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文丨西部菌

“要看洪崖洞,給你‘封’了一座橋;要看輕軌穿樓,給你修建一個觀景臺;怕火鍋辣,給你清湯、微辣和鴛鴦鍋……現在過十一,重慶給你騰出一座城!”

這個十一假期,重慶、武漢、成都、杭州、西安等網紅城市,又再度領銜遊客人數榜。

來源:重慶事務所

特別是重慶,不僅接待遊客數量超過了本地常住人口,交通管制、給市民群發簡訊呼籲錯峰出行,為遊客提供遊覽方便等一系列操作,也被調侃為“實力寵粉”,在全國遊客面前怒刷了一波好感。

這個“寵遊客”的舉動,直接原因當然是改善地方的旅遊環境。但是換個角度看,重慶的這個做法,其實也恰恰抓住了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發力點——善待外地人。

01

城市為什麼要善待外地人?

沒有哪個城市不需要外地人。城市不同於鄉村,一座城市的發展史,可以說就是一部外地人聚集變為“本地人”的過程。所以,城市的影響力,首先就表現在其對外地人的吸引力上。

比如,北京、上海、紐約、倫敦等國際大都市,其能量的一個重要方面便是能夠吸引世界範圍類的人才;而一批強省會城市、國家中心城市,吸引的則主要是省內人口、全國人口。

外地人的多寡,是判斷一個城市活力、輻射力的重要指標。比如,北京、上海、深圳的常住人口中,非本地戶籍人口在800到1000萬之間,而重慶、成都、武漢、杭州等二線直轄市、強省會,常住人口中的外省人口(不包括省內)大多不到200萬。

當然,也有相對特殊的城市,比如東莞,作為普通地級市,其常住人口中,外省人口規模也達到500萬級別。這主要是由其特殊的產業模式決定的。另外,背後廣、深這兩座超級城市,也讓東莞獲得了其它城市無法複製的分流紅利。

但總體說,外來人口越多的城市,實力越突出。一個城市的人口吸引半徑,與城市的發展實力成正比。“人往高處走”的定律,也是城市的發展規律。

這些年,各地掀起的“搶人大戰”,說到底也就是要在全國範圍內搶奪“外地人”。

善待遊客,雖不能直接等同於“搶人”,但來的都是客,作為城市的流量之一,大量遊客的湧入,同樣是城市吸引力和活力的一部分。

來源:第一財經

特別是對重慶、武漢、成都、西安、杭州等城市而言,十一黃金週這樣的全國性假期,實質就是城市自我展示的一個契機。

比如對北京、上海來說,恐怕不太會有人因為一次旅遊,就選擇前往就業、安家,但在重慶、成都、西安等二線城市,這樣的故事可能每天都在上演。西部菌身邊就有這樣的朋友。

需要“搶人”的城市,就不應該放棄每一次展示自己的機會。

02

人口就是流量

每年各地公佈自己的旅遊資料後,不管是遊客數量還是旅遊收入,都會有不同的榜單,並且一些資料的相差還比較大,這主要是因為口徑的差異。

比如,像重慶、成都、武漢,這些城市的回鄉、過路中轉人流,到底要不要算進旅遊人數?這個問題當然見仁見智,但不可否認的是,一個城市的過路人口多,同樣是一個城市實力的體現。

大家都知道港口的重要性,它本質上不過扮演的就是貨物中轉站的角色。而大量的人口在一個城市中轉,也是同樣的道理,證明這個城市多半是區域性的交通樞紐。

相反,一些城市因為不具備這個優勢,可能不僅中轉人口少,也吸引不了足夠的外來人口。

我們經常說一些城市沒有存在感,為什麼沒存在感?其中一個很大原因,無非就是它在產業、交通等方面,未能扮演樞紐角色。換句話說,它不能成為人口、貨物乃至資本的連線點。這樣的城市,存在感當然就大打折扣。

眼下的一些網紅城市,至少在某些方面,是具備人氣的。這其實可以給發展帶來更多的可能性。當然,更進一步,如何將這些人氣、流量固定下來,轉化為更實在的發展紅利,是需要思考的。

比如,重慶接待的旅遊人數多,但人均消費相對較低,這就啟示整個城市消費熱點的培育還要多多努力。未來消費活力對城市越來越重要,這一點尤其不能忽視。

03

得流量的城市得未來

熟悉西部城事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我們不認為城市只能靠戶籍搶人,但降低城市的落戶門檻,卻是必要的。因為隨著人口流動的趨緩,人口之於城市的價值會越來越突顯。

近些年,不管是城市搶人,還是通過區劃調整來做大城市的人口、經濟體量,都是對這一趨勢的自覺遵循。

資料顯示,中國流動人口數量已經連續三年下降。且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入後半程,未來流動人口規模還將進一步萎縮。

當然,這並不是說人口將不再流動,像因旅遊、商務等活動而短暫流動的現象還將增多,減少的主要是那些由就業驅動的長期流動現象。

也就是說,如遊客這部分流動人口,對於中西部城市而言,未來將顯得越來越重要。它一方面表現在對消費的拉動,另一方面也是城市存在感的一種體現。

值得注意的一個現象是,遊客增多,並不代表一個城市只能做一個花瓶式的旅遊城市。

相反,這些年,重慶、武漢、杭州、成都、西安等城市,一邊人氣大漲,新增落戶人口居全國前列,一舉變身網紅,另一邊在產業上也有屢有大手筆。

比如,重慶加速短板,引入大批科研院校,成都的IT產業,吸引了紫光、京東方等巨頭,武漢拿下小米第二總部,西安也在招商引資上有很大突破,這與其人氣上漲實際上構成了一種疊加的流量效應。

過去城市發展一般是預設產—城—人的模式,也就是說先有產業再吸引人,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城市意識到城—人—產的重要性,也就是說先打好基礎,做大人口體量,然後聚合產業。

用一句話來說,招商引資也好,吸引人口也罷,都是要做大城市的流量,為城市導流,從而為城市發展孕育更多的可能性。

事實上,這些年,強省會成為一種趨勢,越來越多的省份開始注重做大城市平臺,就是對這一規律的遵循。可以說,得“流量”的城市才能得未來。一個城市只要有持續的人氣加持,它的命運差不到哪去。

最新評論
  • 1 #

    典型的假大空資料,怎麼可能呢?巴黎一年的接待遊客八千萬,而朝的許多城市,卻在短短的黃金週裡,居然,都超過了千萬。可笑至極!

  • 2 #

    重慶不該是個省嗎?成都西安是單獨的市,比得過重慶就鬼了

  • 3 #

    杭州不需要外地人,典型的是農民工子女就讀問題,電費收取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閩南小埕院”建成開放,讓你尋回小時候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