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新年伊始,談這樣一個話題,似乎有些不合時宜。

但不談,不代表就不會發生。

就在2月18日,江蘇揚州,一名11歲女孩墜樓身亡。據小區內的居民說,女孩墜樓前,因假期作業問題和母親發生過爭執。

此事衝上了熱搜。

面對類似的事情,大家的第一反應是,歸責。

有指責家長把孩子逼得走投無路,不懂良性溝通的;

有反過來認為是孩子太玻璃心,承受不起一點壓力的;

甚至還有人指責孩子在透過這種方式報復家長,體現了一種孩童的惡與無知。

不瞭解具體情況,更非當事人,作為旁觀者,我們很難知道真相,因此評價事件本身的意義不大。

目前唯一能確定的事實是,孩子和家長髮生衝突,孩子墜樓身亡。

不過,這兩件事情,未必是強因果關係。

即,看起來是衝突導致這場悲劇,但跳出個案,窺全貌,我們會發現,背後有著更為複雜的社會歸因。

比如,疫情期間,出現一種現象:北上廣深等大城市的中小學生自殺人數大幅度攀升,是以往同期的幾倍,以至於一些地方的教育局緊急叫停了復課之後學校的摸底考試。

在這裡,只看某些自殺個案,無非還是起於作業、學習等大同小異的原因。

客觀的疫情必然成為歸因的一個方向。

就疫情和孩子壓力及自殺問題,魚sir去年寫過一篇文章《因為網課自殺?相對成人,孩子的崩潰來得更悄無聲息》,其中提到一點,幫大家複習一下:

“孩子是這個社會的弱者,在家庭的權力結構中,也處於弱勢,他們高度依賴外界,被動地接收著一切,往往更加敏感與不安。而這次疫情,許多家長忽略了孩子心理的波動與掙扎,仍舊像平常一樣,只關心他們學習的結果,很有可能還是帶著一種不自知的,激烈程度超過往常的情緒,不斷催逼著他們。這會導致許多孩子難以自處。不要忘了,孩子同樣要承受疫情帶給他們的各種壓力,而除此之外,他們還要承受父母日益緊張的關係,無法專心學習,不能與同齡人交流分享等帶給他們的種種不安。”

當然,歸因於疫情,並不意味著家長或孩子各自的責任就此豁免。

相反,這能幫助彼此跳出原有的“解題思路“,更快意識到,親子相處模式要有新的調整了,以便更好地履行各自的責任。

同樣,就18日發生的這個事情,我們也可以嘗試用這種方式去理解,然後慢點往作業、衝突處理、溝通、家庭教育方式上歸因。

先從宏觀上來看一看,孩子與自殺之間的關係。

21世紀教育研究院主編有一份關於“中小學生自殺”的資料調查。其中提到,在時間段分佈上,自殺及未遂的發生情況形成明顯的波峰與波谷,開學季前後居多。

寒暑假期間數量相對少;而新學期開學前後的4月、5月、9月自殺死亡案例數量最多。

少年兒童的自殺人數從小學六年級開始攀升,在初中階段達到峰值。中學生的死亡案例是小學生死亡案例的7倍,具體比例為7.2:1。

就這些資訊,我們會把孩子自殺,不假思索地歸因於學習壓力,比如開學前後,摸底考排名壓力,六年級小升初擇校壓力等等。

學習壓力可真是個萬能“背鍋俠”。但事實遠非如此。

學生開學前後自殺現象,最典型的要數我們的鄰國日本。

9月1日開學日,每年這一天,是日本學生自殺率最高的日子。

據日本內閣府統計,1972年到2013年的42年間,在總計18048名自殺青少年當中,平均有92人在8月31日自殺,9月1日為131人,9月2日為94人。

為了引起人們對學生自殺問題的重視,有專家在這一天來臨前曾發出警告,“您孩子的生命正在進入倒計時。”

電影《自殺俱樂部》的開場就部分反應了這樣一個現實:伴隨著說笑聲,一大批身穿制服的女學生湧入地鐵站。她們看上去朝氣蓬勃,臉上洋溢著放學後的喜悅。但下一秒,她們卻手拉手跳向鐵軌、跳向死亡。

電影《自殺俱樂部》

情況的日漸惡化,促使日本相關學者在這一方面的研究增多,得出的原因五花八門。

其中主要原因是校園霸凌,其次是學業壓力,還有“不想早起”“與同學或老師的關係不佳”“害怕集體生活”“對黑色校規不滿”等也被很多學生提及。

這份報告中也分析總結了國內孩子自殺的原因,依次為家庭矛盾、學業壓力、師生衝突、心理問題、情感糾紛、校園欺凌六大類。

雖說學習壓力是一個很重要的觸發點,但大家有沒有發現,拿掉這個,剩下五個大致可歸結為一個原因:關係破裂。

學習壓力,某種程度上而言是一種客觀存在,且每個人都有,但關係處境,每個人都不一樣。

在群體中,如果一個人和周圍人的關係緊張,彼此無法建立基本的信任,形成的壓力通常遠超過學習壓力。

但這種壓力,尤其是孩子揹負這種壓力,常常被忽略。

一方面,成年人沒有平視孩子的社交,認為孩子的社交“也就那麼回事兒”;另一方面,社交被認為是“不務正業”,耽誤學習。

可恰恰是這種忽略與倒置,讓悲劇發生了。

比如,孩子在學校,和好朋友有矛盾,不喜歡班主任,被群體排擠,甚至霸凌,這種情況下,孩子當然不願意去學校。

更難過的是,在家,爸爸媽媽還逼著寫作業,說實話,孩子都懶得去學校,他們哪還有動力好好寫作業,結果,親子關係也搖搖欲墜。

當下,身處這些關係中心的孩子,最大的感受,根本不會是學習壓力,而是“自己很失敗”“沒有人愛我”。

2020年的5月6日,西安一名9歲的女孩因為無法按時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從15樓跳下自殺。寫的遺言催人淚下。

魚sir在上文提過,孩子作為家庭,同時也是社會結構中,最弱勢的一方,他們高度依賴外部環境,依賴親密關係裡的安全感。

一旦這份安全感出現了裂痕,於孩子而言,很可能是無法承受之痛。

寫到這兒,魚sir想起不久前一位家長和我描述的一個場景,挺動人的:

在一個氣溫零下又下雨的傍晚,他四年級的娃出門去找夥伴玩,兩個男孩沒有追逐打鬧捉迷藏,而是站在小區廣場中央,吹著冷風,聊了一個多小時的天。

孩子的父親把這個事情當笑話講給我聽,我卻覺得彌足珍貴。

因為,如果每個孩子周圍的每一種關係都是如此,大概就不會有孩子捨得離開這個世界了。

#當對孩子有情緒時,你是怎麼處理的?#

7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男童在家,竟險些喪命:孩子天天接觸的致命危險,家長趕緊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