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共享單車快速佔領市場的時候,很長一段時間騎車都免費,後來是1塊錢1個小時。現在基本不會再騎共享單車了,因為實在太貴了。”太原市民呂女士近日發現,摩拜單車起步價已經提高至每30分鐘1元了,算下來還不如坐公車便宜,“不知道從什麼時候,共享單車也漲價了。”
事實上,除了共享單車漲價外,共享充電寶等共享產品也紛紛加入“漲價大軍”,不少消費者無奈吐槽“共享不起”的同時,你還會為這些共享產品買單嗎?
“1元1小時”時代一去不返
現在,市面上的共享單車早已不是ofo和摩拜兩強的局面,已經變成美團、滴滴、支付寶三足鼎立的格局。
今年9月,美團單車、青桔、哈囉紛紛調整了太原地區的收費標準:美團單車起步價為1元,時長費0.5元每15分鐘;哈囉單車起步價為1.5元,時長費1.5元每30分鐘;青桔單車起步價為1元,時長費1元每30分鐘……
在青年路省中研所西門附近,記者觀察了10分鐘,有近15人使用了附近的共享單車,幾乎每分鐘都有一人騎走或鎖車。記者針對共享單車集體漲價情況隨機訪問了幾位使用者,他們中有的表示選擇騎車一般路途不遠,每次2元錢就夠了;還有的表示並不知情,因為騎行已經成為習慣,所以開通了自動扣款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記者採訪中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年輕人都在使用共享單車的月卡和季卡,平均1元1天,不限次數。有市民告訴記者,最近新入駐太原的青桔和哈囉對於月卡和季卡使用者還有折扣,因此不少市民從以前的單次付費轉變為套餐消費。
面對漲價市民反應各異
相比於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的漲價勢頭更猛。
10月11日,記者在太原湖濱大酒店租借了一個“怪獸”充電寶,一個多小時後,在南中環胡桃裡歸還時顯示交費4元。相較於此前1小時1元的價格而言,已經翻了一倍。
“共享產品不是公共服務產品,價格還是由市場決定,不能指望商家一直打價格戰,前期低價引流已經形成了消費習慣,面對現在的漲價,消費者又能怎麼辦呢?”經常使用共享充電寶的市民李小姐無奈地說。
也有市民表示這個漲價幅度可以接受。“出門在外對充電寶還是有較大的需求,畢竟2元1小時也不貴,既然出來吃飯消費、或者朋友聚會,2元錢對消費者來說算不了什麼。”90後市民小孫對記者說。
記者調查發現,市場上大部分商家都是與共享充電寶企業對半分成。許多商家只是把共享充電寶當作一種輔助工具,許多商家的店員,只是把共享充電寶當作擺設,並無多餘精力顧及。
共享經濟進入相對理性階段
前不久,國家資訊中心釋出的《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年度報告(2019)》中顯示,2018年中國共享經濟交易規模29420億元,比上年增長41.6%;共享經濟參與者人數約7.6億人,參與提供服務者人數約7500萬人,同比增長7.1%。與此同時,2018年共享經濟領域直接融資規模約1490億元,同比下降23.2%。
報告同時指出,經過前幾年的高速發展後,生活服務領域共享經濟發展速度有所放緩。以摩拜單車為例,美團點評釋出的2018年財報中摩拜單車業務的相關資料顯示,自2018年4月4日全資收購摩拜單車起,由摩拜貢獻的計入綜合收益表的收入為15.07億元。同期摩拜亦貢獻虧損人民幣45.5億元,佔據經調整虧損淨額的一半。
紅利見頂、融資減少、人工及車輛保養等成本增高……曾經靠“燒錢”引流實現迅猛發展的共享單車最終來到了“流量觸底”的時刻,在這種情況下,漲價增收成為企業不得不採取的舉措。
有業內觀點認為,共享經濟正在培養使用者的消費習慣,而此時的漲價潮反映出共享經濟正在走出“價格戰”的初級階段。至於消費者是否接受漲價,則取決於共享企業的服務能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如果只盯緊漲價而在服務上沒有提升標準,也許反而會“涼涼”。
省社科院的周潔認為,目前共享經濟已經進入到相對理性、成熟的階段,行業格局趨於穩定。“未來共享經濟或將形成更加動態、具有差異化的定價趨勢。如同網約車在高峰期、節假日的價格會實時調整一樣,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等也可以根據供需關係決定具體價格。”周潔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