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三峽水庫是三峽水電站的主體工程三峽大壩建成並投入執行後,所形成的一個“高峽平湖”。

三峽水庫以位於湖北宜昌三鬥坪鎮的三峽大壩為東端、長江干流河床為湖盆,大壩正常蓄水到175米後,江水可向西回溯600餘公里到達重慶境內,形成一個平均寬度約1.8公里、總面積1084平方公里、總庫容達393億立方米的我國最大的人工湖泊。

三峽大壩壩頂高程185米,最大壩高181米,在非汛期的時候正常蓄水位是175米,最低消落水位是155米,而在每年的汛期到來前需將水位降至145米的防洪限制水位,騰出221.5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削減長江洪峰。

作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集防洪、發電、航運、灌溉、旅遊、水產養殖等綜合效益於一體,但是在防洪面前其它的統統都得靠邊站,從175米到145米,這30米的水位差所騰出221.5億立方米的空間就是為了儲存雨季的洪水,因為防洪是三峽工程最核心的功能。

然而,從1997年11月實現長江大截流,到2003年6月三峽工程首次蓄水,壩前水位就達到了135米,隨著之後三峽大壩蓄水高程的增加和近年來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的加大,使得這裡成為眾多淡水魚類等生物生活的天堂,能夠自由自在的生長和繁殖。

經常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三峽大壩從開始蓄水到現在已經快20年了,這麼大的一個人工水庫裡魚到底有多大?要搞瞭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長江裡有多少魚類。

長江裡有什麼魚?

長江全長6387公里,是我國乃至第一長、世界第三長河流,長度和年均徑流量均僅次於非洲的尼羅河和南美洲的亞馬遜河。

作為我國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一路出雪山、越高原、穿峽谷綿延萬里的長江,不僅水能資源豐富,而且魚類資源也相當豐富。

據初步統計,長江滔滔的江水哺育著424種魚類,其中特有魚類就有183種,不僅是我國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鱅魚的棲息和養殖地,而且也是中華鱘、胭脂魚、長江白鱘(2019年12月23日被宣佈滅絕)等稀有魚類等的天堂(注意了,白暨豚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小型淡水鯨,不是魚類)。

近年來,為了保護長江漁業資源和生物多樣性,自今年1月1日起我國正式實施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10年禁漁的計劃,長江十年禁捕對改善野生魚類等物種基因庫、提高特有物種種群數量等意義重大。

而三峽水庫正好處在長江干流江段,同樣也在禁漁保護區域內。

三峽水庫裡有多大的魚?

在四川一帶的漁民中一直流傳著"千斤臘子萬斤象、黃排大得不像樣"的諺語,這裡面講到的正是長江裡的三種“特產”,“臘子”臘子指的是黃臘丁魚中華鱘、“象”指的是有著象鼻狀長吻的長江白鱘、“黃排”指的是“胭脂魚”。

從這個漁民的這句諺語中我們便能清楚地得出,長江白鱘的體型最大,中華鱘次之。

長江白鱘還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叫做中國劍魚,曾是我國最大的淡水魚類,最大的體長可達7.5米,然而這樣一種半溯河洄游性魚類於2019年12月23日被官宣滅絕,也就是說現在長江裡最大的魚類就是中華鱘了,最大體長可達5米、體重約600公斤。

不過中華鱘屬於海河洄游性魚類且性成熟較晚(雄魚最早8歲、雌魚最早14歲達到性成熟),幼體隨江水而下到黃海、東海及南海北部的淺海區域覓食,成熟後再洄游3000餘公里到長江上游宜賓江段產卵繁殖,產卵之後再次順流而下,中華鱘的一生就如圖候鳥般在中國外海與西南內地江段之間順流直下和洄游,淺海海域食物豐富能夠滿足它們對能量的需求,而長江上游江底為礫石且水質好,有利於產卵繁殖。

然而葛洲壩的修建,直接斬斷了“長江魚王”中華鱘正常的洄游這條生命線,導致失去主要的產卵地,由於短時間內很難適應中下游江水平緩的新產卵環境,以至於失去“出海自由”的中華鱘的野生種群瀕臨滅絕。

並且葛洲壩、三峽大壩的相繼修建,直接阻斷了中華鱘的洄游之路,因此大壩上游河段很少有中華鱘,即便是有基本上也都是以人工繁殖放生的居多。2017年重慶忠縣(屬於三峽庫區)一位漁民就曾誤捕了一條疑似野生的中華鱘成魚,長約1.8米、重約120斤,後被漁政部門放生。

除了這些稀有魚類,三峽水庫也有很多體型較大的普通魚類,“四大家魚”中的青魚和鱅魚都有成為“長江水怪”的資質。據瞭解,有人曾在長江中捕獲到了一條重達400斤的青魚,而在重慶雲陽龍缸景區的長江支流石蘆河也發現一條3米多長、300多斤的胖頭魚(鱅魚)。

實際上別說水域面積達1084平方公里、最大水深超百米的三峽水庫了,在我國長江中下游有很多湖泊也有捕獲到“水怪”的記錄,例如南京金牛湖水庫就曾捕獲到一條重達212斤的大青魚;河南南陽鴨河口水庫(長江支流漢江支流白河上游)也曾捕到一條132斤重的大青魚。

而英國第三大淡水湖尼斯湖,湖長39公里、最寬也僅2.4公里、平均深度為200米,卻經常有爆出“尼斯湖水怪”的訊息,由此可推斷三峽水庫還是有很多大魚存在的。

三峽大壩的利弊

我們都知道,咱們國家是世界上季風氣候最為顯著的國家,而長江流域絕大部分位於秦嶺淮河一線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季風氣候區內(800毫米等降水線以南),不僅年徑流量高達約9600億立方米,而且季節性差異和年際變化較大,約有70%的降水集中在夏季,每年雨季尤其是梅雨季節到來時,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地都將面臨極大的防洪壓力。

據統計,在三峽大壩還沒有建成之前,長江中下游地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害發生,平均下來每十年就有一次規模較大的洪澇災害,給沿岸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帶來巨大的威脅。

為了減少洪澇災害的發生,充分利用長江豐富的水資源,經過專家組的充分論證,我國最終在宜昌市三鬥坪鎮建造了世紀工程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控制流域面積100萬平方公里,佔到了長江流域面積的56%,極大地優化了長江水資源的最佳化配置。

三峽大壩的修建,不僅汛期時蓄水削減洪峰起到了防洪的核心作用,而且豐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滿足了下游通航、灌溉、供水等對水資源的需求。

當然,三峽大壩作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三峽水電站的主體工程,在它的內部安裝了32臺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的水輪發電組,每年發電量高達近1000億度,為華中地區的湖北、河南、湖南,華東地區的江西、安徽、江蘇、上海、浙江,西南地區的重慶以及華南地區的廣東提供優質的清潔電能,為我國的節能減排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儘管三峽大壩的建成,創造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但是不可否認也存在諸多的弊端,這也是為什麼在大壩在論證階段直至現在,仍有不少生物學家表示擔憂,因為大壩直接將長江干流連續的河流生態系統一分為二,既破壞了洄游性或半洄游性魚類、白鱀豚等動物的棲息環境,對中華鱘、白鱀豚等種群繁衍極為不利。

不過,造成長江魚類等資源日益枯竭的原因並不完全在於三峽大壩的阻隔,人類的不合理活動,過度捕撈(電捕捕魚)、水汙染等才是罪魁禍首。

好在現在我國已經對珍稀的長江魚類進行了人工繁育,透過人工放流的方法提高種群數量,而且現在已經實施了長江10年禁捕的計劃,在這個禁捕期內大多數魚類能繁殖2-3代,相信10年之後,包括三峽水庫在內的整個長江流域魚類資源顯著增加,裡面的大魚也更多、更大。

12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老司機”接連機智操作,讓後方車輛躲過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