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由賈樟柯主持的國內首檔科幻漫談節目《不要回答》上線,為科技節目找到了新的突破點。不走“高精尖”路線,沒有神奇酷炫的黑科技,只是三位節目嘉賓的漫談式暢想,同樣能夠觸發對於科技的思考,傳播科學前沿的新知識。而最為關鍵的是,科技節目要建立在人文主義的基點之上,才能夠打通與觀眾的情感聯結。

去年年底,生物學家尹燁做客《圓桌派》第五季的收官節目,他以通俗的方式暢談基因、元宇宙、人生、教育等話題,被觀眾稱為一期“封神”,尹燁也因此成為科普網紅。而近些年,《西部世界》《黑鏡》《愛,死亡和機器人》等科幻作品也被奉為經典,廣受推崇。從這些方面都可以看出,觀眾對於科技和人文的融合之作,有著強烈的訴求。

但是將科技主題放到綜藝市場當中,一直難以產生化學反應。這些年來,除了《走進科學》等紀錄片性質的老牌節目,真正出圈的科技節目只有《最強大腦》這一檔。在2017年至2019年之間,隨著綜藝節目的“文化熱”,也曾經掀起過一陣“科技熱”。出現了《智造將來》《我是未來》《機智過人》《加油,向未來》《未來架構師》《這!就是鐵甲》《機器人爭霸》等節目,其內容涉及生活科普、科學實驗、機器人格鬥等,向觀眾解讀“引力波”“雲計算”“大數據”等專業語彙。但是這些節目都反響平平。

作為《最強大腦》主持人的蔣昌建用兩年多的時間策劃籌備了《智造將來》,通過節目介紹能夠用於普通人生活的創新科技,展示科技給普通人生活帶來的改變。而他的團隊早就提醒過,科技綜藝節目會遇冷。“科技是很嚴謹的事,首先這就是難點,它不允許任何馬虎。其次,即便做嚴謹了,它也是一個個看不出血肉的項目,沒有綜藝節目層層遞進的關係,很難PK,無法在觀眾心中形成養成感,這是天生綜藝屬性不足的事。”蔣昌建說,科技類節目就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科技類節目不但要打破專業壁壘,讓觀眾看明白,也要增加綜藝手段,讓觀眾看高興,這類節目要想成功確實不易。經過了兩三年的熱潮,科技類節目很快就偃旗息鼓。但傳媒學者冷淞還是將“科技+”視為綜藝節目不斷創新的富礦。“科技綜藝類節目留給製作團隊的空間非常大,僅從科技發明這個內容來看,製作者就可以做頂級或終端的發明,永遠不用擔心找不到選題,這個類型不容易做,但確實是個富礦。”

今年3月份,科技脫口秀節目《未來中國》播出,除了各個領域的學者專家,還有龐博、徐志勝、呼蘭等脫口秀演員,共同探索前沿科技,解讀人文社會,延展科學精神。科幻漫談節目《不要回答》的上線,也為科技節目找到了新的突破點。在科幻漫談的暢想之中,降低了觀看門檻,有助於吸納更多觀眾對於科幻和科技產生興趣。《不要回答》不在於傳遞具體的科學知識或是科幻理念,能夠對價值觀產生疏通和拓展,也會對觀眾大有裨益。

劉慈欣在節目中說:“不要回答不等於不要去探索,我們不能被我們恐懼阻止去進行探索。”優酷文化頻道製片人楊舟表示,“我們希望‘不要回答’變成一種意義的指徵,那就是面對新事物,不要輕易下結論,要多觀察,形成自己獨立的思考,這是節目所傳達的核心價值觀。”

8
最新評論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沈騰馬麗新片值回票價,喜劇片再現超強市場號召力