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虎爸”教育兒子的神操作引起了網友的關注。
浙江金華火車站,巡視的民警發現了一名獨自哭泣的9歲男孩小旭。
經過詢問得知,小旭的爸爸將他帶到這裡來後,轉身就走了,任憑小旭無助地哭喊,從未單獨出門的小旭,被嚇得瑟瑟發抖,定在原地,淚流滿面。
民警在和小旭媽媽取得聯絡後,得知:這是爸爸為兒子精心安排的一場“練膽”之旅。
原來,小旭性格內向,平時不愛與人交流,在學校也不合群。最近,還因為不服管教被老師批評了,爸爸急於改變這個情況,想到了把小旭獨自“扔”在火車站、讓他自己想辦法回家的法子。一是想“懲罰”一下兒子,二是更想用這個方法逼迫孩子與他人交流,鍛鍊一下兒子。
沒想到,鍛鍊沒成功,小旭被嚇得反而更膽小了。
對於這位“虎爸”的“雷霆教育”,不少網友都很憤怒,覺得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心理陰影:
你家有“內向娃”嗎?
對此,你怎麼看?你覺得孩子的內向是缺點嗎?
內向的孩子大多數是什麼樣子?
“膽小”、“怕生”、“不合群”。
乍一聽,似乎每一個都算是缺點。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在《心理型別》中首次提出內向的概念,他說:
內向者會受到內心的思考與感受的世界的吸引,外向者會被人與活動等外在生活所吸引;
內向者專注於他們理解的周圍事物的意義,外向者扎入事情本身;
內向者透過獨處充電,外向者在社交不足時需要充電。
——《心理型別》
通俗地講,其實就是:內向是孩子的性格,不是孩子的缺陷。
發展心理學專家傑羅姆·凱根曾經測試了 462 位嬰兒,並進行了長達十幾年的追蹤研究。
研究結果驚奇地發現:在小孩四個月大的時候,就能預測出他的性格是內向的,還是外向的。
在四個月時表現出手腳蜷縮、極度不安甚至大哭的小朋友,通常一到兩歲時就會傾向於靦腆和內向,即使在他們長大到 18 歲,他們的性格還是內向的。這是與生俱來的神經化學特質使得小孩子有那樣的表現。
孩子內向或外向,雖然後天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但仍很難超越基因所劃定的框架。
因為,內向和外向都是與生俱來的個性特徵,本身並沒有優劣之分。能定性的只有我們給這些性格貼上的標籤。
性格不同,但各有千秋
美國社會學家弗洛姆說:“人們生來平等,但又生來個性各有千秋。”
若是每人手上都有一張白紙,不同性格的人所描繪的圖畫也各有風格。
湖北“學霸”唐楚玥打破了眾人對學霸內向性格的印象,她活潑開朗,又多才多藝。
與唐楚玥性格相反的另一個“學霸”王淇穎,卻性格內向、低調,但她還酷愛旅遊、運動,打破了人們對內向孩子的刻板印象。
許多家長認為,外向象徵著積極、勇敢、自信、有領導力;而內向卻意味著被動、怯懦、自卑、不合群。因此,當察覺到孩子初顯內向端倪時,千方百計要扭轉這種性格。
但誠如富爾曼諾夫所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沒有兩個人一樣的;真是人跟人各異,石頭跟石頭不同。然而大家合在一起,就成了相互交織在一起的群英譜。”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每天長跑和寫作,已經堅持了三十多年。
外人常以“自律”讚美他,但他卻說,這不是自律的功勞,而是因為這兩件事符合他的天性。
常人看來枯燥、寂寞,他卻能從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秩序。
在人際交往中,外向的人呼朋喚友、開朗健談。
內向的人或許有些慢熱,但他們也能從中尋找到自己內心的快樂和舒適。
內向並不代表離群索居、內心封閉。內向只是另一種與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
逼孩子外向,是最大的殘忍
紀錄片《零零後》中的芭學園幼兒園裡,有個叫一一的小朋友,她總是喜歡靜靜地一個人待著。
一個人睡覺、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玩耍,身邊的笑聲、鬧聲似乎都與她無關。
一一的特立獨行很快引起了老師的注意。老師開始多次引導一一和別的小朋友玩。
不滿3歲的一一,卻淡定的說:
我就喜歡一個人玩;
我覺得一個人挺好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
當你看到這時,是不是也會擔心,這個孩子怕不是自閉吧?她長大能不能融入社會?
但13歲的一一,交出了我們意想不到的人生答卷。
從幼兒園到小學,再到小學到初中,隨著年齡的增長,一一的社交面也越來越廣,也交到了好朋友,甚至學習著奉獻社會,到幼兒園當義工。
而這一切成長的根源,都在於她母親的接納力:
“我們覺得她這樣蠻正常的。”
有心理學家曾說:如果因為孩子內向,父母經常有意無意地糾正或者表示歉意,那麼孩子就會自卑甚至因為痛恨自己的個性,引發心理障礙。
性格沒有好壞之分,只是他們獲取能量的方式不同而已。
內向的人需要透過獨處來恢復能量,而外向的人需要透過社交來獲取能量。
所以,作為父母,不要綁架孩子的個性,讓孩子覺得自己是有“缺陷”的。
對內向的孩子,父母要更懂他們的心
性格內向或外向,只是孩子如何認識和融入世界的方式。
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裡,外向型孩子會更容易適應,而內向型孩子相對比較慢。
所以,內向型孩子需要父母投入更多的愛和理解:
學著接受孩子的獨特
樊登曾講過兒子嘟嘟的事情。
嘟嘟幼年時過生日,小朋友們到家裡玩,孩子們把家裡鬧翻了天,而嘟嘟卻一個人跑回房間裡哭起來,原因是受不了小朋友們太吵鬧。
對於嘟嘟這樣的孩子,很多家長會強拉著孩子去融入。而樊登卻選擇接受嘟嘟的內向。
接納孩子原本的樣子,才是父母與孩子最有溫度的共情。
善於發現孩子的天賦
朱德庸在《朗讀者》中回憶:自小因性格內向、成績不好,常遭到同學的排擠,還曾因掛科被數次勸退。
弱小又無反抗能力的他,便透過將經歷畫成漫畫來治療內心的不平。
而發現他繪畫天賦的父親全力以赴支援他,當天賦被釋放得淋漓盡致時,他也成就了他自己。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寶石,只是內向孩子的寶石可能隱藏得更深,需要藉助父母的“慧眼”才能發現。
別將孩子推向孤僻的深淵
很多家長將“內向”等同於“孤僻”。
但其實,內向是孩子的正常性格,而孩子的“孤僻”往往是因為外界的傷害。
當孩子試圖向你敞開心扉時,你是否因為忙碌而忽視?當孩子對某些事物產生興趣時,你是否因為擔憂影響他的學習成績而制止?當孩子向你講述他與同學、朋友之間產生的分歧矛盾,你是否認為他小題大做?
沒有一個孩子生來就孤僻,生來就沉默寡言。
孤僻的背後,是情感需求被忽視,是父母先殘忍的傷害了孩子。
於是他便封閉了自己的內心,在外面築起一道道高牆,把父母隔離在外,拒絕再次受到傷害。
孩子的成長環境應是各不相同的,就像園丁種植花草一樣,不同種類的植物有不同的種植環境,有的草喜蔭,有的花向陽;只有在適合生長的環境裡面,才能展現出它最優美的姿態。
孩子的性格也是如此。天性使然,沒有什麼好壞之分,作為父母,尊重和接受孩子,才能成為他們前行中最強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