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夏季,作為海河流域上游漳河、衛河發源地,河南省西北部、山西省西南部一帶的太行山區連降暴雨、大暴雨,河南省北部一帶很多地方都受到洪水的侵襲。這時的媒體上出現的最多的關鍵詞就是衛河、漳河、衛運河、漳衛河交匯處、四女寺水利樞紐等等。
衛河和漳河在河北省館陶縣徐萬倉村交匯之後,開始被稱為“衛運河”,據《館陶縣水利志》記載:“衛運河1946年由冀南區衛運河河務局定名”。衛運河今天是山東省、河北省兩省東南段的界河,從館陶徐萬倉村開始至德州四女寺結束,共155.6公里(某些資料為157公里),然後匯入了南運河。
先來說一下“四女寺”之名的來歷
四女寺今天屬於山東省武城縣管轄,但是在歷史上卻屬於恩縣。據清朝《恩縣誌》記載,在漢朝時有姓傅的一位老人育有四女,這四個女兒發誓共同侍奉老人不出嫁,並且在住處遍插槐樹苗,後來就在這裡形成了寺廟。而四女最終“博通經史,日後登仙”,學問做得非常大,後來又成為了仙人。為紀念這“四女”,這裡就被稱為四女樹或者四女寺。“四女樹”在古代志書和地圖上多見,今天多稱為“四女寺”。
清朝《恩縣誌》中的四女傳節選
清朝末年恩縣的地圖,紅圈處為四女寺
再來介紹一條河,或者說是一條半河
今天之所以四女寺比較出名,是因為它是一個水利樞紐的所在地。之所以稱為“樞紐”如果僅僅大運河一條河也稱不上,需要兩條以上的河流共同發揮作用才可以。這個樞紐除了運河之外,還有另外一條河,或者是另外“一條半”河。
這條河就是“四女寺減河”。四女寺減河在1968年漳衛河中下游擴大治理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被定名為漳衛新河。
雖然聽著“減河”這樣的名字顯得不像正規的河流,並且還有“新河”一詞讓這條河給人感覺是新的,並不算古老。其實這條河的下段卻是有著悠久的歷史。
禹河之圖,及北播的“九河”,紅線所示為鬲津河
《尚書·禹貢》“導河”記載,當時的黃河流至今天河北平原中部後,“北播為九河”。這九條河不同的史籍中說法不一。其中《爾雅·釋水》為:徒駭、太史、馬頰、覆鬴、胡蘇、簡、絮、鉤盤、鬲津九條河。其實“九”之數在古代往往有“最”“極”的意思,表示數量極大、極多,因此“九河”不一定就只是九條河,而是黃河下游眾多岔流的總稱。
“九河”區域
其中,黃河“九河”之中的“鬲津”河,是最南端的一條河,也就是四女填充減河的前身。據《漢書·溝洫志》記載,九河中最南一條即鬲津,故道在西漢鬲縣(今山東平原西北)附近,東流入海。1979年出版的《新華字典》(第五版)解釋:“鬲津河,古水名,舊名四女寺減河,即今漳衛新河。”鬲津河本來與運河是兩條河,並不相接。
1855四省運河水利泉源河道全圖中四女寺及滾水壩
在明朝為了彌補衛河水量的不足,確保漕運通道暢通,就把漳河改道引入衛河。雖然水量有所保證,但是卻又因為漳河、衛河受季節性影響較強,雨季容易造成氾濫、決堤,旱季則又水量不足,而作為漕運的通道又需要水流平穩。於是明永樂十年(1412年)就開挖了四女寺減河,把運河與古老的鬲津河相接,最初的減河口在德州西北。弘治三年(1490年)四女寺減河的上口移到了四女寺,還同時建設了“堰”也就是減水閘,用來控制洩洪流量。這樣的結構就可以透過減河與減水閘綜合使用來控制運河水量:
漳衛河上游來水量大時就控制多餘水流入減河,如果上游來水較少,就需要用減水閘來蓄水增加運河水量利於漕運。
1877年搶修運河圖的四女寺滾水壩段
理想很好,但是由於古代技術力量、技術條件以及建築物料的落後,減河、減水閘需要年年進行維護、重修才能保證使用。到了清朝初年,四女寺減河“淤塞已平”、減水閘“閘座廢壞不修”。造成了山東、直隸一帶運河經常氾濫。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四女寺減水閘重建,不久又復淤廢。雍正四年至雍正八年(1730年),又對河道進行疏浚、將原減水閘改建為滾水壩,“寬八丈,壩脊高河底一丈一尺”。乾隆二十七年(1726年),因洩水不暢,“將壩展寬四丈,落低一尺六寸。二十八年又展寬十二丈,共計10孔,各孔間有磯心(消力墩)。”當時挑挖的河段長“二千五百二十五丈”,至九龍廟入老黃河(鬲津河)。
1884年全漕運道圖中的四女寺段
雖然在明清兩代對四女寺減河多次維修,但主要力量都集中在了河頭的工程,河道維修只限於上游十餘里,下游四百餘里則不設堤防,河水漫流,起不到減河的作用,至光緒年間,全部淤廢。民國年間減河“入口處仍遺有砌石之溢流堰殘跡,但淤塞幾乎不能應用,河身亦變成旱田而無減河之價值”。民國13年(1924年)下洩洪水最大流量僅每秒6立方米。
1886山東運河全圖中的四女寺段
新中國成立後,於1955年重新疏浚了河道,設計分洩流量每秒55立方米;1956年再次進行治理,挖河、築堤206公里,設計行洪流量每秒400立方米;1957~1958年治理時,興建了四女寺水利樞紐,沿河還修建30座木橋,挖河、築堤,完成土方4121萬立方米,設計行洪流量每秒850立方米,校核流量每秒1230立方米。
1950年和1962年地圖上四女寺段的對比
漳衛新河自四女寺樞紐進洪閘,流經德州、平原、陵縣、寧津、樂陵、慶雲、無棣7縣市,於無棣縣海豐入渤海。長244公里(含岔河長43.5公里),流域面積3144平方公里。
瞭解完這一條河,再來看一下“半條河”
這“半條河”是在四女寺減河北側於1972年漳衛河中下游擴大治理時開挖的“岔河”,岔河是四女寺減河的分支,從四女寺開始,至吳橋縣大王鋪重新入四女寺減河,全長43.5公里,因此本文稱之為“半條河”,其設計行洪流量2000立方米每秒。與此同時將四女寺減河擴挖、築堤,設計行洪流量1500立方米每秒。經過此次治理後,四女寺減河、岔河及合流後河道統稱漳衛新河。
岔河開挖前後的衛星圖對比
之所以開挖這條“岔河”,實屬無奈之舉。因為原漳衛新河自四女寺樞紐至大王鋪一段,因河道地形受限,沒有繼續開挖的空間,特別是已建成的洩洪閘,是按承洩洪水每秒1500立方米建設的,無法繼續擴大流量。
最後說一下四女寺水利樞紐
據官方的介紹,四女寺樞紐工程位於山東省德州市德城區、武城縣和河北省故城縣的兩省三縣(區)交界處,是漳衛南運河中下游的主要控制工程。其上游接衛運河,下游分別接漳衛新河與南運河,由漳衛新河南進洪閘、北進洪閘和南運河節制閘及船閘組成。該工程是一座既能防洪除澇,又能航運灌溉輸水的大型水利設施,是京滬鐵路及下游廣大地區的重要屏障。
這個水利樞紐的作用已經十分明確:在古代,是為了保障漕運,以及京師、天津方面的防洪的需要;而今天,由於黃河以北的大運河已經斷航,上游也極為稀少,則更主要是用於控制汛期透過漳衛新河向渤海下洩洪水,以保證重要鐵路線、北京和天津等大城市安全。
這個水利樞紐的結構是這樣的,有3個控制水流的閘:控制通往漳衛新河的南進洪閘、控制通往岔河的北進洪閘、控制通往南運河的南運河節制閘。還有一個供航運的長252.5米船閘,可透過400-1000噸船隊,鋼筋混凝土結構。
水流下洩的三個通道
從漳河、衛河的上游來水,透過南進洪閘就可以流入漳衛新河;透過北進洪閘可以入岔河,經過德州市區後在吳橋大王鋪重新匯入漳衛新河;透過南運河節制閘可以入南運河,最終在天津匯入海河後入海。如果有一天從河南開始向天津通航,四女寺樞紐的船閘就可發揮作用了。這一天不知道何時才可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