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熊孩子電影院踢打熒幕致損壞#的新聞登上熱搜。影片中,廣東東莞的一名男童在電影散場,熒幕開始滾動演職人員字幕時,跑到熒幕前踢打數次,造成影城一塊杜比全景CGS巨幕屏出現了一塊凹陷和損壞,影響電影播放。
影城已到當地警局備案,最新進展是已聯絡上涉事兒童的監護人,雙方已透過法律程式協商賠償事宜。
新聞一出,一片譁然。因為網傳這塊巨幕屏價值18萬元,熊孩子的父母要為此次“踢打熒幕”事件“買單”的金額不菲。
誠然,這種侵害他人財物的行為,是得由孩子的監護人承擔責任。但對此事件的反應和處理,我們的社會能否釋放更多的善意?畢竟,我們最終的目的是教育孩子,而不是懲罰孩子。
家長的善意
可能孩子“踢打熒幕”時,作為家長的你們,正巧不在場;也可能你們在場,無動於衷或制止無果。不管是哪一種,你們都要認識到這個錯誤,是孩子和你們共同導致的,你們需要共同面對,共同承擔。所以請第一時間,帶上孩子向影城誠心誠意地道歉,並作出願意賠償的承諾。
不要把你們受到的金錢壓力和輿論壓力轉嫁給孩子,對孩子一通打罵或嚴厲懲罰。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海姆.吉諾特博士曾說:“懲罰孩子,實際上剝奪了他們從內心深層對自己錯誤行為的反省過程,而這個過程非常重要。“
所以,此時家長要做的,是讓孩子也參與到解決這個問題中來。讓他了解到我們都做錯了些什麼,引導孩子我們要對對方做出彌補才行,我們的家庭將因此面臨大概多少金額的賠償。
塑造一個孩子行為最有效的方法,是在他做對事的時候;拉近和孩子的距離,則是在他做錯事的時候。我們要利用此次事件,和孩子建立相互關心的親子關係。讓“壞”事也有“好”的一面,讓更好的親子關係促進孩子從“熊”到“好”的轉變。
影城的善意
作為受害者,影城確有收回全部損失的權利。但作為一個負責任的企業,是否也能同時檢討一下自身的疏漏。比如,以醒目的標識告知消費者“熒幕為貴重物品,請勿觸控”;落實清場人員的管理職責等。
當然,伴隨此次熱搜,全國人民都瞭解到看似一塊布的“熒幕”實則價值連城,廣而告知的效果已然達到。相信,此類事件發生的機率會大大降低,警示作用也不言而喻了。
那麼也請影城釐清自己該承擔的那一部分責任,讓這個家庭、這個孩子看到企業的擔當,從而明確做一個有責任感的父母和有責任感的孩子的價值與重要性。也讓社會看到一個企業公民的強大力量!
大眾的善意
如果我們是那一場電影的觀眾,我們是否視而不見、未去阻止?如果我們不是那一場電影的觀眾,我們是否只能義憤填膺、口誅筆伐?懲罰就是治熊孩子最好的方式嗎?天價賠償就是警醒熊孩子家長最好的方式嗎?
給家長以壓力,只會激起他防禦型的反擊;而報以更多善意,則會讓孩子看到父母被這個世界溫和以待,從而激發他做更好的自己。
想起曾經有一個讓人感動的新聞,是說一個十歲的孩子被監控錄影拍到劃傷了一輛車。車主找上門,孩子的父親為了息事寧人,賠償了車主3500元。由於孩子一直堅稱自己只是在車旁逗蒼蠅玩,執法的民警花了三天時間調看了當事車輛此前停留過的所有停車場監控,最終發現車輛兩天前已有劃痕,還男孩以清白。
事後,那位民警說:“孩子還小,絕不能冤枉了孩子,不然會給他將來的成長種下陰影。”
正因為有一份對孩子的善意,才有了執著調查的動力。正因為看重孩子未來的成長,才讓不少網友發出”但願人生路上也遇這位溫暖民警“的慨嘆。但其實,我們自己也可以選擇做那個更溫和、寬厚的人。
多一些善意,才會少一些“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