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十分寒心。

近日,在濟南某兒童樂園,一家四口發現娃娃機門沒鎖,孩子就從中偷拿了一個娃娃。

家長非但沒有指責他,反而在幾分鐘之後,聯合“作案”。

從圖中可見,家長利用自己的身軀擋住孩子,孩子在一旁小心翼翼,頭時不時往一邊望去,偵察著商家的動態,趁不注意,馬上抓住時機,偷拿了一個娃娃。

如此反覆,孩子一共從娃娃機裡拿走4個娃娃,而父母成為孩子偷竊最好的幫凶。

俗話說:“小時偷針,長大偷金。”

面對孩子的偷竊行為,家長本該予以制止,並採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改正錯誤,現在反而親自掩護孩子偷玩具,這樣的教育究竟會教出什麼樣的孩子?令人不寒而慄。

現在,熊孩子的話題引起廣泛關注,但沒有人生來即是熊孩子,熊孩子的誕生,與父母的教育息息相關。

每個熊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熊父母。

1

你的教養,就是孩子的教養

人類智慧學研究發現,七歲之前的孩子是一個全然的“感知器官”。

孩子的全身就像一個大眼睛,會對環繞他們周圍的人形成印象,這些印象會一點一滴地被轉化融入於他們的身、心、靈中。

因此,你在孩子面前的行為和表現,決定了孩子發展的傾向。

曾看過一個親子教育廣告,視訊充分展現了孩子對父母行為的模仿能力。

父親和孩子一起過馬路,父親把喝完的瓶子隨手扔到地上,孩子也學著扔到地上;

媽媽一邊開車一邊大聲辱罵他人,孩子在後座豎中指,也大聲辱罵他人;

爸爸和媽媽吵架,對媽媽動用暴力,孩子也跟著對媽媽動用暴力。

有人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印件,這絕不是一句空話。

美國黑人作家鮑德溫說: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是模仿大人的高修養,還是模仿大人的低素質,全取決於大人的樣子。

106歲傳奇媽媽王淑貞,正是用她自己的高修養,養出13個博士,其中最聲名顯赫的當屬華人神探李昌鈺。

李昌鈺的二哥李昌鐸,曾在臺灣經營魚池,不幸一名工人掉進魚池溺水而亡。

有人說,這是工人不小心,無需負責,但王淑貞堅持要賠償對方,最後只好將魚池變賣。

正是王淑貞為人誠信,才教出為人誠實的李昌鈺。

李昌鈺在任職警察時,向警務處處長申請離職到國外留學,處長問他:“你出國唸書之後,還要不要回來?”

李昌鈺心裡明白,長官想聽到的是他定會回來的話,但他還是誠實以對,回答說:“如果這裡需要我,我就回來,不需要我,我就不回來。”

沒想到正是因為他的誠實,處長拍案通過了他的申請。

王淑貞的誠信,傳遞給了李昌鈺,而視訊中家長的暴力、辱罵也傳遞給了孩子。

顯而易見,教養,是會遺傳的。

所以精神分析學家科胡特才這樣說:父母是什麼人,比他們做什麼更重要。

2

言傳身教,比口頭教育更有效

《後漢書》有言:“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

意思是,身體力行,別人就會聽從;只說不做,別人就會不聽。

給大家講兩個故事,有兩個孩子被發現偷東西,因為家長不同的做法,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一個12歲的男孩,學習成績優異,是父親的驕傲,但這孩子竟然在書店偷書,被老闆當場抓到。

接到老闆電話後,父親急忙趕到書店,所有人都以為父親會狠狠批評孩子一頓,但沒想到,他只是十分誠懇地向書店老闆道歉。

他說:“對不起,給您帶來麻煩,我兒子一直很想要這本書,因為沒有帶夠錢才會犯下這樣的糊塗事,但他並不是壞孩子,您看,我出三倍價格買下這本書,可以嗎?”

父親掏錢買下書後,兩人離開書店,沉默地走了一段路,但誰都沒有開口說話,終於兒子忍不住了,向父親道歉,並表示不會再有下一次,後來,兒子果然再沒偷東西。

這位父親用自己的言談身教,教會孩子不再偷竊,但下面這位媽媽,卻把孩子教成了真正的小偷。

在一家小超市裡,小男孩因為嘴饞,偷了兩根棒棒糖,被老闆娘當場抓住,逼問出家長手機號後喊來了男孩媽媽。

媽媽趕過來後直接衝男孩甩了兩個耳光,並當眾罵他:“你這個小偷,還嫌自己不夠丟人嗎?偷東西是不對的,我沒教過你嗎?”

後來再見這位男孩,他已經退學了,整天跟著一幫小混混不務正業,成了真正的小偷。

媽媽曾勸他改邪歸正,男孩卻氣憤地說:“你當初說我是小偷,我就當給你看。”

心理學中有一種效應,叫做“標籤效應”。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後,他就會對自我產生這種印象管理,逐步讓自我的形象和貼上的標籤的形象一致,這就是男孩成為真正小偷的原因。

面對孩子偷東西,前者採用言傳身教加以感化,孩子走回正道,而後者通過口頭教育,孩子反而成為了真正的小偷。

不難發現,言傳身教,是比口頭教育更有效的方式。

畢竟,孩子不是言聽計從的機器人,是活生生需要被感化的人。

多些言傳身教,少些口頭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3

最好的教育,是和孩子一起成長

心理學家胡慎之認為,“育兒先育己”,父母也需要重新成長一次。

父母與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其實是相互促進的關係。

父母的成長會帶動孩子的成長,孩子的成長又反過來推動父母成為更好的父母。

就像這個故事裡的媽媽一樣。

她是一名教師,但兒子的中考成績並不理想,沒有進入理想的高中。

身為老師的她,一度十分沮喪,她教會了別人家的孩子,卻教不會自己家的孩子。

於是她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多年來,她內心深處追求穩定,追求安逸的惰性,或許在無形之中影響了兒子的學習狀態。

於是,她和兒子進行了一番長談:“兒子,媽媽和你做一個約定。未來三年,媽媽和你一起努力,你努力學習,考上你喜歡的大學,媽媽努力創業,爭取有自己的工作室。”

兒子愉快地同意約定,後來的三年,是她創業最艱辛的三年,對孩子的教導也有所缺失,她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一個合格的母親。

但她的懷疑,在她三年後終於擁有自己的工作室那天,煙消雲散。

那天,成功考入美國某大學的兒子,前來參加她的工作室開業典禮,他驕傲地說:“我為媽媽感到自豪!她身上那股不服輸的拼勁,是對我最好的激勵和鞭策。”

這就是教育最好的樣子,以身作則,和孩子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正如楊瀾所說:“別把勁兒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自己充實、快樂,有責任感,有情緒管理能力,孩子會模仿你的。”

家庭教育,不是簡單的教育孩子,更是我們父母的自我教育。

成長,不是孩子一個人的征途,而是一家人的征途。

與孩子一起成長,才是家庭教育最美的風景,才是父母最美好的人生姿態。

最新評論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正在辦理ETC的車主請小心!詐騙資訊又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