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最近兩天,想必大家的朋友圈都被“二舅”刷屏了吧。

25日晚,B站UP主衣戈猜想發佈了名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的一則視頻,用平緩的語氣講述了二舅苦難卻又充滿力量的一生:

因為一起醫療事故變成了殘疾,腿瘸了,學業也被迫中斷;

殘疾證辦不下來,不能享受殘疾人的待遇;

喜歡上有夫之婦,不被全家人支持,終身未婚。

視頻的作者最後說,二舅把一手爛牌打得很好,“他在掙扎與困難中表現出來的莊敬自強,令我心生敬意。”

“我四肢健全,上過大學,又生在一個充滿機遇的時代,我理應度過一個比二舅更為飽滿的人生。”

短短的11分鐘的視頻確實有震撼和治癒人的力量,讓我們感嘆人家這麼慘還積極向上,我們憑什麼不努力?

但感嘆過後,振奮過後呢?大家的精神內耗就真的被治癒了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先弄清楚什麼是「精神內耗」。

心理學裡有個詞叫「反芻」,是指一個人像牛反覆咀嚼胃裡的食物一樣,反覆去想一些過去的糟心事。由此發展出的負面情緒,影響到了生活狀態,這就是「內耗」。

而現在大家常說的「精神內耗」,更像是徘徊在焦慮和厭倦兩極之間的一種拉扯狀態。

日常經常提到自己精神內耗的人,大多對未來迷惘、焦慮,不知道該幹嘛,一直糾結猶豫,疲憊不已,彷徨不安。

比如現在很流行的考研考編,很多人其實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考,只是迫於“不考也找不到工作”、“上岸了就安穩了”之類的社會壓力而努力。

但人在做不喜歡、不知道為什麼做的事情時,就會產生一種無意義的內耗感,這種感覺就是所謂的「精神內耗」。

由「無意義」引發的疲憊和彷徨和二舅的故事又有什麼關係呢?

關係在於,讓一個很慘的人振奮起來的最好辦法就是讓他和更慘的人待在一起。

歸根結底,二舅的故事和“互助會”的作用很相似,就是讓一群有共同痛苦的人圍成一圈,吸毒酗酒的、失去親人的、得了重病的,分享各自的慘痛經歷。

當大家發現跟充滿坎坷的二舅相比,我們確實過得更好,大部分人便從對比中獲得了極大的心理安慰。

誠然,二舅的人生令人敬佩,但這種變相地宣揚讚美苦難卻令人討厭。

畢竟這種心理安慰只是一時的,當我們淚眼朦朧的退出視頻,抬頭巡視自己的人生時,不依舊是一地雞毛嗎?

二舅真正值得讓人看到的,是他相信人在任何時候都有選擇的權利:

面對殘疾的現實,他找到了一本赤腳醫生手冊,瘋狂地看了一年;

面對久病並不能成醫的真相,他學木工養活自己;

面對辦不下殘疾證的不公,他拄著拐輾轉去了北京,開啟了事業的“第二春”;

面對情路的坎坷,他選擇將所有的感情都投注到下一代的身上。

其實“內耗”的本質是理想和現實的不統一,“能得到的”和“想得到的”不一致,在精神上飽受“不確定性”的煎熬。

而二舅的不凡之處在於,他只專注於自己“能得到的”,在人生的岔路口上,慎重作出選擇,選擇了不讓厄運摧垮自己,然後“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

在這個不斷選擇和不斷挑戰的過程中,他找到的是責任,獲得的是一份“不可替代”的榮譽感。

就像視頻裡說的:村裡人都開玩笑叫他“歪子”,但我們每個人都很清楚,我們愛這個歪子, 我們離不開這個歪子。

也許在廣大網友的眼裡,二舅的人生只不過是個苦難的集合體,可是在同村人的眼裡,在姥姥的眼裡,在寧寧的眼裡,二舅是他們愛的人,是他們心靈上的支柱和寄託。

意識到自己是不可替代的,認識到自己有所愛的人或者未竟的事業的二舅,也就知道了自己的存在是“為了什麼”,也就知道了該“如何”繼續活下去。

人啊,不要問生命之意義是什麼,而應該認真回答生命對自己提出的問題:在每一個具體的時刻,用具體的選擇和行動來建造那座名叫“意義”的大廈。

啥時候不再空想,踏踏實實過好眼前的生活,「精神內耗」自然也就不藥而癒了。

最後送給還在“內耗”中沉浮的人們一句話:生命哪有什麼普遍性的意義,每個人在每一個特定時刻找到的每一條特殊意義,才是屬於你自己的,獨一無二的人生。

關於人生的意義,二舅找得到的,你也能找到。

5
最新評論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朱元璋曾是張無忌手下,那朱元璋當上皇帝后,他結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