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幾個朋友相約去拜訪一位長者,閒聊間,老人的電話響了,她禮貌地對我們說了一聲“對不起”,起身,用手半掩嘴接聽電話。電話持續了近2分鐘,她的手一直遮著嘴、說話的聲音也很小,完全不妨礙我們的交流。看著她的舉止,聯想到公汽上經常遭遇的“高音炮”媽媽團,地鐵上大聲喧譁的大哥大姐們······其實修養就在小細節中體現。
小聲說話體現文明、禮貌、尊重、自律和修養。
馮蘭認為,說話是人際交往中最常用、最普通、最直接的交流溝通方式。首先要強調不說髒話粗話、不罵人、不說汙言穢語,這是最起碼的道德修養底線。而小聲說話,是指在很多公共場合,要放低音量,不要高音大嗓、大喊大叫,不做高音喇叭、不大聲喧譁。小聲說話既體現了文明禮貌,也體現了對對方的尊重。
馮蘭舉例說,疫情期間,各單位、各社群、小區設安保門衛嚴格管理,這本是防止疫情傳染、保居民健康的重要舉措。有時候,由於安保門衛與居民之間有一方或雙方說話不當,從而引發激烈爭吵甚至動手打架的事件時有發生。究其緣由,往往與互不示弱,以高聲、吼叫壓制對方而引發。如果大家都心平氣和地交流、輕言細語地解釋,也不至於出現以上事件。還有的居民在清晨或夜間,大聲說話、高聲訓斥孩子,或者夫妻之間大吵大鬧等等,完全不顧及街坊鄰里其他人的感受。這不僅是對他人的不尊重,也是對公共空間的一種侵犯。
小聲說話的文明習慣應該從小養成
馮蘭說,曾看到一些資料,介紹國外一些中小學為了讓孩子們從小養成不大聲喧譁的好習慣,在校規校紀中明確規定:學生在學校教室樓道里、在餐廳進餐,只能用耳語的聲音與鄰座交流,禁止大聲喧譁,以此培養提升學生的剋制能力、自律意識、素質修養。
馮蘭教授介紹說,多年來她一直堅持給武漢市中小學生舉辦禮儀講座,她呼籲教育部門要重視對孩子們文明習慣的培養,教育孩子們從小學會小聲說話,養成良好習慣。
很多場合需要小聲說話:
1.影劇院、展覽館、圖書館、閱覽室、報告廳、醫院等場所
在醫院看望病人,有的人高聲談論、放聲大笑,也很不合時宜。病人最怕吵鬧,在醫院要放低音量、小聲說話。這也是對所有病人的尊重和關愛。即使在醫院的電梯、樓道也要小聲說話,這才體現你的修養和優雅。老年朋友們也一樣,如果你做得很到位,受到他人的尊重也很自然。
馮蘭教授講到了自己的一次親身體驗:在醫院看望病人,進電梯以後接聽電話,她習慣性地用手遮擋住嘴,直到打完電話。同在電梯裡的一位年輕女士對她說道:“您這樣做讓我非常敬佩,我們年輕人要向您學習。”這表明了年輕人對“小聲說話”、不打擾他人的認可和讚賞,老年朋友這樣做也為年輕人樹立了榜樣。
2.飛機、遊輪、高鐵、地鐵、公交車、候車室等場所
在這些場合常常可以看到有的人高談闊論,有的大聲嬉鬧,有的在電話中談家事、談生意,很投入、旁若無人,亦或是服務員過來提醒依然無動於衷。
有這樣一段故事,幾位長者在遊輪的船艙談笑風生,很晚了依然很興奮。隔壁船艙一位文質彬彬的女士過來,很有禮貌地提醒她們小聲說話,她們當時接受了,安靜下來了。可那位女士走後不一會兒功夫,她們又習慣性地大聲嘰嘰喳喳說笑起來。那位女士這次端著一盤美食過來,一邊給她們送美食,一邊再次提醒她們小聲說話、安靜點,因為大家都要休息了。這讓她們非常不好意思,終於安靜下來。這件事給這些長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而那位女士充分體現出她的文明禮貌、良好修養和優雅風度,值得所有人學習。
3.飯店、餐廳、商場、超市等場所
經常會看到這種情景,導遊帶領旅遊團隊下榻飯店,一群遊客或聚集在大廳門口,或圍在櫃檯前,大聲地各說各話,導遊說什麼也聽不清,場面很尷尬。
飯店餐廳,安靜舒適是最重要的,一些管理規範的五星級大酒店,服務員說話都是輕言細語。有時餐廳播放輕音樂,有時鋼琴師現場彈奏,讓人放鬆心情、品嚐美食,享受寧靜溫馨的氣氛。
4.單位、家庭、街坊、鄰里等場所
平時在大眾場合與同事、家人、鄰居交談,也要小聲說話。不要認為是老熟人、自家人就可以不顧及場合,隨便大聲呵斥晚輩,不尊重別人就是不尊重自己。構建良好的親人、鄰里關係,也需要小聲說話,互相尊重。
5.各種各類團隊群體開展活動的場所
這些民間團隊組織各種聚會、活動,在公眾場合常常成群結隊,走到哪裡都是歡歌笑語(這是好事),但也有些朋友大聲喧譁、吵吵鬧鬧、放聲大笑、大呼小叫。而那些文文靜靜、小聲說話、溫文爾雅的團隊更受人尊重、稱讚。
總之,中老年人在公共場合一定要養成小聲說話的習慣,這是做到優雅生活的最重要的細節之一,也是交往禮儀的重要一課。希望大家能用實際行動改變自己,注重禮儀,不斷提升素養,為年輕人和子孫後代做個好榜樣,不做大嗓門粗野之人,要做一個能剋制情緒、小聲說話的優雅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