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少平到煤礦後每天下井,從農民身份轉為工人身份,勞動強度一點沒有減少,危險度反而增加。少平認識了一個善良的班長,班長和他的老婆小孩都對他很好。後來班長因公身亡,少平就和班長老婆小孩互相照顧,像家人一樣。
但是小說結尾出人意料。首先是曉霞在採訪洪水災難時犧牲。田福軍書記就把礦工孫少平叫去,交給他三本女兒的日記,記載她和少平的愛情。之後,少平受工傷,眼睛、臉部受傷嚴重,被送到省城急救。
妹妹和未來的妹夫說可以由省委副書記下調令,把少平調回省城,可少平拒絕了。又有醫學院女生金秀——朋友金波的妹妹,此時向少平表達愛意,少平也婉拒了。最後,臉部嚴重受損破相的孫少平回到了他熱愛的煤礦。
百萬字的《平凡的世界》,文學語言並無特別之處,基本上是當代白話,偶然夾一些當地方言,如“爛包”“言傳”等,根據上下文也讀得懂。小說裡的抒情段落,有點渲染過度。敘事特點,是虛擬敘述者與讀者之間有對話,如一個人物出現什麼事情,小說就寫:我們認識的這個人他以前是怎麼樣的,你們怎麼看他,等等,好像作者跟讀者在議論小說裡的人物。總體上,人們不會特別注意這部小說的技巧,其藝術成就主要在主題結構、大量細節,以及小說結尾。
從藝術上看,這個結尾打破了讀者的閱讀期待,也使少平成為一個性格有發展有變化的人物。其他人物命運、場景變化,性格特徵不變,只有少平在第一部裡是文學青年,第二部委屈地身處底層,發展到第三部境界昇華,拒絕向上,堅守底層。不管讀者是不是理解、相信或認同主人公最後的選擇,小說的確想刻畫主人公的性格轉化,同時也理想化了“鄉下人進城”的主題意義。
如果覺得這個理想主義結尾有點虛幻,甚至做作,作家還能有什麼別的選擇?
假如曉霞不死,最終少平受傷或者有成就而回城結婚,人們難免會懷疑少平的“於連氣質”——他與高幹子女的戀愛是否早有功利佈局?是否有意無意給他帶來了利益和退路?
假如曉霞還是犧牲,但少平在煤礦有特別貢獻,如發明創造之類,再順理成章回城,與妹妹、妹夫團聚,或者回到雙水村,然後再被委以重任之類,那麼這時候,少平不也像章永璘一樣嗎?最後也到鋪著紅地毯的會堂,向黃土高原表示感謝?這不就又在模仿“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士大夫情懷?
如果既不想讓少平成為馬丁·伊登或者於連般的理直氣壯的個人奮鬥者,又不想少平有意無意重複讀書人落難而後承擔重任的傳統,那還能怎麼辦呢?
路遙小說整體十分寫實,結尾卻相當浪漫:拒絕城市,回到煤礦;放棄升遷,回到底層。這是一種令人悲欣交集的理想主義做法。
青年讀者不妨續寫《平凡的世界》,想象一下在現實生活當中,假如你是少平,接下來會怎麼選擇,怎麼生活,然後你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平凡的世界》需要一個不平凡的結尾。
有人認為“文革”時期是中國鄉土社會秩序崩塌的時期。“文革”後,農民進城經商,也有人將其看作是鄉土經濟系統的瓦解。但最後,進城的農民又要回到底層。《平凡的世界》是否想告訴人們,鄉土理想即使進入城市卻依然存在?
路遙憑藉《平凡的世界》獲得茅盾文學獎,《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用溫暖的現實主義的方式來謳歌普通勞動者的文學作品。它不僅僅是一個真實苦難的世界,更是一個積極和勵志的世界。它所體現出來的世界觀,即便放到時隔數十年的今天,也依然不會過時。路遙先生用孫家兄弟的故事,所體現出來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更是值得許多平凡人學習的!
這部小說在展示普通小人物艱難生存境遇的同時,極力書寫了他們克服重重困難的美好心靈與堅韌不拔的奮鬥精神。作品中的主人公孫少安、孫少平是掙扎在貧困線上的青年人,但他們自強不息,依靠自己的頑強毅力與命運抗爭,追求自我的道德完善。
本書彷彿一部恢弘的史詩,凝聚著雄渾的社會交響、寬闊的人性胸懷、絢麗的人生色彩和豐厚堅實的苦難底蘊,老輩人厚重而沉實的人生苦難,年輕人浪漫瑰麗的人生想象和朝氣蓬勃的行動能力,以及從生活中得來的人生思考,成就了這樣一個猶如黃土高原般起伏變化、又如大河般壯闊雄渾的文本。
主人公孫少平,一個窮困的農村青年,然而他又是有知識的農村青年。務實,勇於聽從精神的召喚。無論是吃著高粱面饃、喝著剩菜湯的高中生活,還是下地務農的農民生活,甚至走出土地後的打工生活,孫少平身上都昂揚著精神的高傲、揮灑著靈魂的矜持,經歷了各種各樣的一般人無法想象的苦難,他在苦難中成長。
每種苦難都那麼折磨人,孫少平不僅不躲避它們,反而主動地走向它們。這個寒門子弟收穫了可貴的精神價值-心憂天下而且自立自強。他在成長壯大過程中的每個階段,得到的指教都源自於書籍,書籍開闊了他的視野,治癒了他的苦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