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9國道新線高速專案施工範圍內的門頭溝齊家莊61棵側柏經市、區相關單位勘查,決定以新增隧道的下穿改線方案,對古樹加以保護。
道讓樹,在北京不乏先例。當年為保護一棵古槐,二環路上的天寧寺橋為此開了個天窗,這株根脈扎入深土、樹幹穿過橋面、樹冠在橋上舒展的“路中樹”,不僅是一道風景,更是在城市發展過程中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理念展示與行動見證。行走在城市中,從東城區倉夾道非機動車道中的國槐、海運倉衚衕道路中的國槐和棗樹,到西城區趙登禹路中的國槐、高梁橋路人行道上的國槐,從北京世園會園區5萬大樹原地保留,到千年守望林中移栽拆遷村老樹“守望”城市副中心,這樣的見證隨處可見。
古樹名木,是大自然給予人類不可再生的珍貴饋贈,徐悲鴻先生在其國畫題記上曾寫下“北京為世界古樹最多之都會”。在北京3000多年的建城史、800多年的建都史中,“古槐、紫藤、四合院”成為城市佈局中的植被標配,潭柘寺中的銀杏“帝王樹”、北海的“白袍將軍”、斷虹橋畔的“紫禁十八槐”……跨度上百年至3000年不等的4萬餘株古樹,或立於深山,或長於郊野,或植於寺廟、或隱於深宮,或種於市井,成為滄海桑田變遷中時間圖章打下的一方方鮮活印記。
為了守護好傳承著歷史文化、寄託著鄉思鄉愁、展示著首都風範、體現著古都風韻的株株古樹,《北京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條例》要求定期組織古樹名木普查並根據普查結果對古樹名木實行動態管理,具體措施包括調查登記、建立檔案、衛星定位,制定保護措施並確定管護責任單位或責任人,標掛統一標識,同時特別提倡認養古樹名木,鼓勵單位和個人資助古樹名木的管護,密雲為保護復壯3500歲“九摟十八杈”的北京側柏之王,專門建立了一座管護站。
市委書記蔡奇強調,“古樹是不可多得的資源,要加強監測,很好保護。”因此,道讓樹,不僅為古老生命讓出了一片棲息之地,更讓出了生態文明建設中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