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記得我第一次說謊是因為和媽媽吵架了,帶有一種報復的心理要多跟媽媽要一些錢,所以就把原本只需要5塊的錢,說成是10塊。

我覺得我的媽媽是沒有發現的(因為我至今沒求證過,估計她也早就忘記了),但那次說謊讓我發現:說謊是一件災難,但又很容易的事。

就是真假摻半的謊言是最不容易識破的。但在我們的生活中,謊言有著各種各樣的目的,不同的謊言又造就了不同的結果。

法國作家帕斯卡爾·內沃寫了一本關於謊言的書,叫《謊言的邏輯》。作者說,我們每個人都在說謊,而且每個人在不同的面具下又說著不同的謊言。並且揭露了謊言的真相,還告訴了我們為什麼我們會說謊。

這本書的類型標註的是:謊言-心理學分析-通俗讀物,可我卻覺得它有點哲學那味兒,主要是因為書籍內容真的很哲學。

然後用一句哲學的話來闡釋謊言:存在即是真理。我們為什麼說謊,是因為我們需要謊言。

謊言是生活裡的必需品

謊言在大家的印象裡都是不真誠的存在,給人的感覺也很不好,會馬上就跟個人的人品掛鉤。可事實上我們都在說謊,而且謊言是無處不在的必需品。

有一個人曾經嘗試記錄下自己一年不說謊的經歷,一年後他得出一個結論:

絕對不說謊是不可能的,否則就會創造出一個充滿暴力、怨恨和情緒波動的世界,並且人們也會沉淪其中。最終導致絕對的混亂,重啟戰爭,人類迴歸到“動物式”的生活。

我們試想一下把自己代入到“動物式”的生活裡:我們是群居生活的動物,那就要維繫好群體生活。這樣的話就得有所付出。

比如你打到了獵物,在食物稀缺的時候,只有讓別人得到東西,你才能與對方建立關係。原本你是不願意將自己的獵物分出去的,可你又不得不這樣做。

那你的這個不得不做而又做了的行為,就是一種謊言。再到後來大家會說話了,為了維繫群體的和諧,拋開強權就是謊言。

所以作者也說道:

是何種對失去愛的恐懼以及必須得到他人之愛(或不感到被厭惡)的渴望,使得我們的生活充滿謊言。

你看,謊言就藏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縫隙裡。它的存在,更多的是為了維護我們良好的社會關係。

謊言大部分是被動產生的

很多實驗表明,孩子說謊跟語言有關。有了語言,他們就會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慾望,但同時又需要捍衛自己的“身份”。

比如書中提到的糖果實驗:孩子們的父母把他們帶到一個房間,裡面有糖果。然後父母中途會離開房間一段時間,並告訴他們不可以看糖果,也不可以吃。

實驗中3到6歲的孩子全部都看了糖果,並且大部分還吃了糖果。不過有70%的3歲孩子會在父母回來後承認自己看了甚至吃了糖果。

那些不承認的孩子,為了不讓父母失望,就說謊自己沒有吃。他們害怕由此會失去父母的愛,所以用謊言來捍衛自己孩子的“身份”。

這是出於需求的被動說謊。一方面是需要愛,一方面是他們還不熟悉這樣的謊言。所以孩子需要面對自己的慾望,或者是別人的明令禁止。

而我們成年人說謊,很多時候也是在捍衛自己的某種身份。

最後

謊言的由來和發展是非常複雜的,它的存在的利用也同樣如此。

很多人說謊是為了維護和諧的社會關係,但有的人說謊是為了為自己謀取私利。還有一些謊言是自己沒辦法控制的,找不到合理解釋的。

初一的時候我說過一個謊,為的就是挑撥兩個女生之間的矛盾,因為那兩個女生和我的關係都不錯,所以我說的話就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兩人吵起來了。

那之後我反思了很久,結果我想到的卻是,那段時間一切都太平靜了,我想“打破那樣的平靜”。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心態我無法言明。

但我知道了胡亂撒謊的後果:失去了朋友,失去了良好的關係,更是讓個人的信譽受到了非常直接的打擊。

看了這本書我在想,是不是我想要什麼東西卻得不到,才會鬧了這麼一出。這個答案或許還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尋找。

果然,謊言就是一面鏡子,能發現你內心不被暴露的東西。

6
最新評論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建蘭國魂,被譽“香花之王”,花色獨特,蘭香醇厚,值得新手養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