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不論做什麼事情,把這件事細化成十個小目標,遇到困難和困惑,思考解決的對策和方法。千萬千萬不要放棄,只要是合理的符合社會需求的事,遇到困難後總能找到解決的方法。你放棄了,這個問題還是會照樣存在。

逃避現實的原因

首先咱們要明白“逃避”並不是一個完全的貶義詞,逃避一方面能夠讓人們遠離危險獲得安全感,另一方面也會讓人們待在舒適區不願意突破自我。

家長們既要看到孩子選擇逃避社交、逃避學習所造成的的困境,也要體會孩子通過逃避所獲得的心理能量,這些心理能量就是幫助孩子走出困境的一個契機。

孩子為什麼選擇逃避?

(1)遭遇挫折,保護自己

在挫折反應理論中,逃避是指孩子遭受挫折後,不敢面對現實、正視現實,而是避開受挫的現實,放棄原來的任務目標,撤退到比較安全的地方去。

逃避作為負面情緒反應的一種體現,是應激狀態下自我保護的正常表現。但在現實生活中遇到挫折時,若是一味選擇逃避,則可能引起習慣性退縮。

斯里格曼認為消極行為事件或結果本身並不一定產生無助感,只有當這種事件或結果被個體知覺為自己難以控制或改變的時候,個體才會產生無助感。

(2)理想與現實的強烈反差

對於患病的孩子來說,生病前的光輝經歷與生病後的頹廢生活形成強烈對比,造成孩子的失落與挫折。

不少孩子在狀態稍有好轉的時候,就著急進行各種學習計劃,制定了詳細的學習計劃和工作設想,但是真正實施起來才發現和自己預想中不太一樣,自己好像變得更“差”了,這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另一種情況恰恰相反,孩子狀態有好轉,但是一直迴避社交、學習等問題,好像想要永遠在家這樣生活。

孩子不願意面對社交、學習等問題,可能是內心已經意識到自己與從前的自己有所不同,如果重新開始,可能取得的結果比不上以前的自己。

孩子在自我設想中已經否定了自己的能力,不願意面對落後的自己,索性直接選擇放棄社交與學習,這樣自己的猜想就不會得到證實。

(3)來自現實的壓力

如今激烈的社會競爭與沉重的就業壓力對正常孩子來說已然是巨大的壓力,而患病的孩子自身能量不足以應對這些壓力,孩子展望未來發現前路坎坷,可能就會產生畏懼心理。

另外,社會對於抑鬱症等精神類患者的態度也比較謹慎,孩子復學或工作總是會受到特殊對待甚至是偏見,這些也是來自現實的無形壓力。

還有一個重要的壓力源就是家庭。每一個家庭都對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雖然嘴上不說,家長們孩子希望孩子能夠儘快復學,恢復到以前的狀態,希望以前那個考全班全年級第一的孩子能夠重新出現。

這樣的壓力被孩子覺察到之後,孩子會出現兩種狀態。一種是想要滿足家長的期望於是強行讓自己重新開始;另一種是自己知道不可能達到家長的要求,索性選擇逃避。無論是哪一種,來自家庭的壓力都會讓孩子感受到挫折與矛盾。

孩子的心理狀況非常複雜,在各種內外環境因素及社會、心理因素的刺激下,孩子有意或無意地產生了心理逃避。其背後的心理動因是逃避對社會、家庭、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過強,一旦獨立面對社會,面對社會角色的客觀要求,面對複雜的社會關係,就會產生逃避心理和牴觸情緒。

5
最新評論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周劼式的炫富傷害了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