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是吳富江(化名)的工友嗎?我是太陽城急救站的張豔蓮大夫,想問一下吳富江現在怎麼樣了”,2021年2月18日下午,她緊張的撥通了一個電話。
“真的非常非常感謝你們,如果不是你們及時趕到,不是你們專業的轉運和救治,富江是不可能恢復的這麼快的,明天他就可以出院了”,工友還未等張豔蓮大夫說完話,就忙著說。
聽見患者都要出院了的張豔蓮,頓時鬆了一口氣,緊張的她此時已是由衷的興奮與激動!
嗯,是這樣的。事件要追溯到2021年1月26日下午,我們太陽城急救站接到北京市急救中心的任務,一名建築工人空中作業時不慎失足,從9米高的高空中墜落,徑直紮在了豎直插在地面的工程骨架鋼筋上,兩根鋼筋從臀部插入胸腔,有50多釐米,急需我們120救援。
天啊!兩根鋼筋,那情況非常緊急呀!
是的,我們接到電話後,心裡很緊張,兩根鋼筋穿進身體,想想都疼死了,我們當時真是恨不得立馬趕到現場。放下電話後,我們穿戴好裝備,片刻沒耽擱,立馬出發。車組司機黃學亮師傅是多年的老司機,也熟悉路線,一路狂奔,用最短的時間到達了事故現場。
到達現場後,只見吳富江躺在地上,滿身是血,正在低聲的呻吟,疼的幾乎昏厥過去,我們到達時,他已經是休克前的表現了。我們和他的十幾個工友小心翼翼的將他抬上救護車,護士鄭光磊緊急建立靜脈通道補液,並給予吸氧,同時行心電監護。
如此困難,你們是怎麼轉運的?
因為鋼筋插入深度不明確,在轉運的過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致命。擔架工劉雨飛、張奇峰及我們三位醫護司在將吳富江抬到擔架床上時,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如在刀刃上行走一般,心都是懸著的。調整半天,終於協助他找到了一個合適的體位,取右側臥位,左手支撐在擔架床上,真怕體位不對,加重了傷情。
雖然成功將吳富江抬上擔架床,但是我們一刻不能放鬆,時刻觀察著他。哪怕微微移動,他都會撕心裂肺般的疼痛,真的給轉運途中帶來了極大的難度。考慮到急救車行駛途中難免顛簸,為了減少鋼筋微移,我們一人手握兩根鋼筋,一人隨著患者的姿勢,扶著他的上半身。司機黃學亮師傅在駕駛車輛時,也盡最大努力穩中求快,為他減輕痛苦。
您怎麼突然聯絡患者的工友呢?
雖然經過我們大家一起努力,成功將他送到醫院救治,但是他傷的太重了,一直擔心他的病情,觀察他的動態。他的主治醫師跟我們說:“兩根鋼筋從臀部插入,致命的一根繞過腸道,擦過肝臟,穿破膈肌進入胸腔,晃過了右心房,停在了主動脈下方。鋼筋穿過他的牛仔褲時,將一塊布料留在了頭端,恰恰是這塊布料救了他,布料形成了對鋼筋的包裹,減少了鋼筋螺紋對組織和血管的損傷。第二根致殘性的鋼筋端部噶然停止在了離脊髓不到1cm處”。
他是幸運的,說實話,從事這麼多年轉運工作,我還是第一次遇見這麼嚴重的患者。這樣的特殊病例可能我們此生也就遇到一次,轉運過程中可借鑑性經驗很少,需要我們整個車組通力合作,機敏、靈活、專業才能讓患者在最短的時間得以救治。
此次轉運您有哪些感觸?
這次轉運也豐富了我的急救經驗:在途中,讓患者取自己感覺舒適的姿勢,而不是按照一般常規的轉運體位轉運;患者右側臥位時取左手支撐在擔架床上,給予患者開通靜脈通道時沒有將患者的手強行移開,而是讓他務必要支撐在擔架床上,另選取足部建立靜脈通道;幫助患者固定在舒適的體位以及固定住鋼筋的位置,減少了路上顛簸和急剎車造成的繼發性慣性臟器損傷。由於患者創傷性疾病的特殊性,如果在轉運過程中判斷稍有失誤,就會失去搶救及手術的機會。
這些對於我們日後的轉運都有一定的幫助。如今,經過一系列治療,吳富江轉危為安了,可以出院了,我們也非常高興。這麼重的患者能夠轉運、搶救成功,真的是一個奇蹟。作為院前急救醫生,每每搶救或轉運成功一個患者,都會讓我們有巨大的成就感。急救工作雖然艱辛,但我們值得的。我們會用我們所學,承托起“生命所繫,健康相托”的使命。
王府醫院大急救中心建設
王府醫院一直積極響應政府關於加強院前急救體系建設的指示精神,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在區衛健委領導和王廣發董事長的領導下,率先開啟了從“急救科”到“大急救中心”的建設步伐,不斷加強院前急救體系建設,逐步完善了急救網路布點,科學配置急救裝備和人員,將急救的觸角延伸向周邊社群以及偏遠農村,以急救點為補充的院前醫療急救網路,實現了15分鐘的院前急救服務圈,為廣大患者開闢了一條生命救援的綠色通道。
截止目前,王府醫院120急救站點已增至8個,分佈在醫院以及周邊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和老年公寓,120太陽城急救站就是其中一個。自2020年2月5日開站以來,積累轉運患者共1300餘人,為廣大患者開啟生命救援的綠色通道!有效的保障太陽城周邊居民的急救需求,疫情期間,更是承擔了新冠疑似患者、密接及次密接人員的轉運工作,為首都的急救事業和抗擊新冠疫情貢獻力量。
9月25日,區人大常委會調研王府醫院院前醫療急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