,告訴他:“不管你得0分,還是60分,無論如何我都愛你。”

科比說,對一個孩子來說,這是一句最重要的話。

這句話給了他在這個世介面對失敗的勇氣和信心,從那以後,他就開始努力,一直堅持下去。

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底氣。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發展軌跡,學習的賽道表現,影響不了他未來的路;眼前的一次成績,決定不了他最終的方向。

無論如何,永遠被接納,才是孩子突破自我的底氣。

心理學家說,父母是孩子天生最好的催眠師。

當孩子表現不好時,

父母的否定和打擊,會讓孩子自卑敏感,自暴自棄;

父母的鼓勵和接納,會讓孩子安全自信,重拾勇氣。

請記得,斥責和羞辱,滋養不出自信和自尊的種子。唯有愛和接納,才能開出屬於幸福的花。

8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正觀漫讀|面對父母,我們為什麼越來越沒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