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昨天剛剛寫完《揚州11歲女孩因寫作業跳樓:孩子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家長》,今天上午,又痛心地看到這樣一則新聞:

又一條年僅12歲的鮮活生命,以這樣慘烈的方式,告別了這個世界。

我不禁想起了很多很多類似的案例:

1、2019年4月18日,上海17歲男孩因與媽媽爭執跳橋身亡。

2、2020年11月13日,南京高中生李某某菜刀弒母。

3、2020年12月13日,阜寧17歲高中生楊某弒母。

……

這些悲劇,無一不是發生在原本應該最安全、最溫暖的親子之間,不禁讓我們思考,到底是什麼原因,讓現在的孩子和父母的關係,走向了對立面呢?

其實,這背後只有一個詞——壓力,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壓力場,而我們的生活不知不覺中,變成了一副多米諾骨牌,只需一個小小的觸發就可能轟然倒塌,壓力層層傳導,層層疊壓,最終傳遞給了處於骨牌末端最弱小,抗壓能力最差,最不會控制情緒的孩子。於是,悲劇發生了,無法承受壓力的孩子不是自傷、自殺,就是傷人,傷的往往都是最親近的人。

也許看起來扎眼,聽起來扎心,但這卻是事實,幾乎所有的壓力,都是因為缺錢!

我們先來說說家長們頭上的“三座大山:

1、“工資永遠跑不贏房價”,學區房成了壓在家長頭上的第一座大山

前幾天在群裡聊天,聽朋友說在天津買了13平的老破小學區房,如今價值116萬元,據說,這還不算是貴的,更好的學區內,12平的老破小掛價180萬。

這當然只是一個小小的縮影,卻像一面鏡子,照見了多少為了學區房恨不能拼上老命的家長。也許有人說,非要買學區房嗎?不是非要買,而是每個城市的教育資源,都是那麼有限,你有能力買到什麼位置的房子,你的孩子就能上什麼位置的學校,這是事實。每個家長,都想盡自己最大的能力,給孩子創造相對好的條件,將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時,身體能強壯一點,不至於被擠下去,想幫孩子奔一個光明一點的前程。

這不過是天下父母最樸素的願望,卻往往要拼上普通家庭幾代人的積蓄。

2、“劇場效應”愈演愈烈,補習班成了壓在家長頭上的第二座大山。

何為“劇場效應”?劇場裡,本來大家都坐著看錶演,都很輕鬆,都能看見。可是坐在前面的一部分人為了看得更清楚,站起來看了,於是,後面所有的人都要站起來,否則你就看不見。於是,表演還是那場表演,可是所有的觀眾都在站著看,甚至踩著板凳看,你還不能不看。

這個詞用來形容現在教育的現狀,真的無比貼切。

原本,所有的孩子都在學校裡接受同樣的教育,孩子成績的好與差,完全取決於孩子自身先天的智商和後天的努力,雖然也有優劣之分,但完全是平等的競爭。沒有拼爹,也不用拼媽。可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補習班悄然出現。開始,只是成績差的孩子補習,想縮小與學霸之間的距離,或者偏科的孩子為了把那一門課趕上來,去補習。這一部分人站起來之後,後面所有的人都慌了。

別人都去補習了,我們如果不去,怎麼跟別人競爭?

比我們成績好的都去補習了,我們如果不去,不是和人家差距越來越大?

演變到最後,就是全員補習。成績差的,成績好的,全都補習。於是,原本輕鬆愉快的週末,全部被補習班佔據。有一天我們忽然發現,被網上購物衝擊的有些原本冷清的大樓、廣場,忽然開始熱鬧起來,從上到下,全都被補習班佔據,來來往往的,都是家長領著揹著書包來補課的孩子。

“補習班”三個字背後是什麼,除了家長和孩子們付出的時間外,還有大把的錢。

累了孩子,苦了家長,養肥了各色各樣五花八門的培訓機構

義務教育沒有花錢,可是花在補習班的錢,不知道要比以前的學費多多少倍。

“教育出了問題,教育的目的和初衷是什麼,誰來回答?這不是某個學校能回答的,也不是某個家長能回答的,是全社會要共同回答的!”

我真想給他100個贊。

3、“不敢病不敢死”,中年職場劣勢成了家長頭上的第三座大山

上有老下有小,這是每個中年人的現狀。都說人有了孩子以後,就“有了盔甲,也有了軟肋”,可是我覺得,其實沒有盔甲,只有軟肋。小的教育要錢,老的看病要錢,還有房貸車貸水電煤,物業車位電話費,柴米油鹽醬醋茶,每天開門就要花錢。所以,他們不敢病,不敢死,不敢辭職,不敢請假。曾經就看到有人說“上司可以可勁兒地罵中年人,因為他們不敢辭職”,看似扎心,卻是事實。

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感觸,過了35歲,自己好像忽然就老了。網上的招聘啟事,明確寫著要求年齡“35歲以下”,有些很知名的大企業,也曾“全面清退35歲以上員工”,於是35歲成了職場不成文的分水嶺,35歲一過,競爭優勢越來越小,安全感漸行漸遠。

其實能理解,如果我是企業老闆,我也不想要35歲以上的員工。

首先,35歲以上的員工,起碼工作10年了,經驗豐富,薪資要求高。可是有個扎心的事實是,你花10年才積攢的經驗,往往被新來的年輕人一年就學會了。你要求月薪1萬,不然你還不上房貸養不起家,你掙的是養活一家老小的錢,可是這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只要求5000,他一人吃飽全家不餓,掙的是自己的零花錢。10000和5000,怎麼選?一目瞭然。

其次,你上有老下有小,所以你不能加班,拒絕出差。而且隔三差五給孩子開個家長會,帶老人去個醫院,甚至,自己身體也出現各種問題,於是你不得不經常請假。可是剛招聘的年輕的小姑娘小夥子,無家一身輕,年輕活力身體好,隨便加班到深夜,隨便出差到天涯海角。

最後,你引以為傲的工作經驗,其實早已成為你落伍的證據,就拿我所從事的財務工作來說,很多人以為“越老越吃香”,其實早已悄悄改變了規則。而是,“你有多少年經驗,就意味著你落伍多少年”,扎心吧?而且固有的經驗和習慣一旦形成,很難打破,除非你處於較高級別的管理崗位,否則分分鐘被財務機器人代替。於是和年輕人比起來,你“頭腦僵化,不知變通”,“無法快速接受新事物”,“學習接受能力差”……

一旦裁員,35歲以上基層員工處於風口浪尖。你可以不屑一顧,但這卻是殘酷的事實。

你也想努力學習,考證,給自己鍍金,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可是你下班要買菜燒飯,洗碗刷鍋做家務,輔導孩子作業,每天忙得像陀螺。好不容易盼到週末,你的時間都花在陪孩子上各種補習班上。於是你只好把睡覺的時間擠出來學習,可是沒過多久,你發現自己開始失眠、脫髮、睡眠嚴重不足、記憶力減退,影響工作……

不學習,你沒有競爭力,沒有安全感;一努力,身體就開始出現各種問題,你會進入另一種焦慮。你陷入了惡性迴圈。

家長們的壓力,其實還遠不止這些,“三座大山”或者“N座大山”的重壓下,家長們其實已經悄悄變化,每個人心中都掩藏著一座活火山,時刻奔湧著能消融一切的岩漿。我們以為自己承受著壓力,其實早已在不知不覺中,把壓力悄悄傳遞給了孩子。

所謂,凡事皆有因,有因必有果。

我們再來看看這些“果”背後隱藏的真相。

1、“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其實是家長對自己人生的不甘。

承認自己平庸,其實很難,我們往往要花30、40年甚至更久,才能平靜地接受,自己只不過是個普通的人,既沒有“天賦異稟”,也沒有“懷才不遇”。

可是承認自己的孩子也是個普通的孩子,對很多家長來說,比承認自己的平庸更難。

所以我們拼命逼著孩子,你不僅要優秀,還要比別人更優秀!只有你努力學習考上985、211,你的人生才能自己選擇,而不是被別人選擇。可是我們從來沒有捫心自問過,你自己考上985、211了麼?你已經千萬身家,財務自由了麼?

沒有,今年如果不是疫情,你連車釐子都還沒有自由!

那你憑什麼要求孩子必須考上985、211?必須成龍成鳳?說到底,你只是想讓孩子替你完成你年輕時沒有完成的夢想罷了。可是孩子也有他自己的人生。

2、“輔導作業導致心臟搭橋”,其實是家長教育方式的失敗。

為了能讓孩子能有個更好的未來,很多媽媽放棄了自己的工作,全心陪讀。在媽媽看來是為了孩子做出了巨大的犧牲,於是潛意識中就要求孩子有所回報,那就是要取得好的成績。殊不知,對於孩子來說,過度地關注實際上讓孩子失去了自由,母親無形的控制讓孩子窒息,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更加容易叛逆。

本文所列兩起弒母案件,均發生在孩子與陪讀媽媽之間,所以也要引發我們的思考,陪讀,到底是利還是弊?對於父母來說,孩子是“上個好大學,月薪8萬”重要?還是“健康快樂就好”?我們對孩子的愛,到底該用什麼樣的方式表達出來?

其實,在小學階段,我們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好習慣將使孩子受益一生。漸漸長大後,我們要做的,是把孩子真正當做一個“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尊重,而不是其視為家長的私人物品。生活中,父母應儘量減少代勞代辦,凡事先徵求孩子的意見,儘量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

以愛為名,卻把孩子逼上絕路,這樣的悲劇,真心希望不要再發生。

3、暴力語言給孩子造成的傷害,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

曾經看過一個教育短片《語言能造成多大的傷害》,不過短短兩分鐘,卻直扎人心。其中很多話,也許你剛剛才對自己的孩子說過: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就沒見過像你這樣笨的!”

“你不嫌丟人我還嫌丟人!”

還有很多類似的:

“我怎麼會有你這樣的孩子!”

“你怎麼這麼沒用?”

“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你天天都在幹什麼?”

我們以為打孩子才會傷害孩子,卻不知道語言上的傷害,同樣會在孩子身上、心上留下深刻的烙印。

就像上海那個跳橋的少年,從拉開車門到從橋上翻身跳下,沒有絲毫猶豫,整個過程,不到5秒。

這之前媽媽對他說過什麼,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這樣毫不猶豫地放棄自己17歲的生命,如此決絕,內心到底是積攢了多少痛苦和委屈?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也同樣適用於家長和孩子之間。

4、如何和孩子有效溝通,是每個家長都要學習的課程。

家長和孩子溝通中最常見的誤區:打、罵、吼叫、指責、攻擊,這些都屬於暴力溝通,是首先要避免的,除此之外,“怎麼跟他講道理都不聽”,也許是家長最常遇到的困惑,其實,喜歡和孩子講道理,也是和孩子溝通中的一個常見的誤區,因為,家長講的道理,是從家長的角度和經歷、體驗等總結出來的,但是對於孩子來說,他沒有經歷、體驗過,所以無法產生共鳴,家長講的道理,自然也起不到作用。

那麼,怎樣才是正確的溝通方式呢?我認為有四個關鍵詞:尊重、傾聽、共情、建議

尊重:把孩子當做一個成年人,一個獨立的個體對待,允許他有自己的想法。

傾聽:單純地聽孩子說話,給孩子傾訴和發洩的機會,不做任何點評,不判斷對錯。

共情: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孩子提出的問題,並把感受告訴孩子。

建議:針對問題提出兩到三個建議,讓孩子自己選擇最合適的,而不是命令孩子必須怎麼做。

同時,還要配合身體語言,比如擁抱孩子,握著孩子的手等等,並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語氣,讓孩子知道,他是被愛著的,而你,是始終站在他身邊的。這樣,孩子才願意相信你,才有安全感。

5、穩定的情緒,平和的心態,才是我們能給孩子最好的幫助。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靜止臉實驗”,實驗的結果告訴我們: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孩子往往是透過媽媽的情緒,建立對外界的反應!

媽媽的一言一行,實際上都會對孩子有影響,所以,遇事千萬不要衝動,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再來安撫孩子的情緒,最後再來處理事情。

以“南京高中生弒母案”為例,從案例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這場悲劇之所以會發生,和案件中的媽媽有很大的關係,她對孩子要求極端嚴格,在孩子達不到她的要求時,這位媽媽又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動輒惡語相向,打罵孩子,甚至曾經拿著菜刀威脅孩子,這樣的情緒怎麼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呢?

有人說,擁有一個情緒穩定的媽媽,是孩子一生的福氣,深以為然。其實,一個情緒穩定平和的媽媽,不僅是孩子的福氣,也同時決定著家庭的溫度。只有媽媽保持穩定、平和、積極的情緒,才會讓孩子的內心充盈著滿滿的安全感,讓他始終感覺到被愛包圍,長大了才能擁有行走世間的強大底氣。

“教育是一門科學,嚴格不是教育,打罵不是教育,自以為是不是教育。

教育是陪伴,不能陪伴,就閉嘴。

教育是尊重,不能尊重,就遠離。

教育是理解,不能理解,就反思自己。

教育是信任,不能信任,是一種危險的訊號”。

與大家共勉。

14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耄耋老人撫養養子,獨自去世周圍一片狼藉,現實令人氣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