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金融包容影響家庭消費的理論分析。由於主要是從信貸約束、收入差距以及社會保障這三條路徑探討金融包容影響家庭消費的機制,與該問題相關的理論基礎有流動性約束理論、收入決定理論、預防性儲蓄理論、金融發展理論、金融排斥理論、長尾理論等。

金融包容相關理論

金融發展理論。金融發展理論以研究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為核心,關注金融體系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目前金融發展理論所研究的具體內容主要有:金融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影響,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體系,如何實現並促進金融資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如何利用金融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等。

金融發展理論起源於二戰後,並且隨著經濟的日益發展,市場地位得到加強,金融逐漸受到重視並逐漸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金融發展理論發展至今已形成了多種理論觀點。

金融發展理論的萌芽階段,格利、E.S肖、戈德史密斯、羅納德麥金農等國外經濟學家的研究開啟了金融發展理論的研究,他們在研究中建立了金融發展演變模型,由此來對金融與經濟之間的關係進行論證,並認為金融發展在經濟發展中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兩人關於金融與經濟發展的研究開啟了金融發展理論研究之路。

戈德史密斯在其著作中對金融結構和金融發展的概念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他提出金融發展就是金融結構的變化,金融結構是一個國家的金融工具與機構的形式、性質與相對規模,金融相關率與經濟發展水平具有正相關關係。這一階段的研究被稱為金融結構理論,為往後的金融發展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礎。

金融發展理論的建立階段,本階段以麥金農和E.S肖的研究為主,他們從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兩個角度展開研究,對發展中國家的金融發展和經濟發展的關係展開分析。

麥金農認為發展中國家在金融領域的不合理管制將會束縛國家經濟發展,例如對利率與匯率的嚴格管制將會導致兩者的扭曲,這種情況將容易造成資金與外匯兩方面供需關係的失真,這便難以對資金進行合理配置,難以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這便被稱為金融抑制。

在金融抑制條件下,國家在金融領域的管制較為嚴格,金融難以發揮服務經濟發展的作用,為解決這一問題,金融深化應運而生,這便成為解決金融抑制的重要途徑。

關於金融深化,它指的是政府在金融活動方面放寬限制,減少干預,以便實現金融的自由化、市場化發展,通過放寬對利率與匯率的管制以促進儲蓄、投資和收入分配活動,進而提高國民經濟收入,刺激金融需求增長,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實現金融深化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金融約束論是金融發展理論最新階段的研究成果,金融深化理念在發展中國家的應用並未取得理論上的效果,因此Stiglitz等經濟學家總結了現實的失敗經驗並開展了進一步研究,進而提出了金融約束理論。

金融約束理論仍然是通過政府進行調節,假設在宏觀經濟穩定、通貨膨脹率較低等前提下,政府可以在存貸利率、市場準入等方面制定有關金融政策,這些政策能夠對民間部門的租金產生影響,通過創造租金機會從而促進租金在生產與金融兩部門之間的合理分配。

然而由於金融約束理論有其前提,而這些前提條件在發展中國家難以得到保障,因此金融約束理論也有其侷限性。

金融排斥理論。金融排斥指的是社會中某些群體缺乏獲得金融服務的能力,或者不能以恰當的形式獲取金融產品服務,例如儲蓄服務、信貸服務以及保險服務等能夠使這些群體獲得正常社會生活的產品服務。

金融排斥會帶來諸多不利影響,例如某些群體無法獲得金融產品和服務,將會加重低收入群體的財務壓力,進而對該群體所處地區產生影響,例如消費降低,企業無法獲得貸款,這可能加劇更廣範圍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進一步加大,最終不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同時也會對金融體系的功能產生限制,阻礙金融行業本身的發展。

金融排斥問題具有其廣泛性,並非某個國家或只有發展中國家獨有的現象,關於該問題的研究最早源於英國金融地理學家Leyshon和Thrift,作為金融地理學家,其研究從地理排斥角度展開分析,認為金融機構在不斷細分市場時更加傾向於具有影響力的群體或區域;

而處於貧困地區或劣勢處境的群體則難以被納入金融機構的服務範圍,一方面其服務網點在貧困地區的覆蓋範圍低,另一方面其所提供金融產品的成本也難以被這些地區和群體負擔,故他們難以通過有效途徑獲取金融服務,由此便產生了金融排斥。

隨著金融排斥的提出,此領域的研究得到進一步深化,Kempson等人對金融排斥的評價標準進行了研究,除地理排斥外,他們還提出了條件排斥、評估排斥、營銷排斥、價格排斥和自我排斥等評價標準。

影響金融排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oLeyshon和Kempson等人的研究已經得到較為一致的認可,地理區位因素無疑是影響金融排斥的重要因素,隨後關於影響金融排斥的因素的研究也逐漸延伸至其他學科;

例如有研究認為教育對金融排斥有顯著作用,技術水平能夠對金融排斥起到緩解作用,性別差異之下女性相比男性更加容易受到金融排斥,此外收入、人口、財政政策、種族差異等因素也是影響金融排斥的原因。

隨著對金融排斥研究的逐漸深入,金融排斥的劃分標準以及影響金融排斥的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日漸成熟,有關如何化解金融排斥的研究也得到發展。根據目前學界的研究進展來看,較多研究認為金融包容是解決金融排斥的有效途徑。

金融包容所面臨的群體主要有:小微企業、農民、低收入群體等,這些群體大都為面臨金融排斥的群體,在成本可負擔的條件下,這類群體能夠獲得更為平等的金融服務。除貧困地區的群體或處於劣勢的人群外,一些小微企業也能夠獲得更多的金融服務。

長尾理論。長尾理論倡導人們重視需求不高而銷量有限的產品所具有的利潤空間,將冷門集合在一起經營,可以獲得與經營熱門所獲得的一樣的利潤。

“長尾”這一概念由美國《連線》雜誌主編ChrisAnderson於2004年提出,他認為當在商品的儲存、物流與展示場地足夠,銷售成本極低的情況下,位於80%的尾巴部分的產品同樣可以創造收益,甚至該部分帶來的收益可能超過前20%商品創造的貢獻。

他出版的《長尾理論》一書中總結了三個主要結論一一產品種類的長尾遠比我們想象的要長;現在我們可以有效地開發這條長尾;所有利基產品一旦集合起來,就可以創造一個客觀的大市場。

目前長尾理論在我國的研究領域十分廣泛,如金融、物流、市場營銷、電視節目傳播、檔案管理等領域均有運用長尾理論進行分析。

家庭消費相關理論

流動性約束理論。流動性約束理論理論認為現實的經濟生活中存在著流動性約束,而流動性約束的存在使得“持久收入 生命週期假說”所做的假設與現實不符。流動性約束主要表現為一種信貸約束,這種約束是指居民在進行消費貸款時所面臨的限制。

消費者進行消費貸款時,金融成本是著重考慮的因素,若其面臨的信貸利率較高,其當期收入資源較少,則可能選擇放棄消費信貸。在此情況下,居民的收入或財富較少,便更加傾向於保守策略,選擇增加儲蓄進行財富積累而減少消費貸款和消費行為,因此流動性約束對居民消費產生著重要影響。

流動性約束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消費者自身收入不高,財富不足,也沒有能夠用以變現的財富或用以獲得抵押貸款的資本,再如信貸市場的不完善,信息不對稱使得信貸市場存在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

流動性約束分為內生性流動性約束和外部流動性約束。內生性流動性約束主要源於國家保障體系的不完善和不確定性因素,不完善的保障體系可能會使得居民更多地考慮未來的生活或退休以後的生活,因此為保障未來的生活,其預防性儲蓄的動機和行為會得到加強,消費行為會減少。

而不確定性因素的存在,例如子女教育支出、政策變動等,也可能使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更加謹慎,增加儲蓄而減少消費是其更加傾向的選擇,以便為未來不可預見的因素做好應對準備,同時,金融機構如果以貸款人未來的預期收入作為放貸條件,而貸款人未來的收入存在不確定性,那麼其只能通過較高的貸款利率來獲得貸款。

兩項因素都可能導致內生性流動性約束的產生,導致儲蓄增加而消費減少。外部流動性約束主要源於信貸約束,即消費者無法獲得消費貸款用於家庭消費。

結語

有關改善流動性約束的途徑,根據國內外研究顯示有多種途徑加以改善,例如提高居民收入可以增加居民財富,能夠提升居民的信貸資格,增加獲得金融服務的可能性;再如國家在政策層面可以加快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和完善金融服務體系,培養居民科學消費觀等。

10
最新評論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范進中舉後發瘋失常被嘲笑,卻很少有人知道他後來有多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