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北京市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正式實施。我區自無障礙環境建設專項行動啟動以來,全區共改造無障礙點位6635個。在社群、街頭、公園……無障礙坡道、盲道、低位服務檯等無障礙設施已經深入海淀區的大街小巷,遍佈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服務保障以及民生保障,營造了良好的無障礙環境。
香山地區無障礙設施隨處可見
“在這裡參觀處處暢通,自己單獨出行也不麻煩,特別安心。”10月30日下午,居民徐先生熟練地拉著一隻小推車,走在香山革命紀念館門口的南側小公園的坡道上。他告訴記者,這裡的無障礙坡道、殘疾人專用停車位等無障礙設施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了便利服務,讓他真正“無障礙”地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文明底色。
開車上香山,有無障礙洗手間;停車進車場,有無障礙車位……記者來到香山公園,看到公園管理處在門區、遊客服務中心等免費提供輪椅供老年遊客遊園使用,同時還免費提供小藥箱、針線包、開水等服務。香山公園在東門到北門的南北主幹道已實現無障礙遊覽,並設定有第三衛生間,供不便登山和有需求的遊客在山下欣賞園內美景。腿部殘疾的趙阿姨正在體驗香山公園的無障礙設施,她告訴記者,街道相關部門實實在在地為殘障人士以及有特殊需求的人士提供了很多便捷安全的設施,近年來能切身感受到香山地區無障礙設施愈發完善。
進入香山街道的社群,只見社群的路面上鋪有盲道,臺階旁有輪椅通道,洗手間有供殘疾人使用的專用廁位,小區內劃分殘疾人專用停車位。剛剛買菜回家的肖阿姨告訴記者:“近幾年社群的無障礙設施建設一年上一個新臺階,各種設施越來越完善,極大地方便了我們老年人的生活!”
為改造提升香山街道南正黃旗7號旱廁,街道透過走訪入戶、座談互動等方式瞭解居民對公廁改造的建議。考慮百姓生活需要,廁所門前增設了無障礙扶手,方便老年人、殘疾人使用。公廁內增設了洗手設施,並針對附近居民有傾倒尿盆的需求,增加了傾倒口和沖洗設施,基本實現公廁“冬天不冷、夏天不熱、全年無味”的廁所改造提升目標。從公共場所到小區樓道,再到如今的殘疾人家庭,如今,在香山街道,無障礙設施已經隨處可見。(記者 肖威)
青龍橋街道讓轄區群眾出行“有愛無礙”
對中關村北大街北大校醫院外路段人行道進行盲道和坡道改造,將“七小門店”納入改造重點,青龍橋街道透過道路體現出的人文關懷隨處可見暢行無阻、安全無虞的良好環境,無障礙設施已成為城市文明的靚麗風景,讓轄區讓群眾出行“有愛無礙”。
補齊道路無障礙設施
“年紀大了,腿腳不靈活,下臺階費勁。現在改造成了坡道,我扶著欄杆走就行,也不用家人陪同了。”69歲的陳女士笑著對記者說。事情還要追溯到9月初,青龍橋街道收到群眾反映,中關村北大街北大校醫院外路段人行道未設定盲道和坡道,不滿足城市道路的無障礙服務需求。街道透過與北京市路政相關部門、區城管委等部門進行溝通協調,於9月28日施工,10月6日完成改造。
“無障礙設施對於老年人、孕婦、孩子、病人等社會成員都是受益者,也為居民搬運大件物品時提供了便捷。”青龍橋街道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街道將人行道上的兩處臺階改造為無障礙坡道,並增加了連續的盲道,使人行道上的盲道得以貫通,滿足弱勢人群的通行需求,同時也便於路人行走和騎行。
“七小門店”納入改造重點
西苑商圈是居民或遊客“扎堆”之處。人來人往間,老人、殘障人士、攜帶大件行李、手推嬰兒車的遊客何以“暢通無阻”?
據瞭解,從去年12月起,青龍橋街道透過實地調查摸底和各種協調,到專家反覆論證,最終確定了在西苑商圈打造無障礙精品示範街。對西苑地區商圈“七小門店”的門前坡道、扶手、標識等79個點位、194個元素進行無障礙改造。
清河街道讓老人無懼雨雪天出樓門
近年來,清河街道黨工委、辦事處高度重視無障礙改造工作,成立了由主要領導任組長的無障礙環境建設專項行動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推進轄區無障礙環境建設專項行動,同時,在民生保障辦公室設立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落實各項具體工作。
智學苑小區作為清河地區典型的老舊小區,由於基礎設施不完善,加上年久失修,不少無障礙設施也出現了破損的情況,加之社群內老年人較多,無障礙改造迫在眉睫。
69歲的方女士在智學苑小區已經居住了20多年了,她告訴記者,“沒改造之前,門口的臺階因為年頭有點長了,都出現了破損的情況,下雨時,坑窪的地方就會倒灌積水,到了冬天我們老年人最害怕了,一結冰就不敢出門了。”而現在,她再也不用擔心出門的問題了,不僅樓門口的臺階、無障礙坡道全部修繕一新,連小區裡的盲道都重新進行了鋪設,現在方女士每天都要出門遛彎,看著小區環境一天比一天好,她心裡也非常激動。
“從去年開始,清河街道殘聯給小區進行了無障礙設施大改造,對小區裡邊的盲道進行了大面積的重新鋪裝,住宅樓也都進行了改造,整體看上去煥然一新。”清河街道智學苑社群黨委書記白碩介紹說。
北下關街道打造服務冬奧普惠型工程
早上8點,首體北側的馬路邊人來人往。有的拖著行李箱,輕鬆透過坡道上臺階;有的推著孩子的小推車,在坡道如履平地……這些都是北下關街無障礙設施建設的成果。
為做好北京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服務保障工作,完善首都體育館周邊硬體配套設施,將首體周邊的無障礙設施裝置打造成服務冬奧及“後奧運時代”可延續使用的普惠型工程,北下關街道殘聯多次組織摸排工作,召開無障礙專項行動推進會,並就中關村南大街沿街的無障礙問題彙總。隨後,街道兩次邀請清華大學無障礙發展研究院,針對首體周邊及轄區無障礙環境建設工作召開無障礙座談交流會,由清華團隊對首體周邊無障礙環境現狀進行研判。同時,街道各部門按照專項行動方案和職責分工切實履行了無障礙專項行動工作職責,並將無障礙改造與冬奧外圍保障、創文複檢工作相結合,加大宣傳,提高群眾對無障礙提升工作的認知,獲取社會各方力量的支援。
“七小門店”作為城市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毛細血管”,既是無障礙提升改造工作的重點,也是一大難點。從2020年年底至2021年9月,北下關街道負責人多次走訪中關村南大街(首體至大慧寺路西口段)及交通大學路-交大東路南段的“七小門店”無障礙改造施工現場,進行現場協調督導。
日前,記者來到位於北下關街道的首都體育館周邊看到,整條街上的商超、酒店、飯店等,全部做到了無障礙設施改造。家住北下關街道的李秋蘋女士,今年57歲,修好的無障礙設施對於她來說影響頗大:“以前沒有這個無障礙坡道,去哪都不方便,所以就不願出門,現在無障礙修好了,讓我們出行更便利了。”
區融媒體中心完成區政府網無障礙改造
“無障礙改造後,網站的訪問量和訪問時長相比之前有了進一步地提升。”海淀區融媒體中心網站運營部門負責人陳志鵬告訴記者。據瞭解,區融媒體中心完成海淀區委、區人大、區政府、區政協等25家網站的無障礙建設工作。目前,海淀區政務網站群達到國家標準GB/T37668-2019《資訊科技網際網路內容無障礙可訪問性技術要求與評估方法》二級標準。
為更好地保障包括殘疾人、老年人等在內的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融入社會生活,順暢地透過政府網站、電視臺等渠道獲取各類服務資訊,同時做好北京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籌備工作,區融媒體中心著手實施海淀區政府網站群無障礙改造。“我們的無障礙改造是從去年開始的,經過改造實施、測試修改、試執行等工作後,於近期上線正式使用。”陳志鵬說。
值得一提的是,字幕的右側還設定了拼音和簡體繁體互換選項,訪問者可以按自己意願選擇合適的閱讀模式。
據悉,區融媒體中心圍繞組織建設、服務保障、資金支撐等方面對無障礙媒體服務建設形成全面支撐,以中心主要領導為組長成立的無障礙環境建設專項行動工作組統籌推進無障礙建設和改造工作,保障無障礙長期效果,全面提高網站群的易用性、便捷性,幫助老年人、殘疾人更加公平、便利地掌握政務資訊、獲取政務服務,確保海淀區黨政網站群持續健康發展。(記者 郭蘭蘭)
北部文化中心無障礙服務讓更多群體享受文化樂趣
“來海淀北部文化中心,可以預約無障礙停車位和輪椅,通行時有無障礙電梯,去洗手間有專門的無障礙洗手檯和馬桶,小劇場有為殘障人士提供的無障礙通道和無障礙座位,大廳裡還有無障礙設施導覽圖。我經常來這裡看節目,感謝這麼好的無障礙設施、無障礙服務。”10月26日下午,坐著輪椅前來海淀區文化館(北館)的吳女士對記者說。
區文化館(北館)辦公室主任徐雅琪介紹,文化館(北館)自建館以來,十分重視殘疾人的服務工作,“目前場館內設有殘疾人的無障礙設施包括無障礙衛生間、無障礙通道、低位服務檯,還有無障礙電梯、無障礙停車位等。”
除了各種無障礙裝置,文化館工作人員還為殘障人士提供各種免費的公共文化服務,他們不用預約,可直接到文化館參加公益培訓、觀看公益演出等。
在海淀區圖書館(北館),讀者工作部副主任孟盼盼告訴記者,“我們提供了低位服務檯、無障礙盲道,三層還設定了無障礙閱覽區,每層都有專門的無障礙洗手間。”此外,在圖書館二樓的視障閱覽區,放著四臺為不同等級視力障礙的讀者準備的特殊儀器,有擴視儀、盲文印表機、盲文點顯器和智慧閱讀器,方便視力障礙的讀者使用。
“圖書館還對弱視群體提供車位預約、到站接送、館內導覽、圖書借閱預約等服務,並與心目基金會聯合成立了‘助殘服務培訓基地’,組織殘障、弱視群體到館裡進行閱讀、學習,招募志願者,向他們教授手語。”孟盼盼介紹:“希望透過一系列的措施服務,讓更多的殘障人士和弱視群體走進海淀區圖書館(北館),享受和體驗閱讀和學習的樂趣。”(記者 景天 文/攝)
圓明園遺址公園為特殊群體提升遊覽體驗
銅色盲道釘、捲簾坡道、回紋磚……10月26號,圓明園遺址公園無障礙設施改造完成,所有改造設施都經過專門設計,使其在外形、顏色等方面與圓明園整體保持一致古色古香風。還有無障礙坡道最佳化、無障礙標識提升、無障礙車位……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無障礙設施升級後,讓圓明園遺址公園“有愛無礙”。
9月,圓明園實施無障礙提升專案,提升內容為圍繞圓明園景區門區、停車場、濱水觀景席位等幾大板塊展開,融入無障礙坡道最佳化、無障礙標識提升、增設軟性服務設施等元素,按照現行規範標準尺度,結合古建環境創新了具有圓明園文化特色的無障礙設施。回紋磚、銅色盲道釘、銅色拉絲不鏽鋼欄杆、可移動捲簾坡道等都是此次提升的特色亮點。
圓明園相關負責人介紹:“園區設定了4條遊覽路線,這4條遊覽路線中,包含無障礙的坡道、無障礙衛生間,還有定位服務設施,以及全園的無障礙的導覽導視的標識。”
圓明園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移動的捲簾坡道承載力是455公斤,大概能承6-7個成年人。“如果有無障礙通道需求時工作人員將卷式坡道鋪設好,方便輪椅通行,在平時正常參觀時將坡道收起放置指定地點,保證整體建築的美觀與和諧。這是此次提升專案的亮點。”由於山門是古蹟文物,採用可逆轉、不粘連等思路創新了可移動坡道,在實現無障礙功能的同時充分體現了保護文物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