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多數家庭,都需要老人幫忙帶孩子,因為社會競爭強,工作壓力大,僅靠一人的收入,很難維繫家庭的正常運轉,那麼帶孩子的任務,自然落到老人身上。
如果老人和子女住得不是太遠,照顧起來也相對方便一些,但有些老人是農村的,要麼子女把孩子送回老家,要麼老人進城。
為了孩子的教育著想,子女會選擇後者,老人雖然不情願,可心疼和體諒子女的不易,只好進城帶娃。
孩子差不多上小學了,大多數老人自動隱退,回到老家過自己的日子,有一些老人,卻不願意再回老家,哪怕是兒媳給臉色,也想留在城裡。
很多人說,這樣的老人太不識趣,免費保姆還沒當夠嗎?不願意回去,就想依賴子女給自己養老吧?
其實很多時候,並非我們想的那樣,他們有自己的考慮和想法。
今年67歲的二舅媽,進城給大哥大嫂帶了8年孩子,按理說,孫子已經上了小學,兒子和兒媳可以自己帶了,她應該回老家才是,二舅媽卻不願意回去。
大嫂旁敲側擊,房子才74平,每天跟孩子擠到一張床上也不舒服,老家空氣好,房子也寬敞,房前屋後還有小 園 子,種點綠色蔬菜多好。
二舅媽頭都不抬地說:“那你們給我買一張摺疊單人床,我睡在客廳,這樣不就可以了。”
摺疊床大多是彈簧的,偶爾睡個幾次無所謂,如果每天睡這種床,不要說老年人,年輕人也是受不了。
大哥其實不想二舅媽回去,無奈婆媳磕磕碰碰多年,他夾在中間也不好過,這些二舅媽也是知道的,為什麼還要固執地留在城裡呢?
百思不得其解,於是問她,“媽,我都答應過你,等你不能動那天,我肯定把你接回來養老,可你為啥就不理解呢?”
二舅媽坐在沙發上嘆了一口氣說:“我不是那種迂腐不化的老人,你們有沒有想過我的感受?反正也是呆不下去了,走之前我要把心裡話說出來。
我來城裡給你們帶了八年的孩子,你們可能沒啥感覺,認為老人帶孩子都是應該的,這些我都不計較了,誰讓我是你媽呢。
每次你們讓我回老家,孩子都跟你們鬧,尤其晚上睡覺時,總是求我不要走,每晚都是緊緊地拉著我的手,害怕自己睡著我走了。
他不想我離開,我也害怕突然走了,孩子上火生病。
還有當初來城裡我生了好久的病,那是不習慣這裡的生活,誰也不認識,每天只能憋在樓上,後來孩子大點了,經常帶到樓下曬太陽,慢慢地認識了幾個同齡老人,心情也一點點好了起來。
如今我適應了這裡的環境,又要我回老家,如果你爸還活著,或許我不會這麼難過。
再就是農村的房子,多年未住人,牆都已經裂縫了,屋裡的暖氣也不能用,線路估計也都爛了,根本沒辦法住人,你們幫我把房子修一下,讓我有個安身之地吧。”
大哥大嫂聽完這些話,慚愧地低下了頭,兩人再也沒有提過讓二舅媽回老家,婆媳關係也越來越好,現在一家人過得非常幸福。
結語:
那些進城多年,幫子女帶孩子的老人,他們不是不知趣,也不是想要依賴子女,而是心中有太多的不捨,以及現實的問題擺在眼前。
第一點:祖孫相互不捨
老人和孩子朝夕相處,給予了全部的疼愛,孩子和老人有了很深的感情,如果老人突然走了,孩子很大程度上會受不了,甚至有些孩子會上火生病。
老人一方面考慮孩子,一方面也是不捨孩子,所以即使與兒媳有些矛盾,仍然不想離開。
第二:環境的適應
老年人適應環境的能力很弱,他們不願意離開多年生活的地方,更不願適應陌生的環境。
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逼著自己真正的適應了新環境,再讓他們回到原來的地方,心裡便很難接受,更不會習慣。
他們害怕挪來挪去,總覺得心裡不踏實,非常重視紮根的感覺,所以不願再回農村。
第三:面子和房子問題
幫子女帶孩子三兩年,回到農村很正常,一旦超過五六年以上,他們特別害怕回去,因為村裡人會在背後說三道四。
比如:兒女不孝順,被趕回老家了。老人當然不喜歡聽這種話,感覺抬不起頭,面子上過不去。
再就是房子,空了多年沒人住,勢必要重新修一下,農村老人沒有養老金,手裡也不會有太多的錢,如果子女不給出錢,他們連住的地方都沒有。
農村老人進城幫子女帶孩子,一定要考慮周全,如果是單身老人,要把醜話說在前頭,不想老人留在城裡,那帶孩子時間不能太長,家中也要託人看管。
如果家中有老伴兒,那就打消留城的念頭吧,子女和父母是兩代人,習慣不同,思想觀念不同,一個屋簷下生活,很容易出現矛盾,彼此都不開心。
與其操心受累不自在,不如回到自己的老窩,想幹嘛就幹嘛,沒有任何約束和限制,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